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次是国家公祭》连载第十九章:解读公祭

13.12.2014  00:10

     

   【链接】第一章 创先祭

   【链接】第二章 年年祭

   【链接】第三章 烛光祭

   【链接】第四章 清明祭

   【链接】第五章 佛式祭

   【链接】第六章 文艺拜祭

   【链接】第七章 史学祭

   【链接】第八章 实证祭

   【链接】第九章 扩馆祭

   【链接】第十章 办展祭

   【链接】第十一章 忏悔祭

   【链接】第十二章 诉讼祭

   【链接】第十三章 美国祭

   【链接】第十四章 和平祭

   【链接】第十五章 外国政要祭

   【链接】第十六章 申遗祭

   【链接】第十七章 提出公祭

   【链接】第十八章 提出公祭

   第十九章 解读公祭

  我是最早得知设立国家公祭日消息的人,也是被采访、被询问、被约稿最多的人。

  自从2月27日全国人大通过“国家公祭日”的法案后,我一直没歇着,一口气连写了四篇解读12·13国家公祭日的文章。在这些文章里,我对设立国家公祭日从各个角度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解读,对于传播和扩大“国家公祭日”的影响,起了一定的作用。

   一、 国家公祭的对象

  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的《关于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决定》中,非常明确地界定:“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者”。在此,我对国家公祭的对象进行详细说明:

  国家公祭的对象首先是在南京大屠杀中遇难的30多万同胞,南京大屠杀30万数字来源于战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南京审判日本战犯军事法庭两个法庭的法律的定论和判定,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论证南京大屠杀30万的数字:

  1946年1月19日设定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经过调查和严肃认真的审判,依据大量的人证、物证认定:在日军占领南京后的最初六个星期内,南京及附近被屠杀的平民和俘虏,总数达20万以上。据史料考证,日军在进行凶残的大屠杀的同时,为了掩盖其罪行,采用纵火焚尸、抛尸长江等办法,迫不及待地对横陈在南京城郊的遇难者尸体毁尸灭迹,被处理的尸体总数达15万多具,将这两个数字相加,该法庭实际判定:南京大屠杀的人数不低于35万。

  1946年2月15日成立的南京审判日本战犯军事法庭的认定:日军在南京集体屠杀有28案,屠杀人数为19万余人;零散屠杀有858案,尸体经慈善机构掩埋有15万余具。该法庭判定南京大屠杀的人数不低于34万。

  在此强调指出,东京审判后,以美国为首的盟国于1951年9月8日同日本政府签订了《旧金山和约》该“和约”第11条明文规定:“日本接受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其它同盟国法庭在日本境内或境外之判决,…”,也就是说,日本政府承认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南京审判日本战犯军事法庭对南京大屠杀案的判定,承认南京大屠杀30多万遇难者的数字。

  那么,对“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一词如何解读?笔者的理解是在日本近代形成帝国主义后,所有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期间。它应该包括那些侵华战争期间的死难者呢?

  1、1874年日本武力侵台造成的死难者。5月,日本武力攻击台湾,残酷杀害台湾土著民众,这是日本侵华的开端。

  2、1895年甲午战争期间日本对旅顺大屠杀中的死难者。日军侵占旅顺后,杀害平民,中国百姓遇难人数多达6万,旅顺城只有36人活下来。

  3、1900年日本参与八国联军镇压和杀害许多义和团员。在八国联军中,日本成为镇压义和团、侵略中国的主力,在北京屠杀中国人数十万,腐味弥漫全城。

  4、1904年日俄战争中的中国死难者。

  5、1931年日本侵占东三省后的中国死难者。

  6、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期间后的中国死难者。以1937年卢沟桥事变为标志,日本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在此之后的八年中,杀害了无数的中国人民。

  在抗击日本侵略的14年战争中,中华民族作出巨大的牺牲。据不完全统计,死伤人数达3500万人,直接经济损失100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达5000亿美元。

我省召开座谈会欢送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代表赴京参会
  新华报业网讯 5月14日,我省召开座谈会,新华报业网
4月我省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179起
  新华报业网讯 省纪委监委13日通报,今年4月,全省共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179起,处理281人,其中给予党纪政务处分188人。从处理干部级别看,查处地厅级干部5人、县处级干部19人、乡科级及以下干部257人。从查处问题类型看,违规公款吃喝和违规发放津补贴或福利问题最突出,均有44起;其次是违规收送礼品礼金,有41起。这3类问题占查处问题总数的72.新华报业网
卢展工率全国政协调研组来苏调研 黄莉新参加调研座谈
  新华报业网讯(记者 方思伟) 5月7日至10日,新华报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