历时九年 江苏人建言国家公祭
新华报业网讯 从2005年首次向全国政协提出国家公祭日的提案,到2012年向全国人大提交建议,直至2014年全国人大以立法形式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历时9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建议是如何形成的?又是如何确认的?这中间又发生了哪些故事?让我们通过三个人物来了解“国家公祭日”背后的故事。
全国政协原常委、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赵龙
“两会”首提国家公祭日
等待9年终于实现
“虽然迟来了一点点,但绝对是一个好消息。”今年2月26日,当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纪念日刚刚被确定为国家公祭日的时候,记者第一时间就拨通了全国政协原常委、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赵龙的电话,作为第一个提出将12月13日定为国家公祭日的政协委员赵龙等待了9年的提案终于变成现实了。
如今赵龙已经从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也不再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对他来说,9年的等待确实有点漫长,“但历史更为漫长,公祭日的确定也将有着更为长久的历史意义。”当时在电话那头赵龙掩饰不住喜悦之情。
据赵龙介绍,这份提案缘由来自一次参观。当时是2004年,他和儿子第一次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看完之后难抑悲愤之情,同时也感到一些困惑。
在赵龙看来,南京大屠杀是二战史上的三大惨案之一,国际社会早有定论。但当时的悼念活动还局限于地方层面,与国际上的通行做法相比,差异很大。
为此,在2005年全国两会召开前,他来到纪念馆,朱成山馆长委托他写份提案,在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上提交。赵龙告诉记者,当时写了两份提案,其中一份就是建议把每年12月13日定为国家公祭日,并由国家领导人参与整个公祭活动。
“当时我动员了49名委员一起签名,很多委员都是主动找到我要求联名,他们都非常赞成,”赵龙说,还有一份提案是建议把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升格为国家级纪念馆并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不过在2005年下半年,他收到相关部门的回复,大意是条件还不成熟。这意味着,他的建议被采纳的可能性不大。“尽管当时没被采纳,我也没有气馁。我觉得毕竟要有人来提这个事情。”赵龙相信,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是顺乎民意、合乎世界潮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