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智良受聘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首任馆长

19.04.2016  13:37

        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迎来首任馆长——苏智良,他被誉为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第一人。

        昨天下午,在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馆长聘任仪式上,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徐宁为苏智良教授颁发了聘任书。提起苏智良,南京人可能都不陌生,利济巷慰安所旧址能够成为陈列馆,与他关系密切。2003年,在苏智良等学者及现代快报的寻找和帮助下,朝鲜“慰安妇”朴永心重回南京,指认慰安所旧址,当时引起国内外关注。

        今年第6次来南京,受聘为陈列馆馆长

        上午,乘高铁来到南京,下午参加完聘任仪式,谈一下馆里的工作,晚上再赶回上海……这是苏智良昨天一天的行程。

        “这是我今年第6次来南京。”苏智良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几乎每次来都是与抗战、“慰安妇”问题研究有关。

        不同的是,这一次,他的身份有所变化: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馆长。

        提起这个陈列馆,苏智良一秒钟进入馆长角色。他表示,这是中国大陆首座经“慰安妇”亲自指认的、亚洲最大的以“慰安妇”为主题的纪念馆,也是亚洲乃至世界上,一个重要的揭示日本“慰安妇”性奴隶制度的场所。“在东京,在韩国都有类似的展馆,但规模没有这么大,所以如何把这个窗口做得更好,这是我们应该承担的责任。

        “被政府和民众的热情与担当所感动

        苏智良平时在上海工作、生活。为何想到聘任他为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馆长?

        “聘任苏教授担任馆长,最恰如其分。”南京市委宣传部部务委员、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张建军告诉现代快报记者,一个陈列馆能力作用的发挥不仅仅是看建筑和基本展陈,更重要的是看未来研究深度和对国际的影响力。毫无疑问,苏智良教授在这方面最有能力和办法来调动各方面资源,更好地发挥陈列馆的作用。

        去年12月1日陈列馆开馆后,张建军便向苏智良表达了这个想法,并多次专门拜访。据悉,此次聘任采取挂职方式,实行任期制,3年为一任期。受聘学者作为馆长,主要承担业务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的职责,每年要带领中心成员至少完成一个以上的重点研究课题。

        “我是被南京市政府和民众的热情与担当所感动。”苏智良坦言,接到邀请后,他觉得以自己的工作情况,担任馆长怕到不了位。“但是张馆长他们很执着,打动了我,我就想来做几年,看看能不能做得更好。

        20多年来,他找到大量慰安所旧址,还自掏腰包援助受害者

        作为一名研究上海近代史的学者,苏智良转身为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第一人,源于一次与日本教授的偶然交流。

        1992年3月,36岁的苏智良在日本东京大学担任客座研究员。某次学者间交流时,一位日本教授向他求证,“日军第一家‘慰安所’在上海”这个说法是否真实,这个问题让苏智良吃了一惊。“我研究上海史也有一段时间了,却从未听说过。”当时的苏智良暗下决心,要把这个问题研究清楚。开始苏智良以为这只是个小课题,没想到一头扎进去后,竟坚持了20多年。

        2015年,苏智良教授作为首席专家,参与了中国“慰安妇”档案申请世界记忆遗产名录的工作。20多年来,苏智良教授足迹遍及全国,找到大量的慰安所旧址,还自掏腰包援助受害者。他坦言虽然艰难与沉重,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我遇上了,就不可能转身离去!

        曾带着朝鲜“慰安妇”在南京指认慰安所旧址

        利济巷慰安所旧址能够成为陈列馆,和苏智良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一直在呼吁保护利济巷慰安所旧址的建筑。

        日军侵占南京后,利济巷2号被日军改造成“东云慰安所”,“慰安妇”们在这里被奴役。

        2003年11月9日,在苏智良、经盛鸿等学者及现代快报的寻找和帮助下,朝鲜“慰安妇”朴永心重回南京,指认慰安所旧址,现代快报连续10多天对此事进行报道,此后又连续十多年持续呼吁对利济巷慰安所旧址的建筑加以保护。

        令人欣慰的是,去年12月1日,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开馆并试运行。值得一提的是,在朴永心指认的“东云慰安所”一个房间内,《现代快报》2003年11月22日的报道被制作成展板。房间内,播放着朴永心当年来指认的视频,一旁的展柜中,整齐地摆放着2003年11月的《现代快报》。当年的报纸,已经成为历史见证之一。

        现有21位“慰安妇”幸存者,正为她们拍纪录片

        与时间赛跑,这大概是苏智良的一个心理写照。

        他介绍说,20多年来,中国大陆找到了250位左右的“慰安妇”幸存者。现在这些老人一个个离去,最近有一位在山西去世。目前公开身份的健在的“慰安妇”仅存21人,主要在海南、广西、湖北、湖南、黑龙江、山西等地,平均年龄90岁,基本是疾病缠身。

        “‘慰安妇’幸存者的发现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新的幸存者被不断发现,但同时也在迅速地凋零。”苏智良说,最近有人联系他说湖南有个老人可能是“慰安妇”,这周会派一个调查组去看看。苏智良透露,他们最近在做一个事情,给这些“慰安妇”幸存者拍纪录片,记录她们人生的最后时刻,争取今年全部拍完。

        对话

        “一切也许是冥冥之中的安排

        现代快报:苏馆长,您好。您之前一直在呼吁保护利济巷这8栋建筑,我们也一直在跟踪报道。

        苏智良:对,现代快报也是关注了十几年,非常感谢你们,你们也是很有担当的。

        现代快报:谢谢您的肯定和支持。在长达23年的“慰安妇”问题研究过程中,您有没有想到有一天这里能建成陈列馆,您能当馆长?

        苏智良:没想到,一切也许是冥冥之中的安排。1993年回国后开始研究,到现在23年。对一个人来说,这是研究生涯中最好的23年。在这个过程中,我跟南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我记得第一次来南京是1996年,当时在老建筑前拍了照片,这些照片在我的PPT里经常用。那时候还到居民家里访问,但是没想到会有这样一个陈列馆。

        后来旧城更新改造,这里可能被拆掉,我跟一些专家、学者朋友,现代快报等媒体大家一起呼吁,之后停顿了几年。这几年,我每次来南京,都会到利济巷这里看看并拍照,包括屋顶烧毁,长在院子里的小树苗一点点长大等等,看到这些,很感慨。

        现代快报:担任馆长,您上任后第一件事会做什么?接下来有何想法和打算?

        苏智良:第一件事没有专门去想,不过有一些想法。比如怎么和社会紧密合作,包括南京的高校、机关等。再比如,现在来馆里参观的外国友人不少,现在的介绍有中文、英文和日文,但只限于主要的部分,还需要再翻译完善,让更多的人来了解这里。

        另外,我们还要建立自己的网站,以及独立的微信公众号,这样可以及时把这里的最新活动传递给社会。我手上还有一个国家重大项目,即“慰安妇”资料整理,将来考虑出版资料集、照片集等。

        现代快报:现在陈列馆需要预约参观,以后会不会常规开放?

        苏智良:这些房子都是老建筑,主要担心参观的人太多,对房屋结构产生影响,所以才预约开放。以后可能会逐步扩大开放。

        人物简介

        苏智良,1956年生于上海,祖籍浙江。他是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导,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史学专家。1999年2月,苏智良撰就了我国第一部全面探讨中国妇女受辱的专著——《慰安妇研究》,被誉为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第一人。2007年,他创设了中国“慰安妇”资料馆,这是世界上第三个有关“慰安妇”的纪念资料馆。2015年,苏智良教授作为首席专家,参与了中国“慰安妇”档案申请世界记忆遗产名录的工作。(鹿伟)

来源:  现代快报  转自: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