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开馆 五个“泪”为魂串起陈展

02.12.2015  10:53
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开馆 五个“泪”为魂串起陈展 - 新浪江苏
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开馆 五个“泪”为魂串起陈展 - 新浪江苏
来源: n.sinaimg.cn

  12月1日,南京市秦淮区五老村街道的利济巷2号,8栋灰黄色外立面的小楼周围,一大早就挤满了市民。当天上午,“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举行开馆仪式并试运行。作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下称“纪念馆”)的分馆,这里是亚洲地区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处日军慰安所旧址,更是中国大陆第一座经在世“慰安妇”亲自指认的以“慰安妇”为主题的纪念馆。中宣部以及江苏省、南京市领导、各界群众等300多人出席当天的开馆仪式。

  扬子晚报全媒体记者

  王拓 王世亭 于英杰

   泪洒“一面墙

  由著名雕塑家吴显林创作的“慰安妇”主题雕塑,静静地安放在陈列馆入口处。雕塑由三位“慰安妇”组成,其中一位身怀六甲,身形虚弱,一手护住腹中胎儿,一手搭在另一妇女身上,她们的神情,无力,无助,无望。这组雕塑的由来并非臆想,创作原型是二战时期随军记者拍摄的中国战场上怀孕的朝鲜籍“慰安妇”朴永心。

  雕塑的背后,是一整面墙的眼泪。13颗硕大“泪滴”,参差洒在斑驳陈旧的墙面,凝重而悲怆。在右侧的另一面墙上,密密麻麻拓印着当年“慰安妇”的黑白头像照片,每一张脸上都是屈辱和愤怒,每个人的眼里都含着泪水。这面墙下面,辟出一小块裸露的黑土地,时间的年轮虽然过去了半个多世纪,“慰安妇”幸存者的眼泪却从未休止,浸湿了这片记录下日军滔天罪行的土地。

  据了解,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原由国民党中将杨普庆于1935年至1937年间陆续建造,为两层砖木混合结构的建筑物,名为“普庆新村”。1937年底,日军占领南京后,将利济巷2号改造为“东云慰安所”,将18号改造为“故乡楼慰安所”,后来两处连在一起。据调查,至少数十名中朝籍“慰安妇”,在此惨遭侵华日军的蹂躏虐待。其中,利济巷2号楼上第19号房间是朝鲜籍“慰安妇”朴永心当年被拘禁的地方。2003年11月21日,她曾经来现场进行指认。利济巷2号由此成为中国大陆唯一经在世的“慰安妇”指认的慰安所。

  “慰安妇”们痛苦的泪水,远不止在这一面墙、一片地,一条路上。陈列馆共展出了1600多件文物展品、400多块图板、680多幅照片,其中两件国家一级文物尤为珍贵。一件是已故“慰安妇”雷桂英老人生前捐赠的消毒剂高锰酸钾,这些大型颗粒的高锰酸钾是南京汤山原日军高台坡慰安所发给“慰安妇”用作卫生措施的,是侵华日军“慰安妇”制度的重要罪证。另一件为松下富贵楼慰安所为“慰安妇”检查身体时使用的内窥器。此外,还有从日本友人大东仁处征集的“突击一番”安全套和星秘膏。安全套上不仅印有日军的标志,还有4个汉字:突击一番,意为“进攻最厉害”。星秘膏则是让日军和安全套配套使用的。

  记者注意到,在陈列馆二楼,有一处名为“流不尽的泪”的陈列,一名半身浮雕的年迈“慰安妇”眼眶里,泪水汩汩而下,浮雕下方写着一行字——“请您为她擦去眼泪吧!”金陵科技学院大一学生刘雨阁看到这里时泪如雨下,她说:“这里的每一个展品,每一幅图片,都是一章“慰安妇”的血泪史,更是侵华日军的罪恶史。‘慰安妇’的每一滴泪,都是在向全世界展示和控诉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