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73岁战争遗孤著书感念中国人的养育之恩

09.08.2015  14:33
日本73岁战争遗孤著书感念中国人的养育之恩 - 新华报业网
来源: xh.xhby.net

  

  中国和日本在我身上骨肉相连

  图为中岛幼八(右)昨日在南京接受记者专访。本报记者

  朱秀霞摄

  

  新华报业网讯 近日,日本老人中岛幼八的个人回忆录《何有此生——一个日本遗孤的回忆》中文版由三联书店出版。昨天,中岛幼八先生携新书来南京与读者见面,并接受了记者的专访。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中岛幼八希望把自己与两个国家不寻常的故事记录下来。“我的身上流着日本的血,长着中国的肉,中国和日本在我的身上血肉相连。”作为一名儿时被中国人收养的日本遗孤,中岛在书中最想传达的,是中国人的善良,并表达自己对中国人深深的感恩。

  日本血脉东北生长

  1936年,日本关东军制定了“满洲农业移民百万户移住计划”,大批日本农民涌入中国东北务农,被称为“日本开拓团”。中岛1942年生于东京,1岁时与父母和姐姐作为开拓团成员来到中国黑龙江。1945年7月,中岛幼八的父亲中岛博司被征入伍,从此一去无返。日本宣布投降后,中岛一家和其他开拓团成员一起被关入集中营,10月被释放。因为家中没有粮食,生活异常艰难。不久之后,中岛刚出生的妹妹不幸夭折,3岁的中岛也生了重病。无奈之下,他的生母只得把奄奄一息的中岛放进小贩老王的担子里。老王就挑着中岛,挨家挨户地寻找好心人收留他。

  “对于当时的事情我没有一点记忆”,中岛回忆起被收养的经历时说,“我长大以后,常常跟着养母去巡诊。她每次都坐在炕上和别人闲聊这件事情,我也就知道了。”中岛的养母名叫孙振琴,是一位普通的东北农妇。孙振琴收养中岛后,为中岛按摩腹部,将食物嚼碎喂他,日夜悉心照料,救下他一命。之后的13年里,孙振琴和三任丈夫接力,将中岛养大。谈及养母的恩情,中岛深情地说:“她养育了我13年,为了我,换了三个丈夫。她在寄给我生母的信上说:‘我们夫妻二人虽然没有儿子,也一定让你儿子回国,使得你们一家能够欢聚度日。’她在我身上没有任何所图。

  致力于中日友好工作

  1958年,15岁的中岛幼八在中国老师的启发下,萌生了助力中日友好的愿望,独自一人回到日本。

  “我搭上了回日本的最后一条船,因为时间匆忙,都没有回到乡下和养母告别。直到她去世,我们都没有再相见。”回到日本的中岛开始学习日语,并进入日中友好协会工作。“友协的工作就是组织游行、示威,工资很低。可是我还是不能放弃这份工作,这是我的使命。

  虽然离开中国,中岛心里还是时时刻刻牵挂着养母。“因为我养母不识字,写不了信。我就和同村的同学段元昌通信,他会告诉我养母的一些事情。”就这样,十几年来往的百余封信件里,承载了中岛和养母的情谊。直到1966年,中岛才有机会随团来到北京,再一次回到中国。“当时的形势根本不允许我回到东北,我只能一直和养母打电话,最后终于连上了线。她一直在喊着我的小名‘来福!来福!’,我也只能一直喊‘妈!妈!’。

  把漂泊经历写成个人史

  中岛在书中详细记述了他的三个养父。第一个养父叫陈玉贵,一个朴实的东北农民,打长工为生,一直将他视若己出,疼爱有加,但在中岛8岁时因病去世。养母带着中岛,改嫁第二个养父李希文,12岁那年,中岛染上重病,父亲用牛车拉着他,费尽周折寻医问药。第三个养父叫赵树森,是卖苦力的驼背码头工人,每个月给他15元生活费,供他上学。

  这些经历一直铭刻在中岛的记忆中,前几年,中岛退休后,决定把这段经历写成书,“我是一个想到就去做的人。当我有了写作的愿望时,我马上就去做了。”中岛称,“我是一个加害方的遗孤,是日本侵略者中不幸的例子。但是想一想,中国作为受害方,又有多少可怜的遗孤呢?因为战争而家破人亡的孩子不计其数。”中岛盼望中日能够持久和平,他也愿意一生做中日友好的桥梁。

  本报实习生孟静远

  本报记者贾梦雨

编辑: 燕志华、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