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分钟文化圈”让读者尽享书香

25.11.2015  16:35

  中国江苏网11月25日讯 无锡新区硕放街道图书馆每天早上8:30开门,但图书馆负责人王莹总是提前半个小时到馆,因为总有读者会早早在门前等候。天天整理报刊,他对十八届五中全会的很多新提法印象深刻:“‘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了发展理念的几个关键词,创新、开放、共享,都是我们正在做的,借着五中全会这股东风,今年我们就能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建议》提出:“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能由政府购买服务提供的,政府不再直接承办;能由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提供的,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5年前,无锡新区图书馆成立时,采用服务外包模式,引进了台湾艾迪迅公司进行运营,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的一大创新。两年前,这一模式扩展到新区的6个街道,一年来,硕放街道图书馆与各社区基本实现了通借通还。王莹说:“公共文化服务向台湾企业开放,就像引入一条鲇鱼,盘活了图书资源,也激活了服务理念。”

  以前,硕放街道图书馆只有千把本书,桌椅板凳加起来15张,这样的图书馆当然没有吸引力。引入了艾迪迅系统后,总馆和各街道馆实现通借通还,硕图的书架上有5万册书,但通过调配,可供借阅的图书能达到100万种,读者想看什么书,在网上或QQ读者群里说一声,管理员就可以从别的馆迅速把书调来。如果通借通还系统内没有这本书,硕图可动用每月3000元的购书经费,从辖区内的当当网物流仓库快速购买。王莹告诉记者,街道图书馆的办证量,已从原来的100多张涨至1700多张,每到周末,100张座位总是坐得满满的。

  打通“最后一公里”,实现全覆盖、均等化,是公共文化服务长期存在的难题。但这个问题在硕放街道基本得到解决。王莹告诉记者,街道3所小学开读书会,还办了一个诗社;学校推荐的课外阅读书目,街道图书馆备好图书,家长和孩子把这里当成了家庭书房;街道馆和11个社区的图书室实现通借通还,每个人从居住地步行一会儿就可以找到自助式借书还书的地方,建成了“5分钟文化圈”;街道馆在社区里搞亲子绘本漂流,组织孩子们自己画绘本,还邀请微雕大师、石雕大师办讲座,组织读者参观文化遗产,图书馆的服务正在进一步延伸。

  作为图书管理员,王莹有一个愿望,那就是要让有图书馆陪伴的日子成为人们生活的常态,让书香滋润每个家庭。

  本报记者王宏伟

编辑: 周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