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丝绸之路九城联展 500余件珍品将亮相南京

26.03.2015  11:36

        蓬莱的元代白釉酱花龙凤纹罐、泉州航海者自编的“航海指南”、福州出土的南宋提花开裆裤……3月27日下午2点,《跨越海洋——中国“海上丝绸之路”九城市文化遗产精品联展》最后一站,500多件珍品将在朝天宫南京市博物馆展出,展期持续至6月26日。

        前天,现代快报介绍了南京文物的看点,那么,其他八个城市有何珍品呢?记者给你一一介绍。

        扬州

        袖珍铜镜,唐朝美女用来“臭美”的

        这次联展,作为好“邻居”,扬州带来了26件文物,包括长沙窑瓷器、硕大的银锭等,让人感觉最为震撼的还是一溜大大小小,形状、花纹不一的铜镜。

        展出的铜镜中,最大的一面是海马葡萄纹铜镜。铜镜的背面可以看到一串串葡萄,和在葡萄中跳跃的海马。专家介绍,这件铜镜是唐朝的,在扬州东风砖瓦厂出土。扬州地域特殊,在唐代,扬州是“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交会点,当时,大食、波斯等国商人从国外带来了珠宝、香料、药材,又从扬州运回瓷器、铜镜等中国特产。

        现场,一个非常袖珍的铜镜引起了大家的关注。这件名为“八角花卉纹铜镜”,看上去还没巴掌大。这么小的铜镜,怎么用来梳妆打扮呢?现场,南京市博物馆的王涛解释说,这是专门供极为精致的人使用的,也是专门用来“臭美”的。使用的时候,用根小绳子穿过铜镜的钮,绑在手指上。“和大铜镜一起使用的,使用的贵妇,面前要有一个大铜镜,然后,用小铜镜就可以看到后脑勺的头发有没有乱,发钗戴得正不正。

        宁波

        1200多年前的“护照”长啥样

        这次海上丝绸之路联展,宁波也带来了不少珍贵的文物。

        最为引人注目的是“明州发给遣唐使学问僧最澄的牒”。这个通关文牒,就像现代人出国用的护照。古时候,没有牒,就出不了国门。这张牒记载了日本高僧最澄于唐贞元二十年,经明州(宁波)到天台山学佛时的经历。

        这本“护照”制作很精美,看上去很高大上,上面盖有不少印章。专家介绍说,牒中的“最澄”是东汉末帝汉献帝的子孙,在中国西晋时代去日本,定居于近江国滋贺郡,赐姓三津首。最澄是公元804年8月底到明州(现在的宁波)的,当时在明州养病半月后去天台山。《明州牒》签发于公元804年9月12日,并记最澄已经病愈,将于15日去天台山。这本1200多年前的“护照”,是唐朝时日本僧人到宁波的见证。

        蓬莱

        不仅可以看瓷器,还有古船模型

        新石器时期的灰陶扁壶、元代白釉褐彩龙凤纹罐……这次联展,山东蓬莱带来了24件文物,展品以登州水道打捞及小海清淤出土文物为主。

        山东蓬莱作为连接中国南北方海上经济大动脉的中转站,也是日、朝水路来华使节、学者、僧侣及商人的必经之地,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一站。

        现场,蓬莱市文物局工作人员介绍称,这次展览最值得一提的是白釉褐彩龙凤纹罐。细细看去,这件罐子一面是龙,一面是凤,有几分夸张。罐子的口沿还有些残缺,上面还有海底的微生物在上面。“这件罐子是蓬莱登州水道出土的,元代磁州窑精品,见证了我国古代与朝鲜半岛之间的贸易往来。

        除了瓷器,蓬莱还带来了几艘出土古船模型。“我们出土了四艘古船,1号、2号是刀鱼战船,流线型船体速度快,十分灵活。而3号、4号则是商船,被认为融合了韩国的造船技术,船的龙骨不是一根完整的木头,中间有连接件。

        广州

        西汉时“练瑜伽”的陶胡人俑

        陶胡人俑座灯、青花开花广彩人物图海棠形瓶……不管时代风云如何剧变,广州始终在“海上丝绸之路”中发挥着枢纽作用,长盛不衰。这次展览,来自广州的文物,让大家眼前一亮。

        让大家感到有趣的是一件陶胡人俑座灯。“这是一件出土文物,是西汉后期的,距今已经有2000多年了。”现场,专家介绍说,灯座的人物应该是一个外国人,他的动作可谓高难度,有点像现在的瑜伽。

        橱窗中还有一溜瓷器,不过瓷器上的花纹都是外国的,其中一个盘子上还有“洋文”。不过,最值得关注的是“青花开花广彩人物图海棠形瓶”,这件瓶子并不高,但因为上面大,下面小,怕它站立不稳,工作人员把它固定起来。瓶子上的花纹艳丽,正面分为上下两幅图,看上去很复杂。“这些瓷器都迎合了老外审美的中国瓷。”王涛介绍说, 清代,广州是当时对外贸易的最大口岸,外商云集,这件海棠形瓶就是按照订货合同根据外商需要定制生产的。“为符合外国人的审美,瓷器花纹半中半西,甚至全部欧化。

        福州

        南宋出土的提花开裆裤

        福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这次福州带来了罕见“平潭碗礁一号”沉船瓷器和一件南宋出土的提花开裆裤。

        据介绍,“平潭碗礁一号”沉船遗址出水的1.7万余件瓷器,大多出于清代康熙年间景德镇民窑。这次展出的“碗礁一号”沉船古瓷,是1.7万件沉船出水瓷器中遴选出的代表作品,青花瓷色泽明艳、层次丰富。参观者能从这些瓷器的造型、纹饰、胎釉中,一睹明清时期景德镇民窑最高的制瓷工艺。

        泉州

        航海者自编的“航海指南”来了

        来自泉州的展品除了宋代沉船出土的铜钱、铁钱等,还有一件文物很特别,它是民国年间的“航海指南”,叫《针路簿》。这是沿海渔民们积累的航海经验记录。其内容包括各地的潮汐 规律、海上气象的观测方法,有的还附有岛礁图例。它出自普通航海者之手,是研究中国古代航海知识的珍贵资料。

        漳州

        大英博物馆“同款”瓷器有不少

        大英博物馆收藏的漳州窑青花龙纹四系罐、印尼雅加达国立博物馆收藏的漳州窑五彩军持、大英博物馆收藏的漳州窑蓝地白花大盘……这次展览,漳州带来了这些赫赫有名的瓷器的“同款”,不用出国门,在南京,你就能欣赏到。

        展厅中,漳州窑蓝地白花大盘看上去很高贵,蓝色的底,细细看去,大盘图案由中心散发,形似一朵朵盛开的蒲公英花朵。“这是明代的,2010年从漳州市古玩市场征集来。”专家介绍。

        北海市合浦县,曾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港口城市。这次展览,北海送展的文物极为精美。和其他城市相比,北海的文物都是以水晶珠宝为主,看上去珠光宝气的。据介绍,这些文物都是汉代合浦港与海外进行商贸往来的重要见证。其中的金花球手链很可能是从印度传入的,而金花球的焊接工艺,则可能起源于地中海沿岸的古希腊迈锡尼。(胡玉梅/文 顾炜/摄)

        来源:  现代快报  转自: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