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街上,江苏人“走”出钢铁军魂

04.09.2015  18:38
雁门关伏击战英雄连”英模方队在结束阅兵后,受阅官兵露出骄傲的笑容。 王佳寅摄

  南京军区第1集团军组成的“雁门关伏击战英雄连”英模方队中,许多官兵是江苏人或驻苏部队官兵。阅兵一结束,记者第一时间连线了部分受阅官兵和他们的家人。

  “将军就是要冲在前面

  “雁门关伏击战英雄连”英模方队领队周夕根、王秀斌两位将军都是江苏人,电话中难掩激动心情。

  3日,两位将军凌晨2:30起床,4:10乘车出发赴天安门,5:40赶到长安街进行适应性训练。10:49,身着新式丛林迷彩的官兵阔步走过天安门广场。

  “那一刻全国甚至全世界人民的目光都聚焦在天安门,我感到非常自豪。”江苏如东人王秀斌是第1集团军副军长,他说,看到7位旗手擎着的7面诞生于抗日烽火的火红战旗走在前面,仿佛看到了抗战英烈浴血沙场的战斗场景。“这是一种精神的洗礼,让我深切感受到了肩上的责任、使命。”将军带队,王秀斌付出了不少汗水,还受过伤,但他认为这很有必要。“能在阅兵场上当先锋、作表率的将军,也一定能在战场上带领官兵冲在前、打胜仗。

  13:10返回阅兵村后接受采访,宜兴人周夕根特别感谢了家人和家乡人:“能够圆满完成任务,离不开长时间的严格训练,离不开我们受阅方队所有战友的共同努力,更离不开家人的支持。”他告诉记者,训练这么久一直没探亲,但家人始终在背后支持鼓励、解决后顾之忧。

  “走过天安门,像接受了新的洗礼

  受阅方队官兵说得最多的词是“激动”。泰州籍队员刘伟是7名旗手之一,他告诉记者,作为旗手,能够引领方队顺利地通过天安门,感到十分骄傲。“作为江苏人,能够代表家乡人民站在长安街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检阅,更是无上光荣。我爱我的家乡,我爱我的祖国,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我愿牺牲一切。”陈鹏达形容接受检阅的心情时说,神圣的仪式让他站在长安街上时热血沸腾,高唱国歌时心中信念升腾:“正步行进走过天安门后,就像接受了新的洗礼。

  阅兵在每名受阅队员心中留下了烙印,也在他们身上留下一串共同的印记,他们称为“英雄印”。比如在黝黑脸颊的两旁,官兵们都有明显的“Y”型痕迹,训练中他们每天都要戴着1.2公斤重的钢盔训练近10个小时。脸晒黑了,头盔带覆盖的皮肤依旧白皙。官兵们告诉记者,“Y”是英雄的首字母,所以叫它“英雄印”。

  作为挂枪方阵,队员紧勒固定7.2斤的枪身,于是左肩留下了这样的勒痕。除此之外,伤疤、老茧和水泡,同样都是阅兵留下的印迹。许多受阅官兵都是家中独子,对他们来说阅兵是一次军人意志的大考。王克的父亲王彦冬告诉记者,6月份时知道儿子要参加阅兵,曾问他训练苦不苦:“儿子说能撑过去,一定给家里争气。

  “能为国效力,再苦也舍得

  许多受阅官兵都知道,亲属们正在电视机前守候他们。王彦冬告诉记者,家里人早上8点就起来看阅兵,虽然知道王克在第六方队第五排,但“可惜人太多,看不出是哪一个。

  7名旗手之一、南京籍队员杨德顺的父亲杨登年是不多的没有看阅兵直播的家属。记者2日联络他时,他透露身患重症,3日上午还需到医院治疗,只能从回放中看儿子的英姿了,“但我们家人都会在电视前看他的”。今年5月,他得知儿子要参加阅兵,心情非常激动,“这是锻炼儿子意志的好机会。”怕影响训练,杨登年始终没有告诉儿子自己重病消息。

  128米、96步,受阅官兵在电视上只一晃而过,几乎每位家属都没认出自家人,但这并不妨碍他们自豪的心情。徐州籍军官高子昂的小外甥早早就搬了板凳坐在电视前,要找舅舅。“可惜没找着,但我们全家都很自豪很激动。”高子昂的姐姐高畅告诉记者,弟弟是个“90后”,每年探亲高畅都能感觉弟弟不仅身体健壮了,而且懂事了。高畅说,这次希望弟弟阅兵后能休几天假,好久没有见到弟弟,全家都非常想念。

  常州市民张来平一口报出了儿子张飞的位置:“儿子在第六方队、第三排、第二个,可惜没看到人,只看到方队在走。”3月份就知道儿子要参加阅兵。张飞的母亲张来妹和记者说话时难掩激动之情:“我小孩参加这样重要的典礼我感到非常荣幸、非常高兴。他很辛苦,但能为国效力,我们有什么不舍得呢?

  本报通讯员 王 新 吴持巍

  本报记者 陈月飞

编辑:唐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