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头版):聚焦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系列报道之四:同下“一盘棋”,共建区域创新先行区

10.02.2015  19:35

  城市为子,发展为局。全球创新版图上,苏南同下“一盘棋”。
  作为首个以城市群为基本单元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苏南人正以革故鼎新的勇气,打破壁垒,错位发展,推动区域内创新资源互通共享、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创新布局优化整合、创新生态协同完善,携手打造区域创新一体化先行区。
   三级联动,“碎片”集成迸发创新活力
  
新年伊始,位于太湖之滨的(无锡)国家工业设计园内热气腾腾。苏州的动漫公司、南京的汽车企业、镇江的船舶设计院,各路人马纷至沓来。
  不同的人流指向同一个目标——“863”计划重大专项国家超级计算中心。这个总投资17.59亿元的中心预计今年建成投运,运算速度可达1万万亿次/秒,刷新世界记录,为我国尤其是苏南地区相关企业提供强大的运算技术支撑。中心主任黄建国对来访者笑脸相迎:“无锡市、滨湖区是超算中心的投资主体,但超算中心的大门向所有人敞开。”
  如果说,科技创新是跨越“死亡之谷”的惊险一跳,那么,平台就是起跳的关键。打破现有行政区划限制,推动包括平台在内的各类创新资源和要素在城市之间、园区之间、城乡之间合理流动和高效组合,是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核心要义之一。省科技厅副厅长王秦说,苏南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必须突破创新资源‘碎片化’瓶颈,统筹配置人才、技术、平台等各类科技资源,构建协同有序、优势互补、科学高效的区域创新体系”。
  大纵深、广覆盖的创新要素整合正在苏南版图上徐徐展开。
  2013年底,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应运而生。南京大学的生物医药、东南大学的集成电路、苏州的纳米、常州的石墨烯……分散于各地的科教平台和产业平台融于一院,全球顶尖创新资源实现了全省范围内的“集成”。
  去年9月30日,江苏省股权交易中心无锡分中心挂牌运行,与此同时,一个集股权、知识产权、债券等交易服务于一体的苏南综合性产权交易市场也从纸面规划走向实际操作。去年12月,首个国家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托管平台在镇江投入运行,150多家科技型中小企业、60多家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实现线上互联共享。
  进入2015年,苏南科技金融合作示范区建设开启。省、市、各地高新区计划联手建立百亿规模的科技金融风险补偿基金,实现苏南区域内科技金融支撑体系全覆盖。
省、市、县(高新区)三级科技资源突破地区限制,按照市场需求配置利用,创新一线渴盼已久。昆山工研院总经理熊伟欣喜地说:“县一级城市最缺乏创新资源,苏南建设区域创新一体化先行区,通过各层次的协同机制与人才、项目、成果等优质资源实现对接,在开放创新中实现共赢。”
  共享可以提高资源效率,但也须警惕政绩冲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由于各地争抢,一些国外科技创新服务团队在我国四面开花设立平台,仅在苏南就有四五个合作项目,技术“成色”大打折扣。有关专家指出,“为争得科技合作项目,各地竞相出台‘特色政策’,以所谓‘政策洼地’来博眼球,今后应通过‘政策显性化’来改变这种‘孤岛现象’。”
   “九龙”竞合,优化布局重构创新版图
  
协同建设苏南创新高地,“一区九园多点”避免产业同构、实现错位发展是个绕不过的现实话题。很多人对前些年光伏太阳能等产业遍地开花导致资源分散或产能过剩现象心有余悸。
  “苏南5个城市9个高新区虽属同一创新示范区,但发展水平并不相同,产业定位、发展路径应根据实际有所错位,‘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必须协同发力。”常州市科技局局长刘斌说。
  如今,苏南错位发展渐入佳境。南京智能电网、软件一马当先,无锡物联网、集成电路无出其右,常州光伏、智能装备领跑全国,苏州纳米科技、医疗器械比肩世界,镇江船舶、新材料傲视群雄,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经济高地初露峥嵘。
  随着创新要素流动通道打通,新一轮高水平协同发展大戏开始在苏南上演。
  苏州市委常委、苏州工业园区党工委书记王翔最近考虑最多的,是与苏州高新区、昆山高新区的协同优化发展问题。“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苏州有3个高新区入选,势必存在竞争与合作。要在充分考虑自身特质基础上,有意识地错位发展,同时打破行政区划壁垒,大胆开展区域合作。”
  “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囊括‘8+1’,各家的创新路线图逐渐清晰。随着区域资源整合与开放共享进程加快,城市间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横向错位融合初见规模,纵向分工协作也开始显露端倪。”省科技厅副厅长蒋洪说,围绕同一创新链上的不同环节,苏南跨区域协作已经破题。目前,苏州工业园区率先与常熟合作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前者主要做技术研发,后者专注产业化。
  专家指出,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一个重大突破是,城市之间、园区之间的竞争关系,正由以往此消彼长的“零和博弈”,演化为互赢共进的“正和博弈”。根据自身优势和城市特性,苏南正加速形成“要素集聚、资源共享、错位竞争、联动发展”的竞合新格局,在全球创新链上合力打下“苏南烙印”。
   一体先行,完善生态补齐创新“短板”
  
“苏南作为全国唯一的创新城市群,理应为其他地区探索出一条区域创新一体化的路子。”副省长、省科技厅厅长徐南平院士直言,苏南正处于创新驱动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自主创新向产业链和技术链高端攀升的难度加大,迫切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布局,探索一体化创新发展的有效路径。
  整合动力不足、合作机制不畅、创新供给不足……都是苏南一体化创新进程中的拦路虎。“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要成为一个可持续协调发展整体,必须构建起科技创新一体化体系,拉长短板,让‘木桶效应’最大化。”镇江市科技局局长毛健认为,这个体系,应该包括一体化的创新政策设计、一体化的创新载体布局、一体化的创新要素配置,最终形成一体化的创新生态环境。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国硅谷将资本在创新中的作用发挥到极致,用资本链整合创新链、创新链整合产业链,由此成为全球创新中心。深圳前海利用发达的众筹平台,形成“漩涡效应”,吸纳各类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为我所用,孵化能力首屈一指。
  辨明方向,瞄准样本,苏南创新一体化先行区蓄势待发。
  聚焦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政府科研项目和资金的统筹协调机制将得到强化。通过建立全区域的科技报告制度和科技信用管理制度,集成各级科技计划,避免重复立项和资源浪费。
  以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为核心,资源集成整合和统筹协调机制初步建立,产业技术研发资源一体化的协同创新机制合力迸发。
  依托分布在不同地区的通信技术国家实验室、未来网络实验设施、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超级计算中心等国家级科技平台,苏南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创新平台一体化布局加速推进。
  技术入股、股权奖励、代持股权……一系列人才激励政策机制风生水起,人才自由流动的障碍一点点消弭。
  科技与金融深度结合,跨地域、跨行业的科技金融协作大平台开始搭建,现代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滋养”创新链全过程。
  知识产权跨区域、跨部门执法协作机制呼之欲出。各地争引苏南知识产权法院,全区域知识产权保护有望实现飞跃。
  “一体化,不是一样化。”采访中,苏南多位示范区建设参与者表达了同样的观点。南京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闵一峰认为,各地选择产业时,主导产业辨识度要高,以形成既高效又差异化的发展格局。无锡高新区科技局局长桂涛表示,“在一体化发展框架下,自主选择创新路径依然应该是主流。”
  要素集聚、功能集成、创新集群,建设具有世界水平的区域创新一体化先行区,苏南落子铮铮。
  (本报记者 顾雷鸣 刘宏奇 庾 康 高 坡 邵生余 马 薇 蔡 炜 吴红梅 吉 强 李仲勋 王世停 黄 伟)


  短 评 >>>
  创新领跑需用“群”力
  翟慎良
  “我国首个以城市群为基本单元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这是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最亮眼的身份标签。以群布局,因群成势。苏南要实现创新领跑,就必须用好“群”力。
  “群”是优势。以往的创新示范区,“母体”都是以一个高新区或一个城市。唯有在江苏,由8个国家高新区和苏州工业园区组成,横跨南京、无锡、常州、苏州、镇江5个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握指成拳,“五城九区多园”的一体化创新发展格局,使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有了更雄厚的创新实力,也有了更大的腾挪空间。
  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尚处在起步阶段。不可否认,示范区各主体仍在找寻定位、摸索路径。磨合期的“创新苏南”,客观存在着整合动力不足、合作机制不畅、创新供给不足等问题。
  用好“群”力,应有“群体观”。“一个好汉三个帮”,创新需要个体突破,也需要群体协同。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不能仅是哪一家“独领风骚”,而是要实现“百花争妍”。正如一位采访对象所言,“创新不分你我,开放合作才能共赢。”树立“群体观”,各创新主体就要走出自我本位,着眼苏南发展全局来集聚要素、规划产业、形成优势,避免产业同质竞争,解决科技资源碎片化问题,从而真正实现“资源共享、平台共建、错位竞争、联动发展”。
  用好“群”力,应发挥“两只手”之力。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国家战略,其建设任务,一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二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三是推进区域创新一体化发展。这就需要用好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打破行政分割,强化宏观引导和服务功能,完善创新政策法规体系,营造更加公平、开放、包容的创新环境。同时,要用好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市场为导向推进科技创新,促进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造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