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传承责任 “大手拉小手”77名大小记者的祭奠

14.12.2014  13:44

龙虎网讯 昨天是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南京报业传媒集团以媒体人自己的方式寄托哀思,祭奠遇难同胞,传递和平心声。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东郊丛葬地”前,77名大记者和77名小记者,以及来自玄武区孝陵卫街道的干部群众、自发前来悼念的群众等近2000人,一起悼念在“南京大屠杀”中逝去的同胞,共同铭记历史、珍视和平、警示未来。昨日,分布在南京市各处的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丛葬地都举行了悼念活动。

》》》东郊丛葬地

现场:“大手”拉“小手” 献花祭奠

在悼念活动现场,77名大记者和77名小记者大手拉着小手,共同将胸前佩戴的白花摘下,献给在南京大屠杀中逝去的同胞。77年前的12月13日,侵华日军攻占南京,此后六周,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同胞生灵涂炭。南京报业传媒集团开展的“大手拉小手”——全媒体寻访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丛葬地的新闻行动,正是通过活生生的史实传递给孩子们一个信息:勿忘国耻,圆梦中华。昨天,包括参加寻访活动的77名大记者和77名小记者,以及来自玄武区孝陵卫街道的干部群众和自发前来悼念的群众等近2000人,共同聚集这里。

江苏省历史学会常务理事、江苏行政学院李继锋教授,在现场宣读纪念碑碑文,讲述了这段惨痛的历史。他说:“当年日军疯狂实施大屠杀后,东郊一带尸蔽丘陇,骨暴荒原,因久无人收,而致腐烂腥臭,后来在慈善团体的帮助下,同胞的尸骨才得以掩埋。”全媒体行动的大记者——南京日报理论评论部左中甫,以及全媒体行动的小记者——南京市雨花外国语学校六(5)班的宋彦文同学,也表达了自己参加活动的感悟。宋彦文说:“到丛葬地寻访,让我对这段历史有了刻骨铭心的认识。今天在这里,我们并不是宣泄情绪、记住仇恨,而是要提醒每一个中国人、全世界人民,要珍视和平,避免悲剧重演。

17所学校19处丛葬地

77名大、小记者的祭奠

在首个“国家公祭日”到来之际,南京报业传媒集团启动了“大手拉小手”——寻访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丛葬地国家公祭全媒体新闻行动,这是南京报业传媒集团继全国“两会”、青奥会之后,精心策划推出的又一重大全媒体报道行动。

南京日报、金陵晚报、龙虎网、南报网、东方卫报、周末报、现代家庭报、金陵瞭望杂志社8家媒体的大记者,携手北京东路小学、南京市雨花外国语学校、瑞金北村小学、西街小学等来自南京市17所学校的77名南京日报小记者,在6位南京大屠杀史学研究专家的参与指导下,共寻访了19处丛葬地。小记者们带着国家公祭读本,在一处处纪念碑前,聆听专家讲述当年发生在那里的历史,幼小的心灵里播种下了“勿忘国耻,圆梦中华”的种子。

大手拉小手”寻访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丛葬地国家公祭全媒体新闻行动,通过报纸、网站、官方微博、官方微信、手机报等渠道,在近一个月的时间内展开了跨媒体、全方位的报道,开设专版专栏60多个,刊发各类新闻稿件400多篇。

》》》挹江门丛葬地祖孙三代 共同的祭奠

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挹江门丛葬地纪念碑周围,虽然距离10点的悼念仪式还有一个多小时,但是自发前来悼念的民众已经聚集在这里。

上午十点许,防空警报拉响,默哀开始,现场一片寂静,所有人低下头,气氛庄严肃穆。默哀仪式结束,解放军战士向埋葬于此的同胞敬献花篮,在场的社会各界人士代表,依次向纪念碑献上了自己手中的菊花,深深鞠躬并且绕纪念碑一周。

来自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树人学校的钟国豪,专程从龙江坐公交车来到悼念现场,他告诉记者,“我们都学习了这段历史,学校鼓励我们在这一天到离自己家最近的丛葬地进行悼念,我觉得这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

在现场,记者发现了两位老人手里捧着30束白菊花,代表悼念30万死难同胞,他们一大早就来到了现场。老俩口更是把自己的儿孙都喊到了这里,让三代人在一起共同祭奠。周阿姨和老伴张先生说:“儿子住在河西,我让他和孙子都来了,我们一起悼念,这样对孩子也是一种教育,国家富强了,老百姓生活才有保障,好几年了,我们老俩口每年的今天都会来。

》》》清凉山丛葬地近千人祭扫 久久不愿离去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清凉山丛葬地,在河海大学西康路校园的一个山坳中间,还不到9点30分,600余名河海大学师生和200余名自发祭扫的民众,就聚集在纪念碑前。上午10点许,警报想起,纪念碑前近千人驻足默哀。默哀仪式结束,在场的悼念者依次献上自己手中的菊花,深深鞠躬并且绕纪念碑一周。悼念活动持续了1个多小时,然而直到中午12时记者离开前,纪念碑前仍有数百人不愿离去。

一个不到6岁的孩子躲在外婆身后,从厚重的深色大衣里露出两只小手,端端正正地举着白菊花。“临时决定要带他来,知道不能穿颜色鲜艳的衣服,所以给他套着外公的外套了。”孩子的外婆刘女士告诉记者,全家人上世纪80年代就来到南京,每年他们都会以相似的方式悼念“南京大屠杀”中逝去的亡灵,今年是第一次全家四口人带着孩子来祭奠。

今年70岁的王海曙老人只身一人来到纪念碑前,仪式期间,一直忍不住地抹眼泪。“1937年时我老父亲还在东北,在他的口中我对这段历史了解了很多。”作为河海大学能源系的老师,这几十年来她却很少来这里祭扫。“每年我都是去雨花台祭拜,今年是首次国家公祭,我决定来这里致哀,在这我工作了几十年,这里也埋着千人尸骨,即便离家远了些,我也一定要过来。”说罢,老人举着菊花一言不发,静静默哀。

南京报业传媒集团全媒体记者 景绍渊 徐赟 陈岑

来源:金陵晚报  编辑:孙婧

滨江新城新增三个新型公交站台方便市民候车
昨天,市民刘女士乘坐公交车到市政府西大门时发现,靖江网
北大商学院镇江总裁班“牵手”城南挖掘商机
北大纵横商学院江苏分院镇江总裁班学员日前组团来到我靖江网
新桥镇将奖励工业经济发展标兵
新桥镇党委、政府6月16日出台《2016年度全镇工靖江网
新港村打造高清互动广电宽带示范村
昨天,江苏有线靖江分公司走进斜桥镇新港村,靖江网
全市社区开展青少年学习党史国史教育活动
  图为富阳社区青少年制作电子小报。靖江网
靖城街道玉皇殿社区开展诵读大赛活动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近日,靖江网
靖城街道:当好创建主力军 培树老城新文明
近年来,靖城街道牢记责任担当,当好创建主力军,靖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