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的力量——缅怀吴仁宝同志

13.12.2018  09:42

  梁保华

  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40年持续奋斗,不仅使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也改变了世界发展的格局。

  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大潮涌现出来的先进模范,是新时代的英雄。在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当今,回望改革开放的来路,这些榜样仍然闪耀着光辉,给予我们力量。在群星灿烂的先进模范人物中,吴仁宝就是一位杰出的代表。

  吴仁宝把造福人民作为毕生追求,始终站在改革发展的最前列。他担任华西村党组织书记40多年,带领村民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把华西从名不见经传的贫困小村发展成为享誉海内外的幸福村,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范,创造了从贫穷落后走向共同富裕的辉煌。吴仁宝虽然已经去世五年,但他的影响并没有因此而淡出,他的崇高形象将长久地留存人们的心中。

  我和吴仁宝相识于上世纪60年代,我们有过四十多年的交往。我见证了吴仁宝率领华西村干部群众创造的发展奇迹,深切感受到在吴仁宝身上集中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崇高情怀和优秀品格。吴仁宝离开这些年,我特别怀念他,每次再到华西,他那忙碌的身影仿佛又出现在眼前,他那富有哲理、朴实而生动的话语好像又在耳边回响。他的崇高精神和品德留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有三个方面:一是不忘初心、坚守信仰的理想情怀;二是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优秀品格;三是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

  (一)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吴仁宝的一生就是不忘初心、坚守信仰、牢记使命、奋勇前进的一生。

  吴仁宝说过:“一个人要有信仰。我就信仰共产党,信仰马克思主义。我一直没有动摇过信仰,如果说我动摇了,也可能就没有今天的华西。”他还用朴素平实的语言诠释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解,他说:“什么是社会主义,人民幸福就是社会主义;什么是共产主义,全世界人民幸福就是共产主义。”他亲自编写的《村歌》第一句就是:“华西的天是共产党的天,华西的地是社会主义的地。”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充满自信,高度自觉,坚信“社会主义定能富华西”。心中有信仰,行动有力量。吴仁宝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始终做到“四个不动摇”:坚守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坚持集中精力谋发展不动摇,坚持共同富裕的目标不动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间万事出艰辛”,“实干才能梦想成真”。吴仁宝把坚定的理想信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转化为艰苦创业,为人民谋幸福的实际行动。1961年吴仁宝担任华西党支部书记。那个时候,华西跟全国绝大多数农村基本在一个起跑线上,全村845亩地、667口人,负债1.5万元,人均年收入只有50多元,村民们为能吃饱饭而终年辛勤劳作。吴仁宝带领华西村民迎难而进,开启了艰苦创业、勤劳致富的不平凡征程。“七十年代造田,八十年代造厂,九十年代造城,新世纪腾飞”。从农业样板村到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再到农村现代化,不断攀上新台阶:1972年,全村粮食亩产超过一吨粮,成为全国农业先进样板;1978年实现工业产值69万元,银行存款超过百万元,农民人均收入220元;1988年,成为全国第一个亿元村;上世纪90年代组建华西集团,“华西股份”上市;2003年华西集团销售收入突破百亿元,成为全国首家超百亿的村级企业,农民人均年收入达到72500元。如今的华西村,集高效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于一身,资产超过500亿元。2017年华西仅交税就达13.56亿元,比40年前增长了4812倍,村民的人均年收入达到9.05万元,比40年前增长了411倍。

  共同富裕的理想在华西变成了现实。上世纪80年代,华西引以自豪的是“没有贫困户,没有暴发户,家家都是万元户”。今天的华西更加富裕了,“家家都是富裕户”,资产最少的人家也超百万元,村民之间没有贫富悬殊,差异只是富裕程度不同。村民既有劳动收入,又有财产性收入,还能享受比城里更优的公共服务。华西早已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成就了名副其实的幸福村。前些年,一位德国政要到华西参观后说:“华西的富裕让我们亲眼见到马克思100多年前畅想的那种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真正富裕。

  走进华西,人们一眼就可以看到一条醒目的标语:“个人富了不算富,集体富了才算富;一村富了不算富,全国富了才算富。”这是吴仁宝经常讲的话。吴仁宝强调,富裕起来的华西要“三不忘”——不忘国家、不忘集体、不忘左邻右舍和欠发达地区。围绕先富带后富,促进共同富裕,吴仁宝带领华西村做了两件具有重要意义的事情:一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华西村通过派干部、出资金、带技术、办项目,远赴宁夏、黑龙江援建了两个“省外华西村”,帮助当地人民脱贫致富。出资上千万元为中西部地区培训了万余名农村基层干部。同时积极开展帮扶合作,现在每年外援帮扶资金达到1亿多元。二是,2001年以来,以“一分五统”的方式(村企分开、经济统一管理、干部统一使用、劳动就业统一安排、福利统一发放、村建统一规划)将周边经济薄弱村纳入华西共同发展。如今,大华西面积扩大到35平方公里,人口扩大到3.5万多人。华西村共同富裕、人民幸福的美好现实向世人充分展示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二)

  回顾历史,一个人、一个单位进入先进行列并非易事,而像吴仁宝这样永不褪色、华西这样长盛不衰的先进典型更属难能可贵。

  华西村创造的奇迹,引起海内外的广泛关注,很多人都想探究吴仁宝和华西成功的秘诀。面对不断的追问,吴仁宝的回答是铿锵有力的四个字:“实事求是。”他说:“千难万难,实事求是最难。遇到任何困难都要实事求是,只要实事求是,就能大难变小难,小难变不难。”实事求是成为吴仁宝做事做人的原则,无论是顺利的时候,还是身处逆境,他都遵循实事求是这条最朴素的真理。正是由于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在每一个阶段,吴仁宝总能先人一拍、快人一步,把握先机,走在改革发展的前列。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吴仁宝带领华西村民艰苦奋斗,重整山河,通过平整土地、旱田改水田、两熟改三熟,实现了亩产一吨粮,华西成为闻名遐迩的农业样板村。尽管由此温饱问题解决了,但吴仁宝深切感到,单一的农业很难使村民真正富起来。在艰苦的创业实践中,他认识到:“要想富,靠工副”,华西必须走农副工综合发展的路子。在轰轰烈烈的农业学大寨的热潮中,他顶着被“割资本主义尾巴”的风险,悄悄办起了粮食饲料加工厂和小五金厂。当多数地方还在争论农村能否办企业的时候,华西又先后创办了板网厂、药械厂、织布厂等一座座工厂。苏南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华西起了领头羊作用。

  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吴仁宝认为,华西村人多地少,村办工业基础好,集体经济有家底,从华西的实际出发,农业可以采取集体承包的办法。他提出,由30名种田能手,承包全村500多亩农田,富余劳动力转移到村办企业。这一倡议得到了村民的一致支持。当时,外界也有人认为华西的这种做法“异类”,提出质疑。吴仁宝说:中央提出“宜统则统,宜分则分”,华西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既统了,也分了,符合中央的精神。事实证明,华西的这一做法,为率先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农村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时发表重要谈话,提出“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看准了的,就大胆试,大胆闯”。并对市场经济作了深刻阐述。吴仁宝获知讲话内容,当晚难以入眠,敏锐感到新的发展机遇到来,凌晨3点即召开村党委会议。在会上他分析了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机遇,提出要筹集资金,加大投入,开拓市场,进行新一轮创业。外界传说,吴仁宝“开了一个会,赚了一个亿”。实际上是抢占先机,赢得市场,使华西进入了发展快车道。吴仁宝提出了多项改革举措,采取合法的市场手段发展经济,在村办企业发展基础上,组建华西集团,这是全省第一个村级企业集团。在坚持集体为主的同时,实行村民参股,发展私营个体企业、中外合资和混合型经济,形成了以集体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新格局。1999年,“华西股份”在深圳上市,成为“中国农村第一股”。

  进入新世纪,与苏南其他地方一样,华西的发展也遇到了新的挑战,资源瓶颈制约和环境污染的问题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吴仁宝对此有清醒的认识。他多次与我交谈过,认为面对新的挑战,华西的发展思路要提升,发展方式要转型,而且要主动转,早转早得益。他还向我介绍了产业结构调整和更好地利用两种资源,拓展两个市场的思路和具体措施。2010年上半年,我专门就转型发展的问题去华西调查研究,吴仁宝和华西的同志向我介绍了转型发展的思路和进展,把这些新思路和新经验概括为一句话,就是“地创高产出,人创高素质”,具体说,就是“三创”“三转”:创新、创优、创效;数量转质量、体力转脑力、传统转现代。按照这个思路,他们推出了一系列新举措。华西的经验,使我深受启发。此后,省委又专门派出调查组,全面总结了华西转型发展的经验,在全省进行推广,为江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起到了有力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吴仁宝的成功实践给了大家深刻的启示:实事求是,才能与百姓同心;实事求是,才能改革创新;实事求是,才能与时俱进。如何坚持实事求是,吴仁宝把握的要领是:“吃透两头”“两个负责”。他的“吃透两头”,指的是吃透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吃透本地的工作实际;“两个负责”,就是坚持对党负责,对老百姓负责,把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一致起来。熟悉吴仁宝的人都知道,几十年来他有一个习惯,每天早上收听广播,晚上必看新闻联播,不管多忙多累,雷打不动,从不间断。正是由于他勤于学习,善于将理论与实践、大政方针与具体实际结合,因此能做到身处基层,胸怀大局,富有远见,作决策、办事情具有前瞻眼光和战略思维。

  毛泽东主席曾经说过:“共产党员是实事求是的模范,又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模范,因为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完成任务,只有远见卓识,才能不失前进方向。”吴仁宝就是实事求是的模范,具有远见卓识的模范。

  (三)

  吴仁宝一生获得过许多荣誉和奖励,在众多的荣誉中,他说自己最看重的是“优秀共产党员”这个称号。他始终以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处处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有福民先享,有难官先当”,这是吴仁宝经常说的一句话。朴素的语言,折射出他一心为民的高尚情怀和敢于担当的精神。他常说:“一个人很难活到一百岁,但却有能为老百姓干一百年的工作时间”“当官没有终身制,为人民服务有终身制,所以我生命不息,服务不止。”他夙兴夜寐,争分夺秒地拼命工作,60岁之前每天工作时间在十六七个小时以上,80岁之后仍然每天工作十二小时以上。村里的老百姓算过一笔账:如果按标准工作日计算,吴仁宝为华西奉献的时间超过一百年。2013年3月,吴仁宝病危,得知这一消息时,我正在北京参加会议,会议一结束即赶到华西看望他,当时他已处于昏迷状态,我感到十分难过。陪护在他身边的子女告诉我,从病重起,吴仁宝没有一句话交代过家事,处于清醒或半清醒状态时,念叨的总是工作上的事情和华西的村民,有时在昏迷中苏醒过来,还喊着“开会”。见此情景,在场的人无不潸然泪下。吴仁宝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牵挂的仍然是华西的工作和村民,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一心为民,忘我奉献。

  “家有黄金数吨,一天也只能吃三顿,豪华房子独占鳌头,一人也只占一个床头。”也是广为流传的吴仁宝的名言。这一通俗平实的表达,体现了他的人生观、价值观。上世纪70年代起,他就给自己立下了三条规矩:一不拿全村最高工资;二不住全村最好的房子;三不拿全村最高奖金。他一直拿着低于村办企业管理干部的工资,而且把上级历年批准给他的一亿五千万元奖金,全部捐献给了村集体。华西村民住的房子是一代一代更新的别墅,而吴仁宝和他的老伴,却一直住的是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旧房子。我曾经到过他家,看到的是简陋的住房、陈旧的家具和装潢,唯一与众不同的是墙上挂满党和国家领导人与他合影的照片。有人说,凭吴仁宝的能力和知名度,他完全可以成为家产亿万的富豪,但是在各种富豪榜上,找不到吴仁宝和他家人的名字。吴仁宝追求的不是自己赚多少钱,而是老百姓先富起来,实现人民幸福,共同富裕。吴仁宝从基层干部起步,曾担任过6年江阴县委书记,但他始终保留农民身份,当组织上准备调他到苏州地委担任农工部负责人时,他感谢组织上的信任,表示自己更适合于基层工作,愿意回华西做农民、当村官。经组织批准,1981年,53岁的吴仁宝回到了华西继续担任村党组织书记。他的追求不是自己做多大的官,而是志在为老百姓多做事,为国家多做贡献。

  吴仁宝始终把群众冷暖悲欢挂在心上,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在他的身上,融合了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多年前,村民孙顺良十二岁的儿子不幸溺水身亡,夫妻俩哭得死去活来。看到这对绝望的夫妇,吴仁宝心疼得彻夜难眠,他与老伴商量,毅然把11岁的小儿子过继给了孙家,这个小儿子,就是现在的华西村党委书记吴协恩,从此真做了孙家的儿子,吴协恩的孩子出生后姓孙。吴仁宝“重孝”,对老人体贴入微的照顾,也是有口皆碑。早在上世纪80年代,电热毯刚面世,吴仁宝和村干部就将它铺到了老人们的床上;村里生产的瓜果蔬菜先让老人们尝鲜;看戏让老人坐前排,看电影让老人坐中间。吴仁宝自己从不做寿,却带着村党委成员,捧着鲜花、敲锣打鼓给百岁老人祝寿。村里制订了养老奖励制度,年满80岁、90岁、100岁的老人,直系亲属分别奖励1000元、5000元、10000元。在华西真正做到了老有所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华西有很多外来务工人员,吴仁宝不准称他们“打工仔”“打工妹”,他说,到华西工作的人就是华西人,外来职工政治上、经济上与华西人享受同等权利。现在,很多外来职工成了华西村办企业的骨干,有的担任了村党委副书记。很多与吴仁宝接触过的人都说,他谦虚谨慎,热诚待人,既有很强的原则性,又重亲情感情,有很强的亲和力和感召力。

  吴仁宝坚持以德修身,以德服人,以德传人,通过身教言传来影响人、团结人。他首先带领全家人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凡是要求干部、村民做到的,他一家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干部、村民不做的,他一家首先不做。吴仁宝引导华西村民既要“富口袋”,还要“富脑袋”,要“爱党爱国爱华西,爱亲爱友爱自己”,处理好家和国,个人和集体,自己和他人的关系。华西村不仅经济发达、生活富裕,而且村风文明、环境优美、社会和谐。

  华西的同志说:“吴仁宝留给华西最宝贵的是精神,这种精神像血液一样流淌在华西村民的脉搏里,成了华西永续发展的基因。”吴仁宝精神穿越时空,植根于华西,永远留在了人们心中。今天,值得欣慰的是,华西人正踏着吴仁宝的足迹,传承弘扬吴仁宝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往开来,砥砺前行,改革开放在更高起点再出发,共同富裕在更高水平再提升,为更加美好的明天团结奋进、再创辉煌。

标签:

编辑:周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