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首例高考生状告省教育厅案开庭

08.04.2016  10:33

  高考历史得C,优等生申请查卷公布具体分数被拒

  2015年江苏高考考生小闻,语数外成绩高出本一分数线19分的她,只因历史得了C等,被很多优秀大学拒之门外。小闻怀疑评卷老师误判了,向江苏省教育考试院及其主管部门省教育厅提出申请要求查卷。查卷被拒后,小闻一纸诉状将省教育厅告上了法庭。昨天下午,江苏省首例高考考生状告教育厅案,在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

  和平时成绩差太多,考生要求查卷

  小闻就读的江苏省泰兴第一中学,是当地一所四星级的高中,小闻平时成绩不错,算是优等生。高考前,小闻的历史科目平时模拟考试都是A和A+,然而,高考结果却是C,即表示成绩在全省考生中排名50%-90%。虽然,小闻的语、数、外总成绩高出了本一投档线19分,达到不少重点大学的录取线,但她却卡在历史等级上,因此错过很多理想高校。班主任也认为这个成绩不是小闻的平时水平。去年6月,小闻的母亲陈女士提出查分申请。

  多次申请查卷无果,考生状告省教育厅

  提出申请后,江苏省教育考试院回复称,成绩准确无误。但对于小闻的具体分数,则未公布。考试院称考生答卷属于“国家秘密级秘密”,不属于行政公开的范畴,因此,考生或家长不能查看考生答卷。

  于是,他们又向省教育厅申请公开历史答卷。半个月后,省教育厅回复不予公开,称答卷、各学科在评卷时制定的评分实施细则按照国家秘密级事项管理。

  2015年10月,陈女士向国家教育部提出行政复议,教育部认为,评卷工作中产生的所有涉及考生答卷、评卷情况、考试成绩等信息,只能由省级教育考试机构留存。据此,教育部撤销省教育厅作出的答复,并责令重新作出答复。

  2015年12月14日,省教育厅重新作出答复,称教育厅不存在小闻申请公开的考试答卷等相关信息,建议她向省教育考试院申请。为查清自己高考历史成绩,目前已经在四川某大学就读的大一学生小闻,状告省教育厅,要求公开高考成绩。

  教育厅有无公开信息职责?

  争议焦点

  江苏省教育厅的代理律师认为,根据相关规定,评卷工作中产生的所有涉及考生答卷、评卷情况、考试成绩等相关信息,只能由省级教育考试机构留存。省教育厅没有高考考生成绩的相关信息,不具有公开考生考试信息的法定职责。省教育厅认为,小闻“告错了人”,应该去告江苏省教育考试院。江苏省教育厅代理律师法庭上表示,高考评分规则是国家秘密事项,一旦公开对考试命题公正性会产生影响,一旦公开成为常态,大量工作堆积,教育考试机构也将会受到极大影响。

  原告小闻的代理律师张国辉认为,江苏省教育考试院归江苏省教育厅管,教育厅作为主管单位有公开信息的职能。

  评卷信息是不是国家秘密?

  张国辉律师认为,向考生个人公开考卷不属于国家秘密,依据考试考务工作规定第四十一条,它是赋予了教育厅是否能够公开信息的职权,这个是没有任何异议的。考生考试成绩,可以通过国家教育部以复议和相关答复的形式作出明确的认定,显然它不属于国家秘密。

  张国辉表示,高考在中国几乎是每个家庭都要经历的,教育厅只要能够站在家长立场换位思考1分钟,就能深刻体会到是不是应该公开高考评卷信息;高考事关考生的命运,查看考卷,是考生不容漠视的权利。昨日,法庭没有对此案作出判决。

  追问

  高考考生查卷为何如此难?

  从理论上讲,考生应该拥有考后查卷的权利,但从操作性上考虑,会非常复杂,哪怕只有5%的学生申请复议,就很难进行了。要开放考生查卷,只有使它变成具有操作性的制度建设,这样才能成为一种可实现的权利。

  说到查卷的可行性,江苏省教育厅的代理律师昨日表示,如果考生查卷要具体到每一道考题,这确实存在困难。一方面,会增加查卷工作量,它是对试卷的重新批阅,如果提出查卷的考生特别多,完成查卷工作会需要很长时间,但高考录取是要求在一定时间内完成的,规定查卷的时间也只有一两天。

  另一方面,有人可能钻这个空子,出现权钱交易,尤其是一些主观题,比如20分的作文改成30分,“那就没有规则可言了,反而会让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影响社会稳定”。

  高考查卷纠纷案各地都有河北已开查卷先河

  链接

  其实,涉及高考查卷纠纷的官司,在全国各地都出现过。2008年、2009年,分别在河南、北京也发生过高考考生申请查卷事件。

  据了解,河北等省已开了考生查卷渠道的先河。 2015年6月下旬,河北省考试院针对一些对高考成绩有异议的考生,进行了试卷的核对。考生按程序提出申请后,一份卷子大约可以看10分钟,但不能携带手机等设备,且每位前来核查的考生,都配有一名老师专门解答问题。确认无误的考生,需在“核对无误”单子上签字;如果考生仍存异议,考试院还会组织第三方专家进行核查;若确有影响考试分数的,考试院则安排该学生重新填报志愿,不耽误考生录取。记者冒群

原标题:

编辑: 刘明、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