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古都悲情 哀而不伤

13.12.2014  16:18

  中新江苏南京12月13日电(记者 申冉 )“巍巍金陵,滔滔大江,钟山花雨,千秋芬芳……”2014年12月13日上午十时许,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正式开始。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77名孩子用尚显稚嫩的嗓音大声颂咏《和平宣言》,第一段诗篇就把人们拉回了77年前、遭受侵华日军铁蹄屠戮的古都南京。

  当礼兵抬着花圈缓缓走向公祭台时,委婉、悲哀的《安魂曲》,伴随着沉重的军靴声,响彻每个人的心中。

  诗篇和音乐,以艺术的形式,为首个国家公祭,带上了南京的古都情怀。

  当天,记者专访了《和平宣言》和《公祭乐曲》的两位创作者,也是两位生于斯长于斯的南京人。

  国家公祭《和平宣言》作者冯亦同:以最古老的诗体撰写今日之和平

  “……三十余万,生灵涂炭,炼狱六周,哀哉国殇……”

  选择诗经体,73岁南京老作家冯亦同更多的是对整个国家公祭的考虑,“这是一次国家层面的公祭,以举国之礼来祭奠亡者,这样郑重的场面只有古诗经体才能显出其端庄、其郑重。”冯亦同解释,以四字一句,两句一节,采用韵文体,句句押韵,朗朗上口,建议由多人吟诵,体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国之礼仪。

  在这篇《和平宣言》中最为亮眼、也最能体现创作者思想的一段,是“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大德曰生,和气致祥”。

  对于这段分别汲自儒学精髓“四书五经”当中的四句话,冯亦同是这样解释的,“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两句来自《礼记》,表达的是中国民众自古以来就渴望的大同世界、世界和平的愿望,这也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大道理;

  后一句“大德曰生”取自《周易》,也是孔子所编的古代著作,更是传达了孔教的精髓,即“天地之间最伟大的道德是爱护生命”,这样的涵义放在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所设立的国家公祭上,亦是最为合适的一句和平呼唤;

  而语出《汉书》的“和气致祥”四字,则表达了中国人最为推崇的对人谦和、家和万事兴的民间智慧。

  国家公祭乐曲创作者敏群:古都之殇怨而不怒哀而不伤

  “怨而不怒、哀而不伤”是敏群对这次创作《公祭乐曲》的定位,《公祭乐曲》第一章的主要结构,大部分取自于敏群18年前专门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所做的作品《安魂曲》,“不过,这次是由军乐团演奏,需要表现国家公祭本身的端重和力量感,原本《安魂曲》的下行伴音就显得过于柔弱无力。

  为此,敏群在改编中特别加入了一段小号的散板,“这是特意为军乐团的演奏所设计的,在国外的阵亡将士国祭中,军乐团的铜管乐队往往是主要演奏部分,为哀伤的情绪带来更多不屈的力量和希望。”敏群说。

  对于这首《安魂曲》,身为老南京人的敏群有着别样的情感,据其介绍,他的外祖母就是当年南京大屠杀的目睹者。这段历史,敏群至今难忘,也成为此后创作《安魂曲》的灵感之一。(完)

编辑:兴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