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15年“走亲戚”式家访 接地气的工会主席被点赞

10.10.2015  10:53
 

新华网南京 10月8日电 自带几样小菜,配上二两饺子,再揣瓶二锅头,他就这样走访了180多户员工家庭。唠唠家常谈谈心,被职工们唤作“娘家人”的董晨鹏已这样默默坚持了15年。在职工们的眼里,他是镇江城市建设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工会主席,更是推心置腹的“大哥”。

一勤天下无难事”——董晨鹏在其书《我的兄弟,我的姐妹》的引言里写下这样一句话。自2013年2月起,董晨鹏打破常规,开始实行“一推一亲情家访”。家访对象并非工会主席指定,而是职工自己选定,由上一位家访对象推荐下一位家访对象,其形式就像“走亲戚”,职工是家访的主角,工会主席只是配角。

每周一次的家访既不是作秀,也不是一时兴起,“一推一亲情家访”这种新鲜的模式已持续了120多个星期。谈起“一推一”的创意,董晨鹏笑言是“群众的智慧”。城建产业集团有个老传统:春节前邀请退休老员工和基层司机吃顿饭。但随着员工数量的增加,领导与员工单独交流的机会减少了,这让部分职工觉得“领导离我们远了”。这些话深深地触动了董晨鹏,同时也让他萌发了每周至少去看一位员工的念头。

家访费时费力,董晨鹏却热衷于这项似乎“吃力不讨好”的工作,他图的是啥?出乎意料,董晨鹏道出了自己的“家访情结”:董晨鹏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父母都是码头工人,他在家中排行老四。有次父母闹矛盾,母亲一气之下搬去居委会住,不肯回家。其父所在单位的书记得知此事后,立马两边做思想工作,母亲才肯回家,父母两人最终和好如初。

镇江城投公司工会主席董晨鹏接受媒体采访。(赵怀民)

“因为这件事,我母亲一直感激共产党的干部,常和我聊起当时那个书记如何做思想工作的。就因为这件事,我有了一个"家访情结"。当年要是这个书记没来做工作,说不定就没有我的出生了。”说到这,董晨鹏笑了起来。

除了家庭的影响,曾经从事新闻工作的经历也为董晨鹏带来一些感悟。“新闻人,最基本的就是要实地调查研究。没有亲身的调查,就不会有生动精彩的文章。做工会主席,就是当工人的代表,工人的娘家人。不亲自去工人家里走访,怎么能知道工人们的真实生活情况?不和工人面对面聊天,怎么能了解他们的情绪,又怎么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呢?”董晨鹏认为工会主席一定要“助人为乐”,这种快乐是彼此双方的,是在“做乘法”。

在董晨鹏的鼓励下,保洁员殷栋民考上了成人大专,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刚到城建集团,我在大市口的广场当保洁员。那时常听同事们夸董主席,聊起董主席怎么去家访的,怎么和员工聊天的,特别平易近人。我当时不太相信,工会在我的印象里就是逢年过节发慰问品的,工会主席是谁我也不关注,总觉得哪有领导真对员工好呢,说不定是在作秀。”殷栋民有点羞涩地说,“但自从董主席来我家走访后,我就彻底改变了之前的想法。

 

媒体采访九华物业总部食堂保洁员殷栋民 。(赵怀民)

殷栋民详述了董晨鹏家访的过程,谈及董晨鹏劝导自己不要放弃学习的经过,至今感动不已。“董主席给我更多的感觉是像大哥一样的照顾我,感觉受了委屈有家人可以倾诉,遇到困难有家人可以帮助。遇到一个好的领导不容易,正因为有董大哥这样的一位好领导,我一定要更加勤勤恳恳地干好现在的工作。”殷栋民说。

董晨鹏的“一推一”家访让员工们有了归属感,很多员工将这位“董大哥”视为推心置腹的交谈对象,说说自己的烦心事,或与工作相关,或与家庭有关。获知员工们的生活难题,董晨鹏都费心费力解决,即使有时候无功而返,但员工们深切感受到了努力背后蕴含的真情实意。这也就是董晨鹏所讲的“以真心换真心,以真情换真情”。

 

董晨鹏走访大市口广场收费员蒋国华。(赵怀民)

多年的默默付出终得回报,董晨鹏被评为江苏建设系统工会主席联系职工的杰出代表,也是建设系统工会在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开展以来发现和选树的一个典型。“董晨鹏的亲情家访模式接地气,更难能可贵的是数十年的坚持,密切了工会与职工的关系,也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建设系统职工人数众多,一线工作环境相对恶劣,职工更需要关心和帮助,董晨鹏的事迹诠释了一个工会主席应有的担当和责任。”江苏省建设工会工作委员会主任韩益华介绍说。

2014年7月,江苏省建设工会作出了在全省住房和城乡建系统开展向董晨鹏同志学习的决定,同时在镇江召开全系统工会干部会议,并举行“建好职工家,当好娘家人”活动启动仪式。今年4月份,省建设工会报请省总工会授予董晨鹏“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称号,建设系统将持续深入地开展向董晨鹏学习的活动。

郁卿宁 戚轩瑜 /文 赵怀民 /图 

2015年10月8日《新华网江苏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