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滨海: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不少、一户不落"

07.12.2016  11:13

        上个月,盐城滨海县从首届全国脱贫攻坚奖表彰大会上,捧回全省唯一的“全国扶贫系统先进集体”奖牌。这是国家扶贫办先后6次实地调研后,对滨海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肯定。

        去年底,该县17万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全部实现人均年收入4000元以上脱贫目标;60个经济薄弱村全部实现新“八有”;省确定的整体帮扶重点片区之一——渠北片区7个乡镇主要指标接近或超过全县平均水平,全县如期完成“十二五”扶贫开发任务,很多精准帮扶案例走向了全国。

        站在“十三五”扶贫开发新起点上,滨海县聚焦富民,扶贫开发再创新、责任目标再细化、靶向施策再集成。县委书记钱武华说:“要强化民生导向,将扶贫开发与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困难群众生产生活质量,确保脱贫对象精准到‘一个不少、一户不落’,确保脱贫成效精准到‘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

        今年以来,该县立足实际,加快推进扶贫方式“两个转变”:一是由分散救急式扶贫,向以产业带动为核心的连片开发、整体推进、长期受益转变;二是由解决温饱为主,向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稳定脱贫转变。一句话,将全县扶贫开发调整到攻坚克难模式。

        突出产业项目扶贫,夯实脱贫基础。针对有劳动能力低收入户,县里排出种菜、种果、养猪、养鱼等1万多个奖补项目,由农户自愿认领,技术服务、市场销售均由帮扶方“承包”。只要个人肯出劳力,增收无忧。

        “培养劳动习惯比给钱更重要。”该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党工委书记鲍晓峰深有感触地说。当地位于黄河故道,宜栽果树,开展“千户万株”脱贫工程,给每个低收入户免费发放200元果树苗,家前屋后自种;包地种果的,每亩奖补500元到600元;果苗成活,每株每年再奖20元到40元,连奖3年。如今这里已建成连片5000亩扶贫果园,以梨树为例,今年每株果品收入至少300元,增强了农户自我脱贫信心。

        把扶贫开发与农业结构调整、发展镇村经济结合起来,提高脱贫受益面。县扶贫办主任栾茂成告诉记者,通过“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基地+农户”等形式,将低收入农户“”到农业产业链上,形成利益共同体,带动两万人整体脱贫。对有创业能力的农户则加大金融扶贫,将小额贷款额度由户均1万元提高到2万元,鼓励自主创业脱贫。

        资产扶贫,是滨海的又一创新。今年,该县整合省委帮扶工作队帮扶资金、省村级发展引导资金1500万元,实施1.5兆瓦集中式光伏项目,带动周边5个村集体经济收入“脱薄”达标。他们还将土地、林地、门面房、闲置校舍等可提供长期稳定收益的村集体资产,量化折股、确权到村、受益到户,确保收益的一半用于村内公益事业,另一半用于低收入农户脱贫,解决了失能弱能农户的脱贫难题。

        加强脱贫攻坚保障体系建设,让百姓过上更好生活。通过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该县帮助低收入农户就近解决文化、卫生、教育等服务需求,把行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落到实处。

        面对因病致贫占到贫困人口68.4%的严峻现实,该县加大医疗救助力度,建立疾病应急救助基金,对低收入户实行“先治疗后付费”、住院医疗政府兜底,即个人当年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超过90%、个人自付总额不超过5000元。患特大疾病的,再由民政救助,兜底保障。同时加强疾病源头防控,建立全县10.7万贫困人口健康档案,每年免费体检一次,定期组织专家下乡巡诊,疾病早发现、早治疗。

        把教育扶贫作为“断穷根”的重要支撑,实施教育强民、技能富民举措,做到“一全三零”,即低收入农户子女就学资助全覆盖和低保户子女教育零负担、高中和中职教育零学费、大学教育零失学。今年,通过贫困家庭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已使1000人因拥有一技之长而顺利就业,八成人从临工获得长期岗位。

        该县正率先构建县乡村三级脱贫动态监测网络,探索扶贫精准管理长效机制,继续为全国扶贫开发提供鲜活的“滨海样本”。

        李 军 胡亚萍 林 培 卞小燕

来源:  新华日报  转自: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