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经典之声致敬新时代——2019靖江“茅台杯”中华经典名篇诵读大赛决赛侧记
外国语学校的选手朗诵《我的南方和北方》。盛义摄
学生现场观看。
市民在拍照留影。
品读红色经典,传递时代力量。11月23日,2019靖江“茅台杯”中华经典名篇诵读大赛决赛圆满落幕。22组共计172名选手以经典发声,赞颂火红时代、美丽家乡。
红色经典、靖江故事激荡爱国热情
风光秀美孕育瑰丽文化,广袤大地闪烁璀璨文明。本届大赛以“追梦新时代 再踏新征程”为主题,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以诵读的方式为祖国母亲献上赞美的诗篇。选手们的朗诵作品,不约而同地有了一个共同的红色主题——歌颂祖国好,展示家乡美。
“每当我戴上鲜艳的红领巾,我的心总是那样激荡;总想把这红旗一角的故事,讲给所有的小伙伴听……”东兴镇中心学校的孩子们用《红旗一角的故事》拉开了比赛序幕。指导老师王淑君说,孩子们在备战决赛的过程中,一遍遍诵读经典,揣摩情感,聆听黄继光、邱少云、董存瑞等革命英烈的故事,感受烽火年代的壮志激情,这才有了最终的舞台呈现。对孩子们而言,这个过程既是文学素养的积累,也是一场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
随后,《我的祖国》《我骄傲,我是中国人》《读中国》《大漠敦煌》《我的南方和北方》《岳阳楼记》等朗诵作品依次登场,一字一句、纵观古今、气势恢宏,或尽诉旖旎壮丽的祖国山河,或赞颂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令人自豪。《为祖国而歌》《永远的九岁》《歌唱英雄王二小》《与妻书》《我的自白书》《丰碑》等作品,将近代中国人民浴血奋斗的历程慷慨道来,振奋人心。
《我的丹心,长江作证》《我们走在大路上》则展示了新时代靖江人民高扬“东线第一帆”精神,创造美好生活的火热情怀。散文朗诵《靖江水》独树一帜,朗诵者似是一位靖江导游,带大家从柔柔静静的四眼井行至浩浩汤汤的长江岸,一览靖江水孕育的丰茂物产,看尽沿江生态的大美芳华。
老朋友和新故事
靖江朗诵大赛虽才是第二届,却也有了一些老朋友。
“我们全家人都是朗诵爱好者,去年儿子参加了学生组比赛。今年,我‘接力’报名参加成人组比赛。”成人组6号选手任爽姿告诉记者,家人陪着她一路从初赛走到决赛,当天先生还特地带来照相机留影。听闻她得了第二名,特别兴奋。
评委席上,江苏人民艺术剧院原院长、省朗诵协会会长、国家一级演员高英,也是靖江朗诵爱好者的“老朋友”。去年,高英受邀参加靖江首届经典名篇朗诵大赛,并现场开嗓,为朗诵爱好者做示范。今年高英又欣然来靖赴一场氤氲书香的诗意之旅。对于靖江选手的表现,高英给出了“一年更比一年棒,年年都有新惊喜”的超高评价。“一年没见,靖江孩子们语言表达能力又有了长足的进步,舞台表现也更游刃有余。”高英认为朗诵是对文化的一种阐述、对文化的一种热爱,这样一种气氛给了她心里很多温暖。她相信,在不久的未来,“靖江朗诵大赛”也将成为一个展现靖江建设成果、展示江苏文化底蕴的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江苏广电总台新闻主播、省朗诵协会秘书长傅国长期关注靖江朗诵者,“经典朗诵会是在当今《见字如面》《朗读者》热潮下涌现出的又一个文化亮点,通过读城、读人、读篇的方式,拉近了千百年俱往矣的名人先贤们与我们的时空距离,开启了梳理先贤文脉、追寻先贤精神风范的时空之门。”傅国由衷敬佩靖江对经典、对朗诵的尊崇,他认为在充满书香的社会氛围里,诵读名篇,重温经典,对激扬市民家国情怀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再现经典之声
如果有一种声音能让人食欲大增,那一定非李立宏莫属。当李立宏遇上靖江蟹黄汤包,则成就了《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中最令老饕们食指大动的精彩片段。
在各路选手结束角逐后,一段《舌尖》中靖江蟹黄汤包的片段刺激着观众们的味蕾。屏幕上,蟹黄饱满的汤包刚刚淡出画面,台下,李立宏便信步登上舞台,朗声与观众们问候。很难想象,《舌尖》中那个浑厚深沉又充满磁性的声音的主人,原来是一位满眼笑意的萌大叔。
《舌尖》中解说靖江蟹黄汤包的片段不足两分钟,许是为了弥补节目中未能详尽展示蟹黄汤包的遗憾,李立宏又现场为大家朗诵了祁智的散文《伟大的包子》。一段长达10分钟的诵读,一气呵成,依旧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满足了观众对美食的所有憧憬和想象。
“住手!从现在起我们不打无辜的人了,让你们看看公正的判决!”“那是佐罗的记号!佐罗!”同样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蒙面侠佐罗跨上骏马而来,剑尖划出一个潇洒的“Z”印记。灯光明暗交替间,著名朗诵表演艺术家童自荣老师健步而出,虽年过七旬,身型却不减潇洒。
40年前,童自荣用华丽清逸的声线,为观众塑造了佐罗、爱德华等众多骑士、王子、侠客形象,他也成为一代人心中的经典之声。现场,童自荣再现经典,口诵一段《佐罗》的台词:“女士们先生们,摘下你们的珠宝,把它交给我。我是代表那些遭受横征暴敛的人民来募捐的。正好碰上赎罪节,我相信你们都会慷慨解囊的。”引来台下的“粉丝”们纷纷鼓掌致敬。20年前曾受过童自荣指导的参赛选手张林海再见偶像激动不已:“当年童老师只是点拨一二,就让我受用终身。如今,童老师的声音一出,仍是一段经典,不愧是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