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白釉酱花龙凤纹罐上还有海里微生物

26.03.2015  09:10

  记者现场探访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其余八市布展

  江南时报记者程岚岚实习生盛阳文 记者秦怀珠摄

  元代白釉酱花龙凤纹罐

  

  “‘海丝之路’在南京”系列报道3

  在南京市博物馆工作人员和其他城市文物局工作人员持续3天的紧张忙碌下,《跨越海洋——中国“海上丝绸之路”九城市文化遗产精品联展》最后一站南京站的布展已经进入尾声。昨天,500余件(套)烙有“海上丝绸之路”印记的文物,已经开始在展厅内熠熠生辉。它们正在静候观众的到来,为他们讲述那段发生在它们身上的鲜为人知的故事。江南时报记者程岚岚实习生盛阳文 记者秦怀珠摄

  【蓬莱】:元代白釉酱花龙凤纹罐附着微生物

  蓬莱(古登州),地处胶东半岛最北端,濒临黄、渤二海,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隔海相望。

  在本次展出的24件文物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一件元代白釉酱花龙凤纹罐,罐体表面还附着了很多海里的微生物。蓬莱文物局工作人员刘鹏告诉记者,元代时期,磁州窑系瓷器多为出口品。“这是一件当时的磁州窑精品,1979年,当地渔民在蓬莱到朝鲜之间的水道打渔时捞上来的。”此外,登州古港出土的四艘古船复制品这次也来到了南京。其中,一号古船和二号古船是中国战船,而三号古船和四号古船是韩国古船。“据船史专家介绍,三、四号古船具有明显的韩国造船工艺,所以一致认定为韩国古船。”刘鹏说,这两艘古船可以说是中韩技术的结合体。4艘古船的出土,成为蓬莱“亦军亦商”这一特点的重要物证。

  【北海】:紫水晶默默讲述当年的辉煌

  北海市下属的合浦县,濒临南流江,控扼北部湾,曾是我国古代重要港口城市。据专家介绍,三国两晋时,随着合浦港的日益衰微,宝石贸易也渐渐停止。合浦-越南-泰国-印尼-马来西亚-印度-地中海,这条闻名于世的海上丝绸之路,已在2200多年的岁月中悠悠而逝。从数千公里外的欧亚大陆辗转而来的紫水晶,仍然躺在展柜中,默默讲述着当年的辉煌。

  【扬州】:唐代铜镜见证中西方文化融合

  唐代的扬州依托运河,濒临长江,面向大海,是南北物资的集散地、“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点、多元文化的大熔炉和“富甲天下”的国际贸易中心。展厅内,扬州博物馆送来了数件唐代铜镜,每面铜镜的尺寸和花纹各不相同。其中一件唐海马葡萄纹镜,成为中西方文化融合的典范。现场专家告诉记者,海马葡萄纹镜,又名海兽葡萄纹镜、天马葡萄镜、瑞兽葡萄镜等,为唐代铜镜中最具特色的新镜类。“瑞兽纹是中国古代十分多见的传统纹饰,早在商周时期已经是青铜器上的主要图案了,后来在丝织品上也出现了瑞兽纹,葡萄纹则来自西方。”唐代出现瑞兽纹与葡萄纹结合在一起的铜镜,说明西方的文化艺术已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原,并与中原传统文化相融合,从而形成了具有自己民族风格的铜镜艺术品。

  【宁波】:遣唐使最澄的牒见证中日交往

  宁波位于中国大陆海岸线的中段,兼得江河湖海之利。宁波,古称明州,这幅《明州发给遣唐使学问僧最澄的牒》正是古时候中日交往的最好见证。牒,就是我们常常听说的通关文书,类似于现在的护照。遣唐使学问僧最澄,为东汉皇室后裔,14岁出家为僧,由于当时日本仅有“权教”、“小乘教”,为了开阔眼界,遂立志赴唐朝求取典籍。唐贞元二十年,最澄经明州到天台山学佛,翌年经明州回国。从牒面上,我们可以看出三种书体,前两种分别是明州府和台州府文书书写的中楷公文,另外一种行草则是台州刺史陆淳在额首、骑缝、落款的签字,潇洒流畅,富有美感。说来这里还有一则佳话,最澄当年拜会陆淳,曾献上十五两黄金等一批厚礼,被陆淳谢绝,让他换来文房四宝抄写经文。最澄离开台州时,台州司马吴顗还为其举行过茶诗会,多位官员与最澄品茗赋诗话别。可见最澄是满载经文等文献、文物以及茶树、茶籽等中国特产,还有浓浓的友谊回到日本的。

  【福州】:明青花海马纹军持为佛教物品

  福州地处闽江下游,控扼台湾海峡,为海上丝绸之路必经之地。在福州展区中,一件安置在独立展柜中的明代景德镇窑青花海马纹军持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只见这件文物直口,长颈,鼓腹,颈腹之间还有一个上翘的流(出水口),其流的造型特别像女人丰满的乳房。专家介绍,“军持”原来是印度游方和尚使用的一种水器,为佛教僧侣“十八物”之一。

  【泉州】:

  民国针路簿是珍贵航海资料

  泉州,不可避免地走向世界,并因环城种植刺桐树而以“刺桐港”闻名。这个刺桐港是宋元时期世界上最令人艳羡的城市,有着最先进的造船、航海技术,有着最具开拓和包容精神的人们,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港。

  这个东方大港本次展出的文物中,较有代表性的当属一件出自普通航海者之手的《针路簿》。据专家介绍,“虽然这本册子是民国的,但它是沿海渔民积累的航海经验记录,经过民间数代相传不断完善,反映了民间海外航行的频繁,也是研究中国古代航海知识的珍贵资料。

  【漳州】:

  荷兰银元曾源源不断流入闽南

  可以说,外国钱币已经通过“海丝之路”在漳州这座港口之城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专家告诉记者,荷兰铸币通过贸易,从16世纪末至20世纪40年代源源不断地流入闽南,时间长达300多年。“‘马剑’银元,因为钱币上有西方人骑马持剑而得名,其中圆形马剑币,由于重量足,成色好,因此民间多用于储存或熔化改铸。”在展览现场,记者还看到一枚荷兰帆船币,其正面图案为鼓风航行的三桅帆船,下为海水波纹,因为钱币小而且薄,要借助放大镜才能看清细节。

  【广州】:

  啤酒杯专为外国人烧制

  广州自秦汉以来一直是岭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同时也是中国连接海外世界的主要门户。广彩以构图紧密、色彩浓艳、金碧辉煌为特色。现场专家表示,清代,广州是当时对外贸易的最大口岸,外商云集,所以有相当一部分瓷器是按照订货合同根据外商的需要特地生产的。“你看这个啤酒杯,就是专门为外国人烧制,当时的中国人是不喝啤酒的。”当时的广州商行会依据欧洲人的习惯和爱好,来烧制瓷器。

编辑: 项贤军、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