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发布

22.01.2015  20:08

  2014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全市上下在苏州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发展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把稳增长、促转型同全面深化改革结合起来;把调结构、惠民生同推进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加快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加快形成质量效益新优势、加快释放创新驱动新活力。全市经济运行总体保持平稳发展,经济结构呈现积极变化,质量效益实现稳步提升,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取得明显成效,体现了“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的发展特点。

  综合经济

  全市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5万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8.0%,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按常住人口计算)12.75万元,按现行汇率折算超过2万美元。全年实现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443.8亿元,比上年增长8.5%。其中各项税收收入1244.4亿元,比上年增长9.3%;税收收入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比重达86.2%,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全年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304.5亿元,比上年增长7.6%。其中城乡公共服务支出1000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76.7%。

  结构调整呈现“新型态”。全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630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9.0%,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6.7%,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年末省、市服务业集聚区达到74家,实现营业收入和利税增幅均超过30%。先进制造业生产体系和产业链逐步完善,新引进航空材料、轨道交通减震系统、汽车变速箱等一批高端制造业项目。全市制造业新兴产业实现产值14543亿元,比上年增长6.4%,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7.5%,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

  民营经济发展动力增强。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全年新增私营企业5.47万户、注册资本150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3.9%和52.7%。年末私营个体登记注册户数78.52万户,其中私营企业29.56万户、个体工商户48.96万户,分别比上年增长11.3%、15.6%和8.9%。年末私营个体注册资本11830.2亿元,比上年增长18.8%。民间投资完成投资额3321.8亿元,比上年增长1.8%,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53.3%。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产值10323亿元,比上年增长2.1%,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33.8%。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6.5%。“2014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中苏州共有20家企业入围,其中进入前100强的有4家。

  农业和农村建设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提升主导产业水平。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92.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2.9%。全年粮食总产量110.46万吨,比上年下降2.4%,其中夏粮总产量37.15万吨,比上年增长1.8%;秋粮总产量73.31万吨,比上年下降4.3%。年末高标准农田面积108.77千公顷,高标准农田比重达到67%,设施农(渔)业面积46.71千公顷,现代农业园区总面积63.33千公顷。全年新增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126只。“三品”产量占食用农产品产量的30%。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7.5%,农业现代化综合指数连续四年位居全省首位。

  城乡一体化改革有序推进。苏州被国家列为城乡一体化综合改革试点。年末全市农村“三大合作”组织4412家,持股农户比例超过96%。农村集体经济总资产1490亿元,村均集体经济收入718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0.4%和10.5%。全市共有专业大户15217户,家庭农场176个,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合作社1734家,合作农场119家。全市15个镇129个村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

  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稳中略增。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35773亿元,比上年增长0.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0586亿元,比上年增长0.3%。35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20个行业的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列统的214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有109种产品产量比上年增长,占列统产品的50.9%。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工业产值105亿元,比上年下降4.0%;外商及港澳台资工业产值19584亿元,比上年下降0.4%;股份制工业产值10605亿元,比上年增长1.8%;大型工业企业产值16393亿元,比上年下降3%;中小微工业企业产值14193亿元,比上年增长4.6%。百强工业企业完成产值12335亿元,比上年下降1.3%。

  电子、钢铁、电气、化工、纺织、通用设备制造六大支柱行业实现产值20358亿元,比上年下降0.4%。其中汽车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产值分别比上年增长14.1%、7.1%和10.3%。电子、钢铁行业产值分别比上年下降4.4%和2.1%。战略性新兴产业稳定发展。制造业新兴产业涉及31个行业大类、292个行业小类,覆盖工业行业大类的88.6%。其中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业、新型平板显示行业产值分别达4028亿元、3126亿元和2722亿元;生物技术和新医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以及集成电路产业产值增长高于新兴产业产值平均增速,分别比上年增长16.7%、12.8%、7.9%和10.1%。

  工业经济效益稳定改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1987亿元,其中利润142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7.5%和8.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面24%,比上年收窄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17%,比上年提高7个百分点。

  建筑业平稳发展。全市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117亿元,比上年增长5.7%,其中建筑、安装工程产值2099亿元,增长6.1%。竣工产值1563亿元,比上年增长1.0%,竣工率为73.8%。全市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房屋施工面积11804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6%,其中新开工面积3964万平方米,下降20.2%。年末拥有总承包和专业承包资质建筑企业1438家,实现利税175亿元,比上年增长6.0%。建筑业全员劳动生产率31.3万元/人,与上年持平。建筑业企业在外省完成建筑业产值399亿元,比上年增长12%。

  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开发

  固定资产投资趋向平缓。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230.7亿元,比上年增长3.8%。其中国有经济投资1734.3亿元,增长14.3%;私营个体投资1910.9亿元,增长7.6%;外商投资1174.6亿元,下降3.9%。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4.4亿元,比上年增长30.7%;第二产业完成投资2308.6亿元,下降4.9%,其中工业投资2305.8亿元,下降4.9%;第三产业完成投资3917.7亿元,增长9.7%,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达62.9%,比上年提高3.4个百分点。全市新兴产业在建项目完成投资1400亿元,比上年增长4.0%;工业技改投资1520.7亿元,比上年下降3.5%,占工业投资的比重为66.0%。重大项目顺利推进。全市456个重大投资项目(5亿元以上内资和1亿美元以上外资项目)计划总投资7576亿元,当年完成投资172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5%、12.3%和1.5%。

  房地产市场在调整中平稳运行,供需结构进一步调整。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764.4亿元,比上年增长19.6%。商品房新开工面积3139.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4%;商品房施工面积10909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3.7%;竣工面积1527.2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9.8%。商品房销售面积1599.2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4.7%,其中住宅销售面积1446.1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1.5%。

  国内贸易和旅游

  民生消费稳定增长,新型业态引领发展。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62亿元,比上年增长12%。其中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3581亿元,增长12%;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481亿元,增长11.9%。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市场实现零售额3547亿元,比上年增长12%;农村消费品市场实现零售额515亿元,比上年增长12.2%。在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零售额中,服装、鞋帽、针纺织品零售额比上年增长16.5%;日用品零售额增长4.1%;汽车零售额增长3.0%;通讯器材零售额比上年下降1.1%;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零售额下降4.0%;金银珠宝零售额下降9.8%;建筑及装潢材料零售额下降2.1%。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5000亿元,比上年增长40%;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实现互联网零售额比上年增长56.6%。年末全市拥有商品交易市场595个,其中亿元以上市场83个,实现成交额6055亿元,比上年增长10%。全市拥有国家级特色(著名)商业街16条。

[page title= subtitle=]

  积极发展智慧旅游、特色旅游,推动文旅融合,提升旅游品质。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1675亿元,比上年增长10%。全年接待入境过夜游客147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14亿美元。全年接待国内游客1006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6.9%。全市共有5A级景区6家(11个点),4A级景区33家。姑苏区被授予“国家古城旅游示范区”称号,吴中区被授牌为江苏省乡村旅游综合发展实验区。

  开放型经济

  贸易规模保持稳定。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3113.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0.6%。其中出口1811.8亿美元,增长3.1%;进口1301.3亿美元,下降2.6%。从经营主体看,国有企业进出口138.2亿美元,比上年下降9%;外资企业进出口2187.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5%;私营企业进出口699.3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7%。主体市场中,对美国出口比上年增长4.6%,对日本出口下降2.3%,对欧盟市场出口增长13.3%,三大主体市场出口额939.4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比重由上年的50.2%提高至51.9%。新兴市场出口稳定,对东盟、南美和非洲等地出口258.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占全市出口总额的14.3%。

  外贸结构不断优化,外贸方式积极转型。一般贸易出口534.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3.4%,占全市出口总额的比重由上年的26.8%提升至29.5%;加工贸易出口982.9亿美元,比上年下降0.7%。全年服务外包接包合同额10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0.4%;服务外包离岸执行额54.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8%。国家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稳步推进。

  使用外资层次提升。全年实际使用外资81.2亿美元,比上年下降6.7%,其中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30.5亿美元,占实际使用外资的37.6%;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项目实际使用外资38.2亿美元,占实际使用外资的47%。新引进和培育各类具有地区总部特征或共享功能的外资企业40家,累计超过200家。147家世界500强企业在苏州有投资项目(企业)。

  “走出去”步伐加快。全年新批境外投资项目中方协议投资额1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其中第三产业项目中方协议投资额9.1亿美元,占53.5%;民营企业境外中方协议投资额13.1亿美元,占77%。全年新签对外工程承包合同额13.5亿美元,完成营业额9.5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0.5%和15.5%。

  开发区经济转型提速。相城经济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全市拥有国家级开发区13家、省级开发区4家。开发区实际使用外资67.6亿美元,实现进出口总额2643.7亿美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803.1亿元,占全市的比重分别为82.9%、84.9%和55.6%。太仓港综合保税区通过国家验收并正式封关运作,全市综合保税区(保税港区)数量增至5家。“苏满欧”五定班列实现常态化运营,成为西向开放重要战略通道。

  交通运输和邮政电信

  年末公路总里程13225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50公里。全市完成公路、水路客运量4.02亿人次,旅客周转量138.86亿人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1.5%和1.1%。公路、水路完成货运量1.31亿吨,货物周转量203.47亿吨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10.9%和11.9%。全年铁路旅客发送量3496.3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5.2%。铁路货物发送量67.17万吨,货物到达量154.67万吨。汽车保有量继续增加。年末拥有汽车240.37万辆,其中私家汽车201.53万辆,分别比上年增长14.8%和16.6%。

  苏州港港口货物吞吐量4.8亿吨,比上年增长9.9%,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1.2亿吨,比上年增长15.6%;集装箱运量445万标箱,比上年增长29.4%。全年邮政业务收入79.1亿元,比上年增长21%。电信业务收入195.1亿元,比上年下降1.5%。全年发送快递3.7亿件,增长30.4%,完成快递业务收入62.9亿元,增长25.6%。年末固定电话用户286.60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660.34万户,其中4G用户180.51万户。年末互联网宽带用户数达361.11万户,比上年末净增31.94万户。

  金融

  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21428.2亿元,比年初增加1390.6亿元,同比少增987.3亿元。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17247.9亿元,比年初增加1713.4亿元,同比少增99.3亿元。短期贷款余额6504.3亿元,比年初增加39.7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9999.2亿元,比年初增加1436.6亿元。全社会融资总量4000亿元左右。

  年末全市证券交易开户总数139万户。证券机构托管市值总额3700亿元,比上年增长87.2%。全年各类证券交易额2.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41.8%。期货市场交易额3.4万亿元,比上年下降5.8%。

  保险业健康平稳运行。新增保险机构2家,年末保险机构74家。全年保费收入311.8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其中财产险收入143.1亿元,增长16.6%;人身险收入168.7亿元,增长14.7%。保险赔款和给付支出109.1亿元,比上年增长15.9%。保险深度、保险密度分别为2.3%和2944元/人。

  金融创新取得进展。全年新增各类金融机构111家,总数达759家。金融总资产达3.4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3.3%。金融业增加值超过990亿元。新增上市企业8家,年末拥有境内外上市企业92家,新增首发融资和再融资共计210亿元,新增债券融资633亿元。年末新“三板”挂牌企业共71家;拥有备案创投企业121家,创投机构管理资金规模900亿元。苏州工业园区获批开展跨境人民币创新业务试点,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金融创新步伐加快,跨境人民币双向借款突破100亿元。苏州金融资产交易中心、农村产权交易中心获批筹建,苏州高新区全国股转系统首家委托服务机构揭牌运营。

  科技和教育

  科技创新加快推进。全市财政性科技投入75.2亿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5.8%。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7%。全市新增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1家,累计524家;新增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65家,累计285家;新增省级以上工程中心(实验室)10家,累计47家;年末省级以上公共技术服务平台52家,其中国家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15家。全市拥有各类科技孵化器82家,孵化面积468万平方米,在孵企业超过6000家。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669家,年末高新技术企业2950家,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37万亿元,比上年增长4.4%,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44.8%。全年各类技术交易成交额57.5亿元,比上年增长6.4%。

  专利成果丰硕。全市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10.5万件和5.3万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4.1万件和5100件,发明专利申请占比由上年的31.5%提高至39.4%。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8.2件,比上年增长28.3%。

  集聚创新创业人才,强化产业智力支撑。年末全市各类人才总量210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15.5万人,高技能人才46.63万人。年末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37万人,比上年增长11%。新增国家“千人计划”人才32人,累计达157人,其中创业类人才95人。新增省“双创计划”人才98人,累计达501人。

  深入推进教育现代化,均衡教育、素质教育得到强化。年末全市拥有各级各类全日制学校(含外来工子弟学校)733所,在校学生117.81万人,毕业生22.82万人,专任教师7.64万人。其中普通高等院校21所,独立学院5所,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20.72万人,毕业生5.12万人。成人高等学校在校学生3.5万人,毕业生1.28万人。年末拥有幼儿园(含民办)555所,在园幼儿27.38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66.87%。苏州市现代教育发展水平居全省首位。

[page title= subtitle=]

  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成果进一步巩固。年末全市共有文化馆11个、文化站99个、公共图书馆11个、博物馆40个;综合档案馆12个,向社会开放档案31.8万卷。年末有线电视用户数249万户。镇(街道)、村(社区)公益性文化设施覆盖率达100%。苏州图书馆全国首创“网上借阅、社区投递”服务,并建成开放全国首个轨道交通图书馆和市区首个24小时自助图书馆。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全年文化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3565亿元,比上年增长15%。年末省级以上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达20个。文化保护和传承取得新突破。全市现有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816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9处、省级112处。大运河苏州段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新增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3个、名村3个。

  卫生事业

  年末全市有各类卫生机构3127个,其中医院、卫生院354个,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1个,妇幼保健机构7个。年末卫生机构拥有床位5.35万张,其中医院病床4.76万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6.4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2.61万人、注册护士2.52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7.4%和4.6%。全年医疗机构诊疗总量8325.15万人次,其中门诊量7751.69万人次,分别比上年增长4.4%和8.4%。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普及率和人口覆盖率达100%,医疗自助服务进家庭工程项目和婴幼儿健康促进工程取得成效。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顺利实施。

  体育事业

  年末全市公共体育设施面积2856.44万平方米,人均公共体育设施面积2.7平方米。市民健身中心体育场、体育馆按期建成。在第18届省运会上,我市代表团获得的金牌总数、奖牌总数均首次位居全省第一。全年体育彩票销售40亿元。成功举办苏州世界跆拳道大奖赛、“环太湖”国际竞走赛、全国田径锦标赛等大型赛事。第53届世乒赛筹备工作有序推进。

  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与就业

  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059.1万人,比上年增加1.23万人。其中户籍人口661.08万人,比上年增加7.24万人。户籍人口出生率为11.68‰,比上年上升1.32个千分点;户籍人口自然增长率4.96‰,比上年上升1.44个千分点。全市人口基础信息库二期建设顺利推进。完善就业创业体制机制,提升就业质量。全市新增就业17.2万人,开发公益性岗位1.15万个,城乡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苏州籍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8.4%。全年免费培训城乡劳动力43.6万人。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升。年末全市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缴费人数462.91万人,比上年增加10.77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593.78万人,比上年增加23.28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400.95万人,比上年增加17.15万人。年末企业养老保险享受人数128.31万人。年末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47.07万人,其中领取基础养老金人数42.17万人;参加居民医疗保险人数281.92万人。全市城镇职工社会保险覆盖率、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覆盖率均保持在99%以上。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增加养老金214元。全市新增缴存公积金职工65.77万人,年末缴存住房公积金职工数达238.62万人,全年职工提取使用公积金150.66亿元。

  社会福利与救助

  年末全市拥有各类养老机构221个,养老机构床位总数57915张,日间照料中心366个,助餐点623个。年末全市2.24万户、共计4.12万人享受低保,全年发放低保金2.35亿元。全年社会救助支出20.35亿元。全市新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46794套,基本建成32773套,为4344户困难家庭发放住房租赁补贴。

  人民生活与物价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根据抽样调查,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820元,比上年增长9.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616元,比上年增长8.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550元,比上年增长10%。职工最低工资标准由每人每月1530元调整到1680元,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每人每月630元调整到700元。

  物价水平基本稳定。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2.1%,涨幅与上年持平。八大类商品及服务价格“七升一降”。其中食品类价格比上年上涨2.5%,烟酒类价格上涨0.3%、衣着类价格上涨5.0%,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上涨3.8%,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价格上涨1.2%,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1.6%,居住类价格上涨2.6%;交通和通信类价格比上年下降1.1%。

  城市建设和公用事业

  城市建设

  全年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021.53亿元,比上年下降0.9%。沪通铁路苏州段如期开工,常嘉高速公路昆山至吴江段、张家港疏港高速公路和312国道苏州西段改扩建等工程抓紧建设。新建、改建一批城市道路,市区中环快速路及内环快速路延伸线局部主线建成通车。轨道交通2号线延伸线、4号线及支线工程加快实施、轨道交通3号线开工建设。苏州高新区有轨电车1号线建成通车。24项“智慧苏州”重点项目加快推进。

  公用事业

  全年全社会用电量1268.1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0.4%。其中工业用电量1044.1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3%;城乡居民生活用电87.3亿千瓦时,比上年下降11.9%。全市拥有区域供水厂22座,总供水能力697.5万立方米/日。全市新建、改建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22座,新增生活污水处理能力56.55万吨/日,年末生活污水处理能力达到320.7万吨/日。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4.5%,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44%。

  市区(不含吴江,下同)自来水日供水能力达到246万立方米。市区管道天然气供气总量8.82亿立方米,全面完成城区天然气置换工程。市区新辟公交线路17条,年末营运线路312条,线路总长达到6854公里,全年公交运客总量6.4亿人次,与上年基本持平。新购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公交车600辆。新增出租车500辆,年末市区营运出租汽车4803辆。年末市区公共自行车租赁点1102个,累计投入使用公共自行车25710辆。年末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总长52.21公里,全年运营总里程558.1万列公里,线网客流总量11533.61万人次。全年新增农村客运(公交)班线10条,行政村农村客运班车通达率保持100%。

  环境保护和节能降耗

  全市环保投入528亿元,比上年增长6.9%,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9%。生态文明建设“十大工程”扎实推进,79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38亿元。全市新增林地、绿地3.6千公顷,陆地森林覆盖率为29.4%。市区新增绿地面积505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2.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98平方米。按AQI标准统计,全市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为71.8%。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主要监测断面水质Ⅲ类以上比例67.1%。全市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3205.52平方公里,占市域土地面积的37.8%。全市创建美丽村庄示范点10个、三星级康居乡村101个。

  节能减排扎实推进。完成大气污染防治重点项目254项、淘汰燃煤锅炉438台、淘汰、关停落后企业1255家。开展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新增三星级以上“能效之星”企业53家,累计达363家。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完成省下达的任务。

  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监管进一步加强。完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全年累计抽检各类食品4.28万批次,合格率为98.18%。深入推进“天安行动”,立案查处食品安全案件2495起。全面实行餐饮单位量化分级管理动态监管。

  2014年经济社会发展在取得积极成效的同时,受宏观经济环境影响,面临着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放缓、增长动力支撑减弱、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等问题。在新的一年中,要继续把转型升级作为提升经济质效的重要抓手,把改革创新作为破解难题的根本途径,把改善民生作为加快发展的最终目标,主动适应新常态、科学把握新常态、创新引领新常态,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由速度型粗放式增长向质量型集约化发展转变,由增量扩能为主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转变,由传统要素投入向创新驱动转变,在深化改革中努力实现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打好“十二五”的收官之战。

  注:[1]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2]2014年全社会公路水路运量执行交通运输部《公路水路运输量统计(试行)方案》的新调查口径,并按同口径调整基期数据。客运量中不包含公交车、货运量中不包含农用车。

  [3]公共体育设施面积根据2014年全国第六次体育场地普查数据进行调整。

  [4]2014年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统计口径变化,从原镇村布局规划的保留村庄数调整为镇村布局规划优化中的重点、特色、一般村庄数。

  [5]本公报2014年数据为预计数或初步统计数。

  苏州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苏州调查队

  2015年1月19日

编辑:王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