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高淳区桠溪镇:从“第一把火”到“零焚烧”
去年5月27日,桠溪镇境内有村民偷偷焚烧秸秆,一时间火光冲天,烟雾弥漫,被通报确认为全省夏季秸秆焚烧“第一把火”,让许多人至今记忆犹新。作为“中国第一国际慢城”所在地,桠溪生态文明走在前列,正面形象突出,“第一把火”这一影响恶劣的特殊事件让全镇领导班子进行了深刻反思。
桠溪镇是农业大镇,小麦、油菜的播种面积达到7.4万亩,超过全区种植面积的一半。夏收夏种时节,不点一把火、不冒一处烟、不烧一堆秸秆,绝非易事。从“第一把火”中吸取教训,今年4月,桠溪镇率先启动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成立禁烧工作领导小组、督查工作小组和农机监督小组,广泛宣传,营造浓厚舆论氛围,全域布防,加大巡查督查力度,完善镇、村、组三级禁烧网络体系。全镇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成效显著,禁出了蓝天白云,禁出了清新空气,秸秆“零焚烧”的梦想,在今年夏季变成了现实。
来到桠溪镇,“禁止焚烧秸秆保护生态环境”等宣传标语、横幅在田间地头随处可见,秸秆禁烧宣传车辆不时从身边经过,一阵阵清晰的广播声传入耳际。麦子收割后,光秃秃的麦田里留下齐整整的麦茬。尽管夏收临近尾声,但各巡查小组毫不松懈,各村都是全员上阵,确保24小时有人在岗。
蓝溪村地处“国际慢城”,有14个村民小组,1000多农户,夏粮面积达2000多亩。自夏季秸秆禁烧工作启动后,村干部不坐办公室,每天从早到晚深入各自所分管的组,面对面向农户宣传秸秆焚烧的害处、秸秆利用的好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自觉禁止秸秆焚烧,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如今政策好,政府处处关心农民,选择秸秆还田,每亩还能拿到40元奖励或免费耕翻农田。”村干部的苦口婆心打动了农户,使他们从心底里明白:禁烧秸秆,环境变美了,居住环境也更舒心了。
秸秆还田是最直接、最主要、最有效的利用途径。除宣传、巡查、防范等措施到位外,今年桠溪镇要求收割机下田时开启秸秆切碎匀抛装置,收割完毕后,复耕农机随即配合作业,使秸秆及时翻埋入泥土中,由“硬堵”变成为民服务,从而赢得了群众对秸秆禁烧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为了提高秸秆还田质量,桠溪镇紧扣收割机下田作业这一关键点,严格控制进镇作业的农机,对每个来桠溪的农机手下发《致收割机手的一封信》,明确要求机收小麦后,留茬高度不超过10厘米,秸秆切碎长度不能超过5厘米,抛洒均匀。收割结束后,针对本地农户多为小型农机,处理秸秆能力差这一现状,各村及时从外地调入大型复耕农机帮助农户复耕麦田。截至目前,全镇已调入农机100多台,基本做到了收割一块翻耕一块。
在安乐村的一大片麦田里,记者看到,一行行小麦经过收割机收割,留下一片平铺的秸秆屑,一台大型复耕农机正在作业,一阵轰鸣声过后,秸秆屑全部被搅拌在土中,干净的麦田上飘散着秸秆甘甜的气息和泥土湿润的味道。“这片经过翻耕的土地,土壤疏松,很快就能种下新一季的水稻了。”操纵大型复耕农机的机手叫虞国华,是桠溪镇的种粮大户,在安乐村承包了390亩的农田,这几年坚持秸秆还田,取得了很好的效益。虞国华告诉记者,他承包的这些农田原本是些“死土块”,土壤板结,肥力不够,经过四五年来的秸秆还田,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结构得以改良,肥力不断增强。去年,他的水稻亩产达到1230斤,远超一般农户的亩产收益。尝到甜头的虞国华拿出积蓄购买了大型农机,成立了国华农机专业合作社,专门为村民收割粮食并进行秸秆还田,“现在农户用的大型复耕农机,大部分是外地调来的,我也一直在动员其他种粮大户购买,争取把秸秆还田做得更快更好。”
90%以上的秸秆用于还田,剩下的小部分秸秆则被村民运送到秸秆加工厂或带回家中,“变身”成各种实用的产品。秸秆综合利用较好的跃进村里,一家大型秸秆加工厂每年能消耗3000亩秸秆,超过1000万公斤,这些秸秆或是制作成草绳,或是加工成牛羊饲料,卖到外地十分畅销。
记者来到跃进村村民张小伢家中,只见他和老伴芮雪头正在操纵电动草绳机,伴随着“哒哒哒”的声响,一根根稻草被送进机器“嘴”里,经过半个小时的咀嚼消化,一盘草绳饼就可以“下线”了。“以前宁愿一把火偷偷烧掉的秸秆,如今拉回家中加工成草绳,不但保护了环境,而且还能赚钱。”张小伢说,自己几年前做了场大手术,没法下地干重活,用草绳机制作草绳操作简单,也不费劲,他和老伴在家干活,一年有2万元的收入。村委主任芮小松告诉记者,今年村里买了4台大型农机帮助农户还田,加上草绳加工等产业,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100%。
不焚烧,零污染,空气更清新,土壤更肥沃……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的好处正逐步显现。目前,虽然大部分村子夏收已基本结束,但桠溪镇的秸秆禁烧工作还在继续。相关负责人表示,秸秆禁烧绝不仅仅是夏秋两季,而是要推行禁烧常态化管理,积极引导农户从“不敢烧”到“不愿烧”转变,实现全年秸秆“零焚烧”目标。(孔轶 王鹏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