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我市养老服务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13.11.2019  21:44

编者按:为持续深入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今天,市委主题教育办公室继续在本报推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调查研究版面,节选刊登相关市领导调研情况分析和成果转化措施,吸纳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推动主题教育整改落实取得实效。

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我把加快养老服务业发展作为调研课题,通过剖析现状和问题,力争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从而满足人民群众养老服务需求。从10月上旬起,我坚持“四不两直”开展调研,先后走访15个村(社区),与80多名镇、村干部以及基层从事养老工作同志深入交流,并系统听取了相关部门介绍,对养老问题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

一、现状及问题

截至2018年年底,我市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18.08万人,其中,65周岁以上老人12.14万人,分别占全市人口的26.47%、17.8%,按照国际通用划分标准,已经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近年来,我市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老年人受益”的工作思路,大力推进养老事业发展,初步建立起“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目前,全市共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221家,占全市村、社区总数的82.5%;建成老年人助餐点113家、老年关爱之家10家、日间照料中心2家;拥有各类养老机构28家,设计床位总数为6800张,实际床位4821张。

但调研发现,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三有三缺”:第一,有阵地缺运营。少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主要依靠村和社区工作人员兼职运转,社会组织、爱心团体嫁接不多,真正充分发挥作用的相对较少。第二,有需求缺服务。面对群众多元化、多层次的养老需求,应对办法还不够多。第三,有政策缺落地。虽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但少数养老机构反映门槛较高、标准偏低,政策红利没有充分释放。

二、原因及症结

养老服务体系“三有三缺”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要素保障不足、服务能力欠缺等客观因素,也有养老观念较为传统、重视程度相对较低等主观因素。

1.养老资源配置不合理。抓建设与促运营有所脱节,过去主要关注养老阵地覆盖,但对运营缺乏系统考量。促均衡与保重点兼顾不够,对于养老机构的扶持引导,差异性考虑不多,少数养老机构门可罗雀,另外一些养老机构却人满为患、一床难求。补床头与补人头重心偏移,建设补贴按照床位数量计算,没有综合考虑建设标准,而运营补贴标准相对较低,影响了社会资本投资积极性。

2.养老服务水平不够高。从养老管理人员看,少数养老机构缺少专业运营团队,管理机制、制度建设、服务标准差距较大。从养老护理人员看,少数机构还存在“年龄高、文化低、流动率高、服务水平低”的现象,成为制约养老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3.养老保障机制不健全。一方面,管理职能相对分割,涉及多个部门,工作合力尚不明显。另一方面,养老服务标准不高,一些小型民办养老机构,床位密度过大,人均空间较小,条件相对较差。

分析问题的症结,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思想上,重视程度不够。少数人员对人口老龄化的严峻形势研判不足,对养老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够,没有将养老服务工作提到应有高度。第二,思路上,创新举措不多。少数政策过于原则,过于保守,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行业的门槛依然较高。第三,推进上,组织程度不高。对养老机构的布局、运营,统筹规划的力度不够,不能适应养老事业发展需求。

三、对策及建议

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养老事业涉及政府、社会、家庭方方面面,我们必须处理好公益性与营利性、托底保障与高端服务、全社会覆盖与重点人群保障的关系,推动养老服务供给从基本养老向品质养老转变,内容由单一单调向多元多样转变,不断提升老年群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具体分远、中、近三期实现:远期做优规划布局,结合“十四五”规划修编,推动养老服务业发展专项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相衔接,系统谋划,留足空间,配齐资源。中期做好结合文章,“居家养老+智慧服务”满足基本养老需求,“社区养老+社会组织”满足个性养老需求,“机构养老+医养融合”满足集中养老需求。近期做强示范引领,建立养老工作联动机制,通过政策精准滴灌,加快培育一批典型,形成示范效应。

1.突出规划引领,推动城乡养老均衡发展。把加快养老服务业发展放在社会建设的重要位置,体现在社会治理全过程,做到社会发展规划中有目标、公共政策中有要求、财政投入上有保障。当前重点抓好三件事:一是摸清“核心刚需”。推行老年人状况综合评估调查,真正了解养老需求,为政策制定提供依据。二是编制专项规划。综合考虑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未来人口规模,加快编制养老服务业发展专项规划。同时,统筹考虑养老服务业的发展需要,做好用地规划布局。三是明确建设重点。对新建住宅小区,配套建设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用房。对已建成的住宅区,通过购置、置换、租赁等方式,有计划、有步骤地调剂解决。同时,结合老旧小区整治提升,稳步推进适老化改造。

2.突出系统思维,构建多元养老供给格局。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不断满足老年人多层次、个性化的养老需求。第一,“居家养老+智慧服务”做实基础。充分运用虚拟养老服务平台,推广家庭医生签约制度,在扩大覆盖面的同时,增加个性化服务内容;另外,扩大政府购买服务享受人员范围,让更多老人享受居家养老上门服务。第二,“社区养老+功能完善”做强依托。加快设施配建,建成一批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健全市、镇、村(社区)三级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网络;加快模式创新,通过租赁、委托管理等方式,吸引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运营。第三,“机构养老+医养结合”做优补充。深入推进医养结合,推动医疗机构富余床位调整设立为医养结合服务区,鼓励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加强合作;适度发展护理型养老机构,鼓励社会力量建立或运营老年护理院,培育老年服务龙头企业;提档升级现有养老机构,针对安全隐患问题,组织开展排查,确保尽快完成整改。

3.突出绩效导向,积极完善养老支撑机制。养老事业既是一项民生工程,也是一项民心工程,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推动养老服务业健康有序发展。一是资金使用体现撬动效应。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撬动更多资本投向养老服务业。梳理集成国家、省市养老政策,调整完善我市扶持政策,有效提升政策效果。二是人才培育提升专业程度。立足存量提质,鼓励现有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参加资质培训,提高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技能水平。三是政策配套侧重执行效率。推行长期护理险制度,进一步细化配套实施办法,从参保范围、保障对象、服务管理等方面加强研究,着力破解传统家庭照护功能减弱、失能失智老年人长期照护负担沉重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