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之不易的胜利要大书特书

08.12.2015  11:05
来之不易的胜利要大书特书 - 新华报业网
来之不易的胜利要大书特书 - 新华报业网
来之不易的胜利要大书特书 - 新华报业网
来之不易的胜利要大书特书 - 新华报业网
来之不易的胜利要大书特书 - 新华报业网
来源: xh.xhby.net

 

  每一个血手印都是为历史作证。

  见证日军投降典礼的老兵于文瑞。

  重达3吨的“世界第一号”。

  朱成山在给新华报业记者介绍每一个展区。

  东京审判现场复原。  

  “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中国战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暨审判日本战犯史实展”开展,1100多米长的展线上,哪些才是有分量的看点?开展前夕,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会长、纪念馆名誉馆长朱成山担当解说员,带领新华报业传媒集团记者一行进行了探访。

  据介绍,整个展陈分为序厅、侵略者的罪恶、不屈的抗争、法西斯的投降、正义的审判、争取持久的和平六大板块,几乎每个板块都有上千件文物,根据各板块主题,以文物阵列、文物集团、文物组合和单独文物等方式,形成各种各样的“文物矩阵”,加上多种场景艺术,塑造一种立体时空,让参观者身临其境。

  小人物带出大历史

  新展厅入口大门,就与众不同。一方铜牌悬在中央上方,铭刻着用中、英、俄、韩四国文字写成的“三个必胜”。两侧玻璃门上,也贴着组成V字型图案的“三个必胜”文字矩阵。踏进门,就已经感受到新展厅的陈列主题和氛围。

  抬头前视,悬挂在半空中的电视里,播放着14位抗战老兵的形象影视,八路军和新四军老兵各4人,国民革命军老兵6人。“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反侵略战争。”朱成山告诉我们,选取14位老兵象征着同仇敌忾、艰苦抗战的14年。

  前行几步,是“老兵记忆——我们胜利了”的场景。铜雕老人名叫于文瑞,是朱成山团队在石家庄寻访到的一位抗战老兵。1945年8月,于文瑞在湖南芷江宪兵第十团第二营第四连担任中尉排长。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初,包括于文瑞在内的30名宪兵和新六军的一些官兵,乘七架美式军用飞机飞往南京,参加中国战区侵华日军投降签字典礼现场的警卫工作。9月9日,签字典礼在南京国民政府中央军校礼堂(即南京黄埔军校旧址礼堂)举行。于文瑞作为带班警卫,带领3名宪兵站在会场签字台出入口,见证了签字典礼的全部过程。典礼后,他特意在大行宫一家照相馆拍了一张照片。

  “我们拜访他的时候,他就是这样拿着照片,告诉我们:‘我们胜利了!’”背后墙上挂着的戎装照正是70年前的于文瑞。

  “据于老回忆,冈村宁次等日本投降代表是低着头,弓着身子进入会场的,面向中国代表双手贴膝鞠躬。‘那时的感觉就是:我们胜利了!’话很朴素,却是所有中国人的心声。”朱成山说。

  左转乘自动扶梯下负一层参观,进入一个高达十几米的圆筒状空间,45秒间我们跨越时空,融入“环球共庆”的情境。从巴黎、纽约、莫斯科的街头到延安、南京、淮安、东台的城乡,处处是欢庆胜利的景象,把参观者带回到1945年。

  军号吹响

  “胜利”主题

  步入序厅,迎面一艘近4米高的日军河用炮艇“安宅号”跃入眼帘。据朱成山介绍,这是日军侵华期间,针对中国南方河网密布情况特制的一种河用炮艇。“这艘炮艇长17.4米、宽4.2米、高3.9米,重32吨。1945年被盟军缴获后移交给中国海军,一度被改为教练船,在长江边作为训练船长期使用。南京市民濮锦道将它捐赠给纪念馆,我们根据当年的模样进行了复原修复。”朱成山告诉记者。

  炮艇的左侧,军号吹响了“庆祝胜利”的主题。陈列柜里摆放的6把军号分别属于八路军、新四军和国民革命军,皆为文物。在陈列柜右后侧,93把、99把两组军号阵列式悬挂于墙上,分别代表9月3日和9月9日两个纪念日。“头上还有一把!”猛抬头一把长约7米、口径达3.5米、重达3吨的巨型铜号角悬挂在上方。“它堪称‘世界第一号’了吧。

  然后踏上从1931-1945年“14年抗战路”。走道边的墙面上红色立体字记录着每一年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天花上垂下这些大事件涉及部队的旗帜:东北义勇军、八路军、新四军、国民革命军及盟军各参战部队的,共29面。朱成山说,这是以大事记的方式,再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走过的14年艰苦路程。

  国际视野下的

  罪恶与抗争

  走进展览第一部分:侵略者的罪恶,进入视线的是德、日、意法西斯的种种罪证图片与文物,冲击力极强。

  德、日、意法西斯的军服,残害人民的刺刀倒悬在展柜里,头顶有上千枚炸弹仿佛落下,地上是模拟的弹坑,细菌战中悲惨的人们,一片飞机残翼上还有日海军大将山本五十六的题词“不自惜身命”……这一切,都在诉说着那段让人不堪回首的历史。

  朱成山解释说,这一部分着力于从国际视野认识法西斯,抵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所以展陈包含了德意法西斯的元素,但依旧是以日本侵略史实为主。

  第二部分“不屈的抗争”,入口是一幅大型主题浮雕——众志成城全民族抗战。浮雕以抗日将士为主体,表现海内外中华儿女义无反顾抵御外敌。“浮雕中共刻画了93个形象,寓意人民必胜。”朱成山特别指给我们看浮雕的一角,一位母亲怀拥着两个孩子,“这两个孩子,不仅表现了抗战不分老幼的全面性,更寓意着抗战一代传承一代,永含着民族生的希望。

  除了栩栩如生的“百团大战”艺术造型场景、油画“太原会战”,第二部分最吸引人的是1652件文物构成的五个精彩组合。552件文物组成《不屈的抗争》,大刀、土枪、弓箭、马鞍等“中国装备”与前一展厅里德日意法西斯的精良装备构成鲜明对比,更体现中国军民的不屈精神;《中国力量》《世界力量》《协同抗争》等组合则展现了全民族、全人类反法西斯的决心和力量。

  终于来到

  胜利的那一天

  第三部分“法西斯的投降”,这是整个展览的重点,1920件文物,把我们带回到胜利的那个时刻。

  左手边大型场景复原——中国战区日本投降签字典礼旧址。“1:1等比复原,再现中国战区日本投降签字典礼的场所——原中国陆军总部大礼堂正门。”朱成山介绍说,这个正门高18米,宽22米,门前地面上放置特大号的“南京受降书”全文立体字。“这里的灯光会随着历史顺序变化,从乌云密闭、阴暗、破晓,一直到阳光普照,仿佛参观者的心情,从压抑愤懑到激动自豪。

  右手边是另一个现场复原——中国战区日本投降签字典礼会场,“会场中央摆放签字桌椅,上方悬挂中、美、英、苏等47个同盟国的国旗,正面播放着受降倒计时影片,周边环绕布设缴获的日军武器装备,60个日军官兵模型穿着军服、低着脑袋,被解除了武装在列队投降,再现日军投降的胜利时刻。”朱成山介绍说,签字现场作了精心的准备,“你们看,中国人这边的桌子又宽又大,5个代表,坐的皮椅子;而日本人那头的桌子则又小又窄,7个代表,坐的是木椅子。

  第四部分“正义的审判”,这是展览的另一重头戏,陈列有1000多件文物。

  东京审判现场复原的背景墙上,是长8米、高3.3米的巨幅油画——《南京审判日本战犯》。该油画展现了1947年2月6日,南京励志社内,对日本战犯谷寿夫进行公审的画面。画中共400个人物,象征着当年4万万中国同胞。审判台上放置着勘验笔录和累累白骨,是日军南京大屠杀罪行的铁证。“画面将谷寿夫置于木栅栏囚笼的被告席中,审判长石美瑜等5位法官在高大威严的审判台上,代表中国人民向侵略者进行正义的审判。

  更不能错过的是旁边陈列柜里一份份手写的判决书,这都是国家一级、二级文物,正是南京审判法庭的审判长石美瑜老人留下的。

  648只血手印

  警示珍惜和平

  第五部分“争取持久和平”,展览在这里收尾。“和平之船”上镌刻着一行字“历史无法重来,未来可以开创”,像是在提醒观众们,不要忘却日本侵略历史所留下的深刻教训,以史为鉴、珍惜和平。

  这里展示着648位抗战老兵的手印,有姓名和编号。稍加注意会发现,有的手印只有4个指头,那是战争留下的创伤;有的印记模糊,那是因为老人手指僵硬,已不能完全伸展。

  91岁的抗战老兵刘连生现住在河南南阳金华乡郑张营村熊庄,抗战胜利时,随部从南阳押送日军到郑州受降缴械。“为了取得他的手印,我们坐了3小时的大巴,近2个小时的中巴,再由他儿子开着小三轮来接。我们3个男人挤在后座上膝盖挨着膝盖,屁股搁在不到10厘米宽的车板上,稍不注意就掉了下去。”纪念馆保障处唐传贵处长和资料研究员张国松告诉记者,回来的时候,幸好老人的儿子去卖粮食,三人得以坐在满车的玉米上赶到车站,都半夜了。

  这些血红的手印是在告诫世人,现在的和平是无数的中国军民流血牺牲换来的,决不允许任何势力妄加破坏和颠覆,也决不容许肆意篡改和否定。

  本版撰稿:

  于英杰王晓映王拓颜芳廖卉

  本版摄影:

  余萍吴俊万程鹏蒋文超

编辑: 周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