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请专家来释疑:大报恩塔为何建成玻璃塔

16.12.2015  19:59

  新华报业网讯 大报恩寺遗址公园今天举行开园仪式,明天起将向公众开放,今天上午,交汇点记者在现场请教了有关专家,解密了重建过程中的一些故事,并介绍了公园的主要特色。

  东南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所所长教授陈薇全程参与了大报恩寺遗址公园的规划设计和建设,历时10多年。她介绍说,规划建筑与历史融为一体是公园比较成功的地方。而规划也注重与时俱进,随着考古不断发现而不断调整。

  大报恩寺琉璃塔在19世纪中叶太平天国战火中被毁,自此以后重建大报恩寺及琉璃塔一直是社会各界共同的期盼。2007年市委市政府决定重建大报恩寺及琉璃塔,随即展开拆迁考古工作。2008年在原大报恩寺琉璃塔遗址发现宋代长干塔地宫,并出土佛顶真骨、七宝阿育王塔等一大批国家级文物和佛教圣物,长干寺地宫作为国家级文物遗址必须予以保护。陈所长说,最初的方案原来是打算重建琉璃塔的,千年地宫的发现让他们改变了计划。

  根据国家文物保护最小干预、原真性与可识别的原则,原重建琉璃塔方案必须调整,因重建琉璃塔荷载大,必须开挖基础,势必造成对千年地宫的破坏,同时按照文物保护可识别原则,即使原址重建新塔,也不能再做琉璃塔,否则将会造成历史信息混乱。

  经过多轮专家论证及国际招标,最终决定在原地宫遗址上新建轻质塔形保护建筑。该建筑采用四组钢管斜梁跨越遗址上空,地梁落脚点位于原来塔基遗址的外侧,既减少对遗址的扰动,又起到保护地宫的作用。为了传承历史记忆,将保护建筑做成了轻质的九层塔,其规模、形制、长细比与原塔近似,赫塔定名为“大报恩塔”。

  她介绍道,不同的年代,人们会在大报恩寺建不同时代的塔,因此我们现在所看到不是复原的结果,更是创新的结果。

  新的大报恩塔有三大创新:

  结构创新:为避免对遗址的扰动采用四组钢管斜梁跨越遗址上方,地梁左焦点位于整个塔基遗址的外侧,形成“覆钵型”新的地宫,在原有地宫遗址上营造新的圣物奉安与瞻礼空间。

  形式创新:新塔平面轮廓成莲花瓣状,寓含花蔓菩提,通过层层收分、塔顶重构等加强对古塔形式呼应,以当代技术再造新塔古韵。塔壁设置佛龛,塔单层佛龛东西为单、南北为双,塔双层正好相反,构成了旋转升腾之势,吻合“转经”之意。新塔九层至屋顶攒尖有20米的通高空间,屋顶透明,云中佛殿悬浮于九层环廊之上,形成凌空的礼佛空间,光明大放,心清气爽。

  材料创新:基于文物保护最小干扰与可识别原则,新塔不允许采用古塔复原形式,新塔采用先进的钢结构和超白玻璃等轻质材料。在塔翼部分,外挑翼板用超白玻璃包封,内侧对超白玻璃经图案蚀刻、手工上釉,高温烧制、夹胶合片等多道工艺,将当代艺术玻璃工艺与建筑幕墙技术相结合,呈现琉光塔影。夜晚则利用智能控制LED.远射投影,再现梦幻般的琉璃佛光。塔基采用仿古法烧制的玻璃碎片与GRC板复合方式,完美再现新塔与古塔的历史关联与差异性,并吻合古塔遗址残迹特性。新塔高度93.157米,是传承历史记忆、结合现代科技成果大胆创新的典范之作。

  “真实性是这个公园最大的价值所在,是其他地方所不能取代的,场所的真实性是不容置疑的。”公园的格局是基本按照明朝皇家寺院的格局设计的,南北两侧是整个连通的画廊,北边因为破坏不太严重,为了体现真实性便没有重建,保留了以前的原址,现在还能看到廊柱等遗迹。而南边已经被破坏,就做了复原工作,陈薇解释,“当时画廊墙壁上雕刻了许多佛家的故事。

  陈所长表示,关于大报恩寺遗址公园的二期工程,主要是服务方面的建设,因为遗址公园是国家级保护单位,不能进行服务活动,但是以后会有许多游客来参观,考虑到为游客服务,所以我们进行二期工程开发。接着了解到,目前规划已经完成。“以前寺庙也是寺市合一的,所以现在也在开发一些与明代风格相似,与为游客服务相匹配的商业项目,整个项目的开发以建初寺为中心。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刘艳元周娴王建旸

编辑: 邓晓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