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开馆 "泪"为主题

02.12.2015  10:55

  昨天,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正式开馆并试运行。作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分馆,这里是中国大陆第一座经“慰安妇”亲自指认的、以“慰安妇”为主题的纪念馆。1600余件展陈文物有不少从“慰安妇”家中征集而来,现场更有不少慰安妇亲属来到陈列馆,他们认为,陈列馆的建立和开放可以告慰死者的灵魂。而门口“慰安妇”主题雕塑震撼人心,“眼泪”成为陈列馆的“”,“悲伤的眼泪”在整个陈列馆中无处不在。

  不忘却 最大程度还原、保存历史遗存物

  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原由国民党中将杨普庆于1935年到1937年间陆续建造,为两层砖木混合结构的建筑物,名为“普庆新村”。1937年底,日军占领南京之后,将利济巷2号改造为“东云慰安所”,将18号改造为“故乡楼慰安所”。2014年11月,市政府启动对利济巷慰安所旧址的修缮保护、陈列布展工作,根据“修旧如旧、以存其实”的原则,陈列馆的修缮最大程度地还原了利济巷慰安所当时的建筑,为“慰安妇”历史保存了一处珍贵的历史遗存物。

  修缮后的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由八幢淡黄色的两层建筑组成,总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其中六幢为展陈馆,两幢为办公楼。陈列馆共展出1600余件文物展品、400多块图板、680多幅照片。“展览是系统的完整的展览,慰安妇制度在南京的兴起,1937年12月22号,在南京傅厚岗,之后向上海推行。”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会长朱成山向记者介绍,中国是二战中日军实施“慰安妇”制度的最大受害国,20万以上的中国妇女被迫充当“慰安妇”,惨遭日军的蹂躏与摧残,这一历史事实充分暴露了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残忍和暴虐,是世界妇女史上最惨痛的一页,“日军侵略加害有多种暴行,包括南京大屠杀暴行,也包括慰安妇、细菌战、劳工等,在南京大屠杀第二次国家公祭日之前,利济巷旧址陈列馆开馆,也是对日军当年加害暴行的一种控诉,提醒人们不要忘记这段历史,珍爱和平。

  “”元素 悲伤的眼泪是整个陈列馆的“

  朱成山告诉记者,除了基本陈列之外,第二部分是旧址陈列,“南京幸存者雷桂英,还有在南京受害的易英兰,朝鲜籍的朴永心;第三部分是专题性展览,包括上海的,还有朝鲜半岛的慰安妇,还有太平洋诸岛白人‘慰安妇’。

  “里面有日本老兵的回忆,有当时受害者来现场指证的记录,一些资料在美国国会图书馆也有留存。我们需要寻找更多的历史证据,我们还要继续联合其他国家慰安妇档案申请世界记忆名录,这也是很重要的一个证据。”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中心主任苏智良表示,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是目前中国大陆规模最大、证据最充分的,是对日本右翼否认“慰安妇”暴行的有力实证回击。

  陈列馆门口是震撼人心的“慰安妇”主题雕塑。雕塑以二战时随军记者拍摄的中国战场上怀孕的朝鲜籍“慰安妇”朴永心照片为创作原型。雕塑背后C2楼斑驳陈旧的墙面上,挂着十几颗由铂晶制成的巨大“泪滴”,寓意着“泪洒一面墙”,泪滴和前面的雕塑相呼应,折射出慰安妇的无助和绝望。“这象征当年慰安妇在这里挥洒着眼泪。”朱成山介绍,旁边一栋小楼一整面墙上挂着很多慰安妇的照片,墙下面是一块湿润的泥土地,“这象征着泪湿一片地,她们一辈子流不尽的眼泪汇聚到这里把下面的泥土都弄湿了。

  陈列馆里面,一个“流不尽的泪”雕塑更是让人看得心酸。一个铜塑的慰安妇老人半个身体从墙壁上伸出来,老人表情非常痛楚,眼睛不停地流出,参观的市民可以用放置在旁边的手帕为老人擦去眼泪,然而刚刚擦去,不久又会有泪水从老人眼中流淌出来。陈列馆还有“泪滴一条路”以及“无言的泪”,“之所以设置这么多眼泪的元素,就是想体现出慰安妇悲伤的眼泪是整个陈列馆的‘魂’。”朱成山说,“作为一个遗址纪念馆,除了用遗址本身,需要一定的精神提炼或者展览的魂,我们找到了泪,‘慰安妇’非常痛楚,不仅当时流泪,一生都流不尽。

  亲历者 南京幸存者捐赠指证当年罪行

  昨天记者在1600余件展陈的文物中,发现两件国家一级文物显得尤为珍贵。一件是已故南京“慰安妇”幸存者雷桂英老人生前捐赠的消毒剂高锰酸钾,是当时日军发给“慰安妇”用作卫生措施的;另一件是“松下富贵楼慰安所”为“慰安妇”检查身体时使用的内窥器。而当年的亲历者以及亲历者的家属,昨天也来到了陈列馆。

  “2006年我的养母雷桂英站出来指证日本人犯下的暴行,但此后老人一直背负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再加上生病,一年后就撒手人寰,留有遗憾。如今陈列馆建成开放了,我高兴得早早起床连口水都忘了喝,就从江宁汤山赶过来。”雷桂英老人的养子唐家国告诉记者,“不仅我们,死者的愿望也实现了,人死了英灵在这里,给她们一个安慰,让她们不带着压力走,不带着遗恨走。

  “松下富贵楼慰安所”距离利济巷慰安所旧址不远,这处李家的民宅当年被日本人强占后改造成慰安所。84岁的李邦贤老人介绍,他当年是亲眼见证了那段历史:“那个时候我才6岁,鬼子来我才5岁就跑反,等我们回来那个房子就让日本人占了,被他们当做慰安所。”88岁的李邦华老人坐着轮椅让女儿李萍推着来到现场,李萍介绍,老人执意要来陈列馆看看,他们希望捐出去的文物可以让更多人了解这段沉痛的历史:“捐赠了大床,一张饭桌,四把椅子,自行车,妇科检查工具,小方凳,还有榻榻米,内窥器是当年慰安所里面有个卫生室留下来的,他们就在我们家开的慰安所,用了我们家的东西,所以一直保留到现在。老人意思,让更多的人知道日本在中国的暴行,中国人要知道,我们后代也要知道,牢记历史振兴中华,就是他们两位老人最朴实的愿望。”(王婕妤) 

  来源:  金陵晚报      转自: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