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大八旬教授夫妻捐百万奖学金 曾参与第一代核潜艇研发

29.09.2015  01:20

 

新华报业网讯 一个80岁,一个81岁,东大一对老教授在耄耋之年拿出毕生积蓄100万,捐赠给母校设立“核电安全与创新奖学金”。59年前,陈善年和夫人佘颖禾从东南大学毕业,53年前,他加入“国家第一代核潜艇研发中核反应堆”相关研究,直到去年解密。这次携妻回母校设立奖学金,就是希望激励更多的年轻人推动中国核电技术的发展。

放弃留学,承担国家重要任务

出生于1935年的陈善年教授是厦门人,1952年考入厦门大学机械系,1953年转入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热能动力装置专业,1956年以全优成绩毕业后留校任教。与陈教授同年在东南大学毕业的佘颖禾教授曾留学苏联获得副博士学位,归国后一直在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从事力学专业的教学与研究。

1962年,我也获得了一个到苏联留学的机会。”陈老介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能去苏联留学是很多知识分子梦寐以求的,但就是他临行前,时任南京工学院的校长告诉了他另外一个消息,该校要承担“国家第一代核潜艇研发中核反应堆传热与流体力学关键基础数据实验项目”,是出国深造还是留下来搞研究,给他3天时间进行选择,“我只用了1天就想好了。

于是,陈善年毅然放弃出国留学的机会,带领同仁投入到国家第一代核潜艇的研发中。

没有资料,做了几十次爆炸实验

“和欧美国家先研究核电厂,再到核航母,最后到核潜艇这个过程不同,中国是在零基础的情况下,直接上马核潜艇。这其中的关键技术就是核反应堆的设计。“陈善年说,尽管美苏当时已经有相关数据,但一直秘而不宣,他们从南京到北京查遍资料也没找到,直到今天也没有公布于世。为什么?在投射工具中,飞机、导弹都是可见的,唯有核潜艇是看不到听不着的,可以长时间潜伏海底,是顶级军事秘密!

在没有任何参考资料的情况下,陈善年他们只能靠自己钻研了。核潜艇反应堆功率更大、更紧凑,一旦爆炸威力高于核电厂几百倍。他们探索用压水堆技术,将核反应堆的热发散出去。“我们做了几十次爆炸实验,发现不锈钢水管600度以上会发红,2500度以上就会爆炸,找到了相关的一手数据,为安全地设计核潜艇反应堆提供了重要的参数。“

“我们始终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因为每个艇员都是贴着反应堆工作的,一旦出事全军覆没,所以丝毫不敢大意。“陈老自豪地说,中国核潜艇技术正在一代代稳步前进,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从来没有发生过安全事故的国家。从技术上说,中国核潜艇在深潜、静默等两个重要指标上在全世界也处于领先地位。

去年才解密,夫人也不知情

这个研发小组一共有十几个人,包括东大老师、学生和实验部队,承担的神秘任务代号是09工程,任务到1967年结束,直到去年才解密。

因为签了保密协议,他在忙什么连家人都不知道。“我们当时的研究全部靠的是业余时间,我周围的人只知道我整天在忙着做实验,‘吃饱了撑的’。”陈老说,他有两个女儿,但是基本都是夫人带的,他很少有时间帮忙。渐渐的,夫人对他的工作也猜到了一些,但从来不问,只是默默地把生活重担全部承担起来。

设立奖学金,希望实现核聚变

1996年退休后,陈善年教授仍心系核电事业发展,他表示,核电是国家电力行业的未来,虽然他年事已高不搞科研了,但希望通过自己的捐资帮助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在核电方面培育英才,继续为国家核电事业发展作出贡献。

根据捐赠协议,“陈善年、佘颖禾核电安全与创新奖学金”主要用于奖励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核电方向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研究生,每年颁发一次,由能源与环境学院确定奖助名额及金额,只要符合成绩优良、社会责任感强等相关条件的学生均可申请。

社会上对核电有很多误解,尤其是哪里要建核电厂时,周围的老百姓就会反对。”陈老说,实际上,我国的核电还是比较安全的。目前的核燃料的利用率只有5%-10%,全世界都在研究如果对核能进行更好的利用,“我希望更多优秀的学生能进行创新,哪天实现了核聚变,我们的能源危机就不存在了。

房子没装修过,捐钱的事家人都支持

“我们都超过80岁了,典型的80后,今年也是我们家庭成立50周年的纪念。“陈善年和佘颖禾两位教授相识、相恋于校园。

高大帅气的陈善年当年是校足球队队员,还能吹管弦乐。佘颖禾则擅长体操,弹得一手好琴,是校园风云人物。陈善年回忆说,当年他和妻子都是东大“三好优秀生”。“三好”是指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身体好是指体质要达到标准,并且代表江苏参加全国比赛;学习好是指学习成绩优异;工作好就是要求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

谈到两人60年的相处,陈善年说, “她很懂我,就像向学校捐款,这是我们俩共同的心愿。

一百万元不是个小数目,拿出这笔钱,陈教授坦言,事先征求过家人的意见。“我夫人是完全支持的,其实我们俩做主,但后来觉得还是要征求下孩子们的意见。”陈教授告诉记者。陈教授有两个女儿,一个在南京一所中学当老师,另一个女儿从东大研究生毕业后,到美国深造,刚回来,现在也找到工作了。“我跟女儿们说了捐赠的事,她们表示非常支持。”陈教授笑笑说。

陈教授生活简朴,在他看来,金钱对年长的人不是很重要。他开玩笑地说:“我们家很乱,恐怕是东大南园28号宿舍唯一没装修过的一家!”从1957年起,陈教授就住在这套房子里,一直住到现在。“我并不是没钱装修,而是觉得没必要。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王晶卉 通讯员  许启彬

编辑: 金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