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起,国家公祭读本亮相中小学课堂

19.11.2014  13:17

  本报讯(记者钱红艳)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读本》小学版、初中版日前相继首发,其进入中小学后课程如何落实?昨天《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读本》课程纲要出台,明确从12月1日至13日两周时间内,小学五年级、初中二年级、高中二年级学生将分别利用品德与社会课、历史课各4课时开设相关课程,各校还会对该课程进行评价考核。

  课程设置:

  两周4课时,超12万学生接受读本教育

  昨天,市教育局对各区教育局分管局长、各区调研员、各学校校长以及相关学科教研员等700多人集中进行《读本》使用培训。“之所以把相关人士都集中起来进行培训,就是为了强调该读本的重要性,以及进入课堂的意义,确保课程落到实处。”市教育局局长吴晓茅说。

  据介绍,《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读本》分小学版、初中版、高中版,目前小学和初中版已经出版发行,高中版还在进行最后审定,预计月底出版发行。从12月1日开始,全市557所学校的三个年级超12万学生,将利用品德与社会课或历史课,接受读本教育,每周2课时。

  “4课时包括课堂教学和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其中,课堂教学不低于3课时,可以对读本内容有选择性地教学,社会实践则可以带领学生参观纪念馆、观看影视作品、阅读文学作品等。”吴晓茅说,上课的形式可以因校而异、因师而异,只要不脱离课程纲要就可以。市、区教育主管部门要协调区域内的博物馆、纪念馆等有关机构、人员,为课程的实施提供必要支撑。最终目的是让中小学生了解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激发学生建设祖国、追求和平的情感。

  教学把握:

  重在提升爱国主义情怀

  根据教育部门要求,学校、教师在具体教学中要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读本》为基础,结合国家公祭日活动的开展,规划好教学时间与活动进程。

  “老师可以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比如课堂讨论、辩论会、故事会、社会调查、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考察历史遗址和遗迹、采访历史见证人等。”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读本》中,也有一些活动建议,供学校和教师有选择地开展。

  “老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客观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要对南京大屠杀史实进行实事求是的解释、评述,坚持正确的价值引领,让学生了解设立国家公祭日的必要和意义,提升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吴晓茅说。

  另外,课程纲要还强调,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进行教学,考虑到小学生的心理特征,要求老师处理好解释战争残酷性、屠杀的残忍性与关切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关系,过于血腥暴力的内容不呈现。

  吴晓茅说,读本的教学情况还会进行考核评价,“考核依据既可以是学生走访大屠杀幸存者或遗属做的笔录,也可以是观看了相关电影或文学作品后写的读后感,具体采用什么样的评价方法,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