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各界热议习近平总书记公祭仪式上重要讲话

15.12.2014  09:22

  中新江苏网南京12月14日电(盛婕)12月14日上午,江苏省暨南京市在宁召开社会各界座谈会,参加了昨天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的部分人员和当地学者一起,畅谈学习习近平的重要讲话和参加国家公祭仪式后的感想。

  12月13日上午,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在公祭仪式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在江苏社会各界引起热烈反响。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说:“总书记第一次站在南京大屠杀遗址上,对南京大屠杀历史作出的重要阐述,整个讲话2119字、时长15分钟。讲话以深邃的历史眼光、开阔的国际视野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考,强调南京大屠杀惨案铁证如山、不容篡改,指出国家公祭仪式是要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令我们深受鼓舞!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和遗属代表夏淑琴昨天参加国家公祭仪式并与习总书记一起为国家公祭鼎揭幕,她回忆起那一幕连声说:“我非常激动!也非常感动!这是国家给予我们普通老百姓的关心和尊重,更是对死难者的尊重和爱护!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参与者代表陈骏与其他五位代表一同撞响了和平大钟,他表示:“日本要否认南京大屠杀惨案的事实,历史是不会答应的,13亿中国人民是不会答应的,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的人民都是不会答应的。”南京大屠杀史研究的史学专家与社科学者马振犊、张生、夏蓓、叶南客则认为:“和平作为一种时代精神,一种特殊的文化,我们应该去催生、弘扬和彰显,以和平文化的理念,来指导城市建设,积极打造国际和平城市品牌,使‘和平’成为南京国际交往中的城市新名片。

  中共江苏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王燕文在和与会各界代表深入交流后讲了话。她说,首次国家公祭活动,举世瞩目、影响深远。贯彻落实总书记在国家公祭仪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首先,要以史为鉴,用好历史这本最好的教科书。教育引导人们直面文明之殇、民族之痛,自觉抵制形形色色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侵袭,以史为鉴、察古知今,在铭记历史中砥砺前行;其次,要坚定信念,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我们以国家名义进行公祭,就是为了进一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更好地凝聚“勿忘国耻、圆梦中华”的向心力。要继续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任务,不断维系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激发共同的精神信仰,守护共有的精神家园;此外,要珍爱和平,开创民族复兴中国梦的美好未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和世界各国人民热爱和平、繁荣和幸福的美好梦想相通。我们要倍加珍视来之不易的和平稳定局面,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不断让人民群众享受和平发展带来的红利,不断汇聚亿万人民同心共筑伟大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编辑:刘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