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建地名录 “复活”城市记忆
一个个见证着城市历史变迁、蕴含着人文积淀的地名,如同镶嵌在扬州古老史册上的珍珠,在扬州2500年的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2016年,江苏省扬州市将制定下发《扬州市历史地名保护名录制度》,使地名文化遗产得到分类、分级和分层保护,保证其历史文化内涵的传承,保护一方乡土的精神家园。
历史地名保护名录中的地名
属重大地名,一般不得更名
在《扬州市历史地名保护名录制度(征求意见稿)》中,首先对扬州历史地名进行了定义,主要是指具有扬州区域特征和历史、人文价值的地名。具体标准为:1.具有扬州区域地理特征、语言特征、物产特征、行政区划特征的地名;2.史志典章中有记载、表述的地名;3.能反映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文化变迁的地名;4.具有一定历史文化底蕴和人文内涵的地名;5.民间广为流传、脍炙人口的地名。凡符合上述条件之一、年代比较久远的地名,都属扬州历史地名保护申报范围。
扬州历史地名保护名录编制范围主要分为七类:1.自然地理实体地名,即山、河、湖、岛、泉等名称;2.行政区域地名,即市、县级市(区)、镇(街道)等行政区划名称,以及社区、建制村等区域名称;3.居民地地名,即住宅区、自然村落及地片、区片等名称;4.城镇道路地名,即路、街、巷、里、弄等名称;5.设施地名,即桥梁、涵洞、隧道、环岛、水库、堤坝,以及具有地名意义的台、站、港、场等名称;6.纪念地和旅游地地名,即文物古迹、纪念地、历史文化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园林、公园等名称;7.高层建筑物或者综合性大型建筑群地名,即大厦、商厦、广场、城、中心等名称。
经市政府批准公布的扬州历史地名保护名录中的地名,均属于重大地名。扬州历史地名保护名录中仍在使用的地名,一般不得更名;拆除或者迁移扬州历史地名保护名录中地名所指称的地理实体的,有关部门应当事先会同地名主管部门制订地名保护方案。
恢复一批历史地名
“复活”扬州城市记忆
扬州市文史学者黄继林表示,地名承载着城市的历史文化,加强对历史地名的保护,制定“历史地名保护名录”已成当务之急。扬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许多地名都有悠久的历史,对传承历史文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民政部门将制定“扬州历史地名保护名录”,收入这个名录的地名,都将受到严格的保护,不会轻易更名;提前做好地名规划,储备一套成熟的、社会认可的地名。“每一个历史地名都有来历和故事,有的地名已经传承上千年、上百年,就应该入选这些名录。制定保护名录、复活老地名,就是对历史地名的最好保护。”黄继林说。
近年来,该市也恢复了部分历史地名,实现了文化的回归。
2009年,该市曾将地名工程作为“十大民生工程”之一,恢复了一批历史地名,以“复活”城市记忆。专家表示,启用和复制一批老地名,与“申遗”一样只是保护的一种形式,目的是传承扬州的悠久历史文化。
首批恢复的8处老地名均在老城区内,其中双东街区两处,国庆路南段两处,皮市街西侧一处,泰州路中段一处,还有两处在康山街北侧和皇宫广场东侧。老地名经恢复后,绝大多数将彻底颠覆现有的名称,除了马监巷、五福巷这两处恢复后的地名还依稀可见旧地名的影子外,其他六处地名,都与现在沿用的名称大相径庭,如“康山北街”恢复为“曾公祠巷”,“新华东巷”恢复为“福寿庭”,“崇俭巷”恢复为“多宝巷”,“新风巷”恢复为“马神庙巷”,“新民巷”恢复为“真君寺巷”,“保安巷”恢复为“报恩寺巷”。
开展历史地名梳理和恢复
新地名将融入古代文化、名人故事
“扬州已经开展历史地名梳理和恢复工作。”市民政局地名处处长冯静介绍,除了之前对老城区8个历史地名进行了恢复外,去年也对瓜洲古镇的盐仓巷和石秀才巷进行了恢复,扬州对历史地名的保护走在了全省前列,新编的《扬州地名掌故》入选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优秀地名文化书籍。
近年来,扬州积极推进地名文化建设,用历史、文化、名人等要素命名地名,如夫差桥、刘濞桥、杨柳青路、鉴真路、阮元路、枫林路、伊娄广场等。
冯静表示,今后将对消失的历史地名进行挖掘整理,及时启用一批有内涵的历史地名。将收集整理出一批能反映扬州特色的词汇、人物作为地名命名的资料,适时适地命名地名。将会同建设、文化、文物等部门,重点研究探索在道路、广场地名命名中融入古代文化,弘扬扬州名人故事。进一步充实扬州地名专家组队伍,充分发挥专家、学者在地名命名工作中的智囊团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