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大8旬教授夫妻捐百万设奖学金 仍住1967年分的宿舍中

29.09.2015  08:12

  这钱是他们省吃俭用存下来的,两人现在还住在1967年学校分的宿舍中

  陈善年教授当年参加足球队的照片。  

  

  新华报业网讯 50多年前,东南大学青年教师陈善年接到“秘密”任务,在校内组队参与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反应堆设计。任务早已完成,项目却处于保密状态。直到去年随着中国核潜艇“091工程”“092工程”解密,同为东大教授的妻子佘颖禾才弄清楚丈夫50年前那个秘密。

  退休后陈善年有两个心愿,一是向民众科普核电安全,二是为培养核电创新人才出力。今年恰逢两位老人金婚,他们决定拿出省吃俭用的100万积蓄,在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联名设立奖学金。昨天,这对8旬教授夫妻亲自把支票送到了东南大学。

  通讯员许启彬扬子晚报全媒体记者蔡蕴琦

  金婚纪念

  他们相识相恋于东大

  今年已是金婚

  陈善年和佘颖禾两位教授相识、相恋于校园。同是福建老乡的他们,一同求学于千里之外的东南大学。陈善年教授1952年考入厦门大学机械系,1953年转入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热能动力装置专业,佘颖禾教授与他同届。高大帅气的陈善年当年是校足球队队员,还能吹管弦乐,在校内有一定名气。佘颖禾的名气就更大了,作为体操高水平运动员,佘颖禾曾代表江苏到全国参赛。

  陈善年教授回忆说,当年他和妻子都是东大“三好优秀生”。“三好”是指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身体好是指体质要达到标准,并且代表江苏参加全国比赛;学习好是指学习成绩优异;工作好就是要求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不是同系的两人互相慕名已久。陈老甜蜜回忆起一个片段,那年也是秋季,在老图书馆楼梯口两人相遇了,很快认出了对方,“她对我点头打招呼,我一下脸涨得通红。”1955年暑假,偶然的机会同乡的陈善年和佘颖禾搭伴回福建老家,“1955年从南京到厦门要5天5夜,中间颇多曲折。”几个同学一块上路,一路同行。一来一往,在路途中,陈善年和佘颖禾结下了缘分。

  陈善年1956年以全优成绩毕业后留校任教。佘颖禾教授被选派到前苏联读博。1962年佘颖禾获得副博士学位,学成归国,回到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从事力学专业的教学与研究。相隔几千里的两人终于再一次在东大相聚,1965年两人在学校结婚,今年是夫妻俩的金婚年。

  丈夫的秘密

  丈夫经常莫名消失,工作的地方有铁丝网围着

  “他50多年前参与了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反应堆设计,我们全家到最近才搞清楚。”在佘颖禾教授心中,一直有个疑问,结婚之初丈夫常常莫名消失了。

  原来,1962年,已留校任教的陈善年毅然放弃了留学前苏联的机会,接下一项秘密任务,带队承担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研发中核反应堆传热与流体力学关键基础数据实验项目重任。

  “和欧美国家先研究核电厂,再到核航母,最后到核潜艇这个过程不同,中国是在零基础的情况下,直接上马核潜艇。这其中的关键技术就是核反应堆的设计。“陈善年说,尽管美苏当时已经有相关数据,但一直秘而不宣,直到今天也没有公布于世。在投掷工具中,飞机、导弹都是可见的,唯有核潜艇是看不到听不着的,可以长时间潜伏海底,这是顶级军事秘密!在没有任何参考资料的情况下,陈善年他们只能靠自己钻研了。“当年东大十几位老师和学生参与这个项目,我担任组长,大家都签下保密协议,这是谁都不能泄露的任务。”项目组工作地点就在东大校园内,用铁丝网围着“与世隔绝”,有熟人问,陈善年笑着答:“做实验。”时间长了,这块试验地被戏称为“动物园”。“那时我经常莫名其妙消失了。妻子感到奇怪,问过一两次,看到我不说她便心中有数不再多问了。”1967年,陈善年小组完成任务,直到去年,核潜艇“091”“092”工程解密,陈善年才向家人道出原委。

  为不引起别人注意,没拿一分钱报酬

  参与核潜艇核反应堆设计是项极其危险的工作。陈善年告诉记者,核潜艇反应堆功率更大、更紧凑,一旦爆炸威力高于核电厂几百倍。在实验室,陈善年和同事曾做了几十次爆炸实验,找到了相关的一手数据,为安全地设计核潜艇反应堆提供了重要的参数。比如通过实验我们得知不锈钢水管中的蒸馏水达到600度以上就会发红,2500度以上就会爆炸。

  “我们始终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因为核潜艇的每个艇员都是贴着反应堆工作的,一旦出事全军覆没,所以丝毫不敢大意。”陈善年自豪地说,中国核潜艇技术正在一代代稳步前进,是世界上唯一从来没有发生过安全事故的国家。从技术上说,中国核潜艇在深潜、静默等两个重要指标上在全世界也处于领先地位。为了让这项工作秘密进行,陈善年教授讲述的一个细节让人唏嘘,“所有参与人员都是义务劳动,不拿一分钱报酬。为什么呢?如果拿到报酬,生活会得到改善,容易引起别人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