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名改革先锋,13人是江苏籍,还有一位在江苏工作

19.12.2018  03:02

  如果说,谁是改革开放最大的英雄,那一定是人民群众。

  40年来,无数劳动者用双手推动改革的进程,也书写了自己人生的精彩。在他们当中,有一群人,他们是改革开放40年来的杰出代表,是人民中的改革先锋。

  在18日中央表彰的100名改革先锋中,13人是江苏籍贯,另有一人在江苏工作。他们分别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优秀教师代表于漪(镇江人)、"863"计划的主要倡导者王大珩(吴县人)、科技体制改革的实践探索者王选(无锡人)、保卫改革开放和平环境的战斗英雄韦昌进(南京人)、经济体制改革的积极倡导者厉以宁(仪征人)、远洋运输体制改革的推动者许立荣(盐城人)、华西村改革发展的带头人吴仁宝(江阴人)、人居环境科学的创建者吴良镛(南京人)、真理标准大讨论的代表人物胡福明(无锡人)、科技产业化的先行者柳传志(镇江人)、体育领域交流开放的优秀代表姚明(吴江人)、"张家港精神" 的塑造者秦振华(张家港人)、核武器事业的开拓者程开甲(苏州人)、载人深潜事业的实践者叶聪(在江苏工作)。

   他们,是改革开放的倡导者和践行者

   真理标准大讨论的代表人物胡福明

  40年前最有名的爆款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主要起草人,就是时任南京大学教授的胡福明。

  胡福明1935年7月出生,江苏无锡人。1978年5月11日,作为主要起草人的他在《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邓小平同志支持下,全国范围内掀起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拉开了解放思想的序幕,对于重新确立起我们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具有重要历史意义,深刻影响了现代中国的历史进程。荣获“江苏社科名家”称号。

   经济体制改革的积极倡导者厉以宁

  厉以宁是中国改革进程中不可忽视的经济学元老。他所经历的是一个大变革时代,他观察、思考、研究一波又一波的经济变革浪潮。他是我国最早提出股份制改革理论的学者之一,参与推动我国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主持起草证券法和证券投资基金法,参与推动出台非公经济36条以及非公经济新36条,被称为“中国股份制改革第一人”。

  “溪水清清下石沟,千弯百折不回头,兼容并蓄终宽阔,若谷虚怀鱼自游。心寂寂,念休休,沉沙无意却成洲,一生治学当如此,知己耕耘莫问收。”这是厉以宁在1955年大学毕业时的自勉,也是他这么多年来钻研学术、教书育人的写照。

   远洋运输体制改革的推动者许立荣

  18岁时,许立荣作为中远集团船员开始了航运生涯。27岁,许立荣成为当时中国最年轻的船长。在他的名片上,名字前缀至今依然是Captain(船长),这是他一生都珍视的荣誉。

  2016年初春,万物复苏。一家资产超过6100亿元的航运巨无霸拔锚起航。在国际航运市场长期低迷的形势下,进行集团整合,组建新联盟,中远海运很快实现航运主业扭亏为盈。操盘这一中国航运界划时代事件的关键人物,是中远海运首任董事长、党组书记许立荣。

  作为中国航运巨轮破浪前行的“掌舵人”,许立荣积极落实“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任务,探索国际合作新模式,加快推进码头产业国际化经营,着力打造中国融入全球经济的海洋运输通道和物流通道,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华西村改革发展的带头人 吴仁宝

  回首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40年,吴仁宝是一个令人无法淡忘的存在。

  “有难官当,有福民享”,是吴仁宝的口头禅,也是他坚定的行动准则。他始终站在农村改革发展的最前列,率领华西村民“七十年代造田、八十年代造厂、九十年代造城、新世纪腾飞”,实现了从农业样板村到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再到农村现代化的一次次跨越。他始终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逐步把华西村从贫困的华西村发展为人均存款一百多万元的富裕村。

  华西村党委书记吴协恩回忆起“老书记”吴仁宝的往事时说,他曾经很不理解,父亲吴仁宝那么忙,但村里移一棵树,都要他批准才行。后来,吴协恩在管理华西村的过程中,渐渐明白了父亲的苦心:“长一棵树几十年,砍一棵树几分钟。

   张家港精神”的塑造者秦振华

  张家港以港兴市的战略,从1992年真正意义上开始。当时,秦振华刚走马上任张家港市委书记,全市可用财力仅8000万元,市内综合实力在苏州县市中垫底。

  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秦振华与张家港80多万人民一起锻造了张家港精神,跑出了张家港速度,书写了张家港奇迹。他先后荣获" 中国改革功勋"、50位 "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江苏人物" 等20多项国家级殊荣。

   他们,是科技创新的开拓者和领头人

   人居环境科学的创建者吴良镛

  他是一位温和敦厚的建筑界泰斗,曾手书“匠人营国”,他一生都在践行“谋万人居”的理想,至今仍不离讲台。他,就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城乡规划学家和教育家吴良镛。

  吴良镛,1922年生于南京。针对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建设规模大、速度快、涉及面广等特点,他创立人居环境科学,成功运用人居环境科学理论,开展区域城乡、建筑、园林等多尺度、多类型的规划设计研究与实践。他先后主持参与北京图书馆新馆设计、天安门广场扩建规划设计、中央美术学院校园规划设计、孔子研究院规划设计等多个重大工程项目,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

   核武器事业的开拓者 程开甲

  11月 18日,苏州籍" 两弹一星" 元勋程开甲在北京301医院病逝,享年101岁。

  1918年,程开甲生于吴江盛泽镇。1948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博士学位,任英国皇家化学工业研究所研究员。1950年,新中国成立不久,程开甲回国开启了他实现科学报国之志的人生旅途。可以说,程开甲做的一切都和祖国联系在一起。为了国防事业,程开甲在核试验领域默默坚守,隐姓埋名近40年。一直到1999年 9月 18日被授予" 两弹一星" 功勋奖章。

   "863"计划的主要倡导者 王大珩

  中国第一片光学玻璃、第一台电子显微镜、第一台激光器、第一台大型光测装备的主持制作,第一个遥感科学规划的主持制订,中国工程院的建立……这些成就都离不开一个人名字——王大珩,一位用毕生精力推动中国光学事业发展的科学家。

  他被称为" 中国光学之父",原籍江苏省吴县(今苏州市),1999年荣获" 两弹一星功勋" 奖章。王大珩开创新中国光学事业的新纪元,主持研制成功多种大型光测设备,为原子弹爆炸、导弹发射、氢弹试验、人造卫星上天等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主持研制成功一系列靶场测试仪器,为我国国防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科技体制改革的实践探索者 王选

  告别铅与火、迈入光与电,成为人们描述汉字激光照排系统最常用的比喻。当代中国印刷业革命的先行者王选主持研制成功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方正彩色出版系统得到大规模应用,实现了中国印刷技术的第二次革命,成为我国自主创新和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行业的典范。

  王选一直注重自主创新的问题。早在1988年,王选就提出,“只有依靠自主技术持续创新,才能建立中国自己的产业”。

   载人深潜事业的实践者叶聪

  虽然叶聪的名字,并没有为大众所熟知,但他的“作品”——我国第一艘载人深潜器“蛟龙号”,却是大名鼎鼎。

  2001年7月,叶聪从哈尔滨工业大学毕业来到江苏,进入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第七〇二研究所工作。刚刚大学毕业两年多,叶聪便被任命为载人潜水器总布置系统主任设计师,并驾驶“蛟龙号”深潜到7000多米海底,使中国成为继美俄日法之后第五个具备大深度载人深潜能力的国家。叶聪被评为无锡市“十一五”最具影响力人物。如今,他正以总设计师的身份设计制造着一项比“蛟龙号”深潜能力更强的万米级深海载人潜水器——“全海深”。

   他们,是所在领域的先行者和杰出代表

   科技产业化的先行者柳传志

  现年74岁的柳传志,被认为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商业领袖之一。

  柳传志1944年4月出生,江苏镇江人,联想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1984年,柳传志等11名科研人员从中科院计算所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小平房起步,开创联想事业。在他的带领下,联想高举民族计算机产业大旗,在与国际个人电脑巨头竞争中赢得胜利,带动了民族信息技术企业的创新发展。制定实施企业国际化发展战略,带领联想并购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个人电脑业务,为我国企业“走出去”积累了宝贵经验。

   基础教育改革的优秀教师代表于漪

  她是获颁“改革先锋”奖章100人中唯一的基础教育届代表,她是很多青年教师职业生涯上的楷模。她总是说:“教师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在,一个肩膀挑着国家的未来。”上世纪70年代,电视里直播了一堂语文课《海燕》。一时间,万人空巷,人们守在电视机,争睹执教者于漪的风采。

  在67年从教时间里,于漪用“站上讲台就是生命在歌唱”的精神走出了属于自己的语文教学之路,她推动“人文性”写入全国《语文课程标准》,主张教育思想和教学实践同步创新,主讲近2000节省市级以上探索性、示范性公开课,撰写数百万字教育著述,她被誉为“精心育人的一代师表,潜心教改的一面旗帜”。

   体育领域交流开放的优秀代表姚明

  在中国说到篮球,人们心中第一个跳出来的名字一定是姚明。

  姚明1980年9月出生,江苏吴江人,中国篮球协会(简称CBA)主席,CBA公司董事长。他刻苦训练,顽强拼搏,2002年获得CBA联赛总冠军,同年被休斯敦火箭队选中,是唯一成为美国职业篮球联赛(简称NBA)选秀“状元”的中国球员。2016年入选美国篮球名人堂,成为亚洲首位获得这一殊荣的篮球运动员。多次带领中国球队参加了包括北京奥运会在内的世界性大赛,取得优异成绩。他在NBA的经历和取得的成绩,提升了中国篮球在世界范围的关注度和影响力,增进了中外之间的体育和文化交流。

   保卫改革开放和平环境的战斗英雄

   韦昌进

  1985年7月,20岁的青年战士韦昌进做出了与王成一样的英雄壮举。参加边境自卫还击作战中,弹片击中韦昌进左眼、穿透右胸,全身22处负伤的情况下,他高呼“为了祖国,为了胜利,向我开炮”,引导炮兵打退敌军8次反扑,独自坚守战位11个小时。

  33年前经历生与死的考验,33年来爱党、信党、忠于党的不懈追求和执着……从他的脸上,看到的是坚定,刚毅,严肃和真实。韦昌进总说,自己要用时刻冲锋的战斗姿态,做好每项工作。

  交汇点记者 顾敏 倪方方

标签:

编辑:纪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