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报恩寺塔,这样重构世界奇观

17.12.2015  10:06
大报恩寺塔,这样重构世界奇观 - 新华报业网
来源: xh.xhby.net

  原真保护原汁原味创新设计瑰丽多姿

  大报恩寺塔远景 新华报业视觉中心记者 邵丹 万程鹏 摄     汉文大藏经展区  新华报业视觉中心记者 邵丹 万程鹏 摄  

  新华报业网讯 昨日,建设3年的大报恩寺遗址公园开园。流光溢彩的大报恩寺塔再现中华门外的秦淮河畔,成为南京城南的新地标。600多年前建成的古大报恩寺琉璃塔曾媲美古罗马斗兽场、比萨斜塔等“中古世界七大奇观”,如今在遗址上重建的大报恩寺塔,是如何展现这一“世界奇观”的?

  原真保护:

  千年地宫藏身塔下

  深藏塔基的地宫,玻璃步道下的考古遗址,斑驳裸露的黄土层、石柱础……走进遗址公园,抬头就见晶莹剔透的报恩寺塔,脚下、身边移步换“”的却是原汁原味的考古遗址。顺着架空的旅游步道拾级而上,可探寻600年前的香水河、永乐碑、御道、三大殿遗址、油库和画廊遗址等,当年的宏大规制一目了然,让人有恍如隔世、穿越时空之感。

  公园内的遗迹遗址、规格形制都得到“原真保护”,并让游人尽情参观。最让人叫绝的是塔基的处理。为保护地宫,采用四组斜梁跨越遗址上方,斜梁落脚点位于整个塔基遗址的外侧,形成“覆钵型”建筑结构。这样既原封不动地保护了地宫,又在原有地宫遗址上安放了七宝阿育王塔,安奉感应舍利,供游人信众瞻礼。

  “对文化遗址的保护,原则是最小干预、原真性和可识别。”大报恩寺塔建筑负责人、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马晓东介绍,大报恩寺塔方案经过十几次探讨,最重要的就是对遗址的保护。最初打算在偏离地宫的位置建造一个复原塔,但考古挖掘发现地宫之后,为保护文物遗址,由复建工程变为遗址保护项目。

  大报恩寺遗址公园从规划到设计建设历经十几年,东南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所所长陈薇全程参与。她介绍说,遗址公园秉承的最重要原则是“保护第一”。“我们设计采用的建筑格局就是原来寺庙的格局,遗址的外围就是古寺庙画廊的一圈,建筑也尽量简单,没有浮华的装饰和艳丽的色彩。

  “钢结构+玻璃”

  替代“砖木+琉璃”

  大报恩寺塔历史上被西方誉为“南京瓷塔”,塔身砖木结构,“外罩”一层琉璃外衣,19世纪中叶毁于太平天国兵火。而新塔是“钢结构+玻璃”。这样的复建,是不是“违逆历史”,为何不能“原样”修复?

  马晓东解释,且不说琉璃塔荷载大,复建必须开挖地基,势必对最重要的全国文保遗址地宫造成破坏,就是能够重建,现在的材料和工艺,也不可能复原600年前的琉璃塔,建起来也是个“假古董”,造成历史信息混乱。

  为了传承历史记忆,新报恩寺塔做成了轻质的九层塔,虽然用材和工艺是现代的,但规模、形制、长细比与原塔近似。陈薇介绍,在复建报恩寺塔中设计师进行了一系列大胆创新:一是结构创新,新塔架空在遗址上,既传承历史记忆又保护地宫;二是形式创新,新塔平面轮廓与古塔八边形吻合又有所区别,通过层层收分、塔顶重构,以当代技术再造新塔古韵;三是材料创新。新塔采用超白玻璃等轻质材料,外挑翼板经图案蚀刻、手工上釉,高温烧制、夹胶合片等多道工艺,把当代艺术玻璃与建筑幕墙技术相结合。塔基采用仿古法烧制的玻璃碎片与GRC板复合方式,再现新塔与古塔的历史关联与差异性。

  “不但建筑创新,新塔根据使用功能差异,白天夜晚也有不同呈现:白天纯净低调,符合禅宗寺庙‘身份’,夜晚通过智能控制LED及远射投影,呈现梦幻色彩。”陈薇表示,新塔形象有历史的韵味,又更符合现代功能,比如新塔设有电梯,游客可以直接登塔观瞻。

  几毁几建:

  不断推陈出新

  大报恩寺遗址被国家文物专家誉为“规格最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中国古代寺庙遗址。三国时期,东吴大帝孙权在这里建江南首寺——建初寺。宋时,长干寺阿育王塔是中国19座阿育王塔之一。明朝的大报恩寺为明代金陵三大寺之首。每一次原址重建,都是对建筑的推陈出新。

  “其实在历史上,大报恩寺塔并非一成不变。地宫上的宝塔随着朝代更替不断变化,体现着当时的特色。明代、清代都在地宫遗址之上不断修建自己的塔。每个时期建的塔都具有当时的时代性。”陈薇坦言,古人对历史持有一种敬重的心态,塔可以毁掉重建,但地宫的位置和宗教的神圣性是不容改变。

  大报恩寺塔与历代“祖塔”的关系表明,历史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师古而不泥古,既保护又创新,这一理念越来越多地运用到文化遗址保护中。杭州新雷峰塔2000年于原遗址新建,同样采用区别于老塔的全钢架结构,塔基就是用钢架结构支撑并由玻璃天棚覆盖的古塔遗址保护罩。西安兵马俑也用棚子覆盖了起来,相当于保护性的房子盖在遗址的上方,这样既保护了文物遗址,又满足了旅游功能,放大了文物价值。

  南京文投集团负责人介绍,遗址公园二期工程拟建重译楼,扩建建初寺、打造明式明街,让游客体验金陵风情和市井遗风。“整个遗址公园都是国家文保单位,但建成后会吸引大量的游客,所以需要为游客提供休息、停留的地方。”陈薇说,二期工程位于遗址公园的南面,相当于一个服务区,古代寺庙是“寺市合一”,比如夫子庙原先是庙市合一,先有了庙,后来才有了东市和西市。二期工程将以建初寺为中心,发展一些和明代风格相匹配的商业与服务。

  本报记者 顾巍钟 鹿琳

编辑: 廉昕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