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故宫遗址多项保护展示工程将立项

08.03.2015  12:11

龙虎网讯 日前,国家文物局官方网站上贴出《关于明故宫遗址核心区环境整治及重点遗迹标识展示工程立项的批复》,这意味着明故宫遗址核心区一期保护展示工程即将立项,并全面展开。记者了解到,将来南京明故宫遗址将有望建成考古遗址公园。多种展示方式,将使600年后的南京人对这座南京史上规模最宏大的皇宫,有全面深入的了解。

金陵晚报首席记者 于峰

多项保护工程将立项

这份下发给江苏省文物局的批复中提到,国家文物局原则同意明故宫遗址御道街景观标识、午门广场环境整治、中山东路道路铺装改造、三大殿台基遗迹标识展示等工程立项。国家文物局要求,工程实施中,应贯彻最小干预原则,以现状保护为主,最大程度地保护遗址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符合“明故宫遗址保护规划”的有关要求。

同时,将由专业考古研究单位在明故宫遗址上补充开展必要的考古工作,明确明故宫遗址的布局特征、营造方式及遗迹保存情况,为环境整治及标识展示工程的实施提供依据。三大殿台基遗迹及两宫生活区的环境整治及标识展示工程,则应注意控制总体景观环境,突出遗址氛围,恰当体现明故宫遗址的核心价值。

标识系统还原明故宫全貌

据记者了解,早在2012年,由东南大学教授陈薇领衔设计的《南京明故宫遗址保护总体规划(2012-2032)》就已经提交到江苏省文物局,此后上报给国家文物局。

据报道,这个保护规划时间跨度为20年,其中按照时间顺序,大致要点为明故宫中轴线中心区的完整保护与展示,即御道街的景观改造、两个遗址公园的本体展示和环境改造;明故宫宫壕的沟通与环境整治;三大殿遗址考古保护棚;复建宫城东北角楼;乾清宫、省躬殿、坤宁宫、社稷庙、太庙的考古展示;西安门、东安门、东华门、西华门等遗址公园的完整与建设等。

同时,文物部门还将在明故宫遗址上树立标识系统,也就是结合地面遗存和考古发现,来标记明故宫内各大殿、大殿、水系、道路的布局。这样的话,不用复建被毁建筑,就能够大致上勾勒处于明代初年皇宫的总体面貌,让人们一个全面直观的印象。 午门不会“戴帽子

600多年来,明故宫遭受过很多次严重破坏,民国时期,在其原址上甚至建起了明故宫飞机场,国民政府多个中央机构也建在明故宫原址上。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原国民党中央党史史料陈列馆)、钟山宾馆(原励志社旧址)以及原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旧址等建筑均为民国建筑。在将来的明故宫遗址核心区的环境整治中,这些已经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民国建筑会不会“搬迁”?相关专家告诉记者,《南京明故宫遗址保护总体规划(2012-2032)》中明确指出,这些民国建筑不会受影响,将原址保护。

此前,还有专家对明故宫午门渗水严重的状况,曾建议“加顶”保护。对此,南京市文广新局文物处处长吴靖表示,这次暂时不会考虑给午门“戴帽子”,因为午门是目前明故宫最主要的地表建筑遗存,总体上保存完整。将来要尽量保持这座建筑的原貌。渗水问题可以通过别的技术手段加以解决。

揭秘四位皇帝在明故宫生活过

据史料记载,南京明故宫是填燕雀湖而建成的,工程从1366年9月开始,到第二年宫城基本竣工,洪武十年皇城大致上建成。1368年(洪武元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这里即位,建立大明王朝。

明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南京皇宫不再是皇帝居住的深宫大内,但依然是平民不能涉足的禁地。1644年,明朝灭亡,福王朱由崧在明故宫登基,建立南明。如此算来,一共有明太祖朱元璋、明建文帝朱允炆、明成祖朱棣、明弘光帝朱由崧四位皇帝在明故宫生活过。

清代,明故宫成为八旗驻防城,又称“满城”,逐渐遭到破坏。太平天国时期,大肆拆毁明故宫殿宇,使其遭到前所未有的浩劫,到民国年间,明故宫的地表建筑已经所剩无几。

明代初年的明故宫气势雄伟,布局对称,共分为内外两重,分别是里面的宫城(俗称紫禁城)和外面的皇城,合称“皇宫”。据记载,朱棣迁都北京所兴建的北京皇宫,很大程度上就是以南京皇宫为蓝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