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推进秸秆综合利用

19.06.2017  14:41
        “三夏”农业生产各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中。当前淮安市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保持在970万亩以上,年产秸秆450万吨。其中,小麦450万亩,单夏季就会产生160万吨的秸秆。市农委坚持“堵、疏”相结合、综合利用,切实找准秸秆“变废为宝、节本增收”之路。至2016年底,淮安市的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2.7%,继续领跑全省,成效斐然。
        持续加力将“秸秆还到田里”。近几年,我市严格巡查督办,深入开展技术示范推广,不断强化提升农户“秸秆还田”自主意识。市农委密切与市农机部门的协作,年争取秸秆综合利用资金过亿元,重点支持大中型拖拉机配套秸秆还田机械,增加还田规模,做到“边收割边耕埋”,农时和收获“两不误”,提高秸秆还田效率。不仅“还进田”,还要“分解掉”,结合国家秸秆综合利用主推模式,改良创新秸秆持续还田情况下的稻麦种植方式。市农技推广中心加大科研力度,先后获得相关国家发明专利两项,有力保障了秸秆还田工作的可持续性。
        招引项目将“秸秆变成资源”。“以前秸秆污染环境,只是放错了地方,若用在发电、生产食用茵、制作有机肥上,就可以资源化利用”,市农委环能处处长王一线认为。如淮安区依托江苏国信淮安生物质发电项目,年消耗秸秆近20万吨用于发电。洪泽区、清江浦区等先后招引紫山、淮香等投资过亿元食用菌企业近10多家,利用秸秆作基质生产食用菌;涟水县依托华源、朵朵农业科技和华能环保机械、天朗建材等项目,以秸秆为资源,生产生物有机肥、碳化颗粒、新型环保建材,多元化、多渠道秸秆综合利用格局日益形成。2016年全年实现利用秸秆量达394万吨。特别是经多方争取,江苏海投(淮安)规模化生物天然气工程(一期)项目落户金湖县,可年消耗秸秆6万吨以上,年产生物天然气600万立方米。
        创新拉动“秸秆转化增值”。在江苏联盛生物质科技有限公司院内,一个个平均重达300公斤的大草块颇为引人注目。今年夏收期间,在淮阴区累计打包麦草近1万吨,所打捆收集的秸秆主要被生物质电厂、造纸厂、菌菇厂等有效吸收,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提升。市农委积极推进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拓展秸秆多元化利用途径和利用水平。推广“村企结合”、“整村推进”等新型模式,实现多层次设点收储、就近加工,打通秸秆收贮利用“最后一公里”,建立起更加多元、多渠道的秸秆收贮利用体系。创新户用秸秆沼气和秸秆黄贮等技术模式,先后获中国沼气科技创新奖、多项省市科技奖励,获国家专利3项,推动全市户用沼气保有量达4万户,年利用秸秆4万吨,节药液化气等能源支出1500万立方米,为农户节支增收6000万元。当前,全市秸秆利用多形式推进、协同发展,在转化增值上初具规模。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必须常抓紧抓在手。”市农委主任张进成表示,市农委将继续全面贯彻省市秸秆禁烧禁抛、综合利用政策措施,整合发挥财政资金扶持导向效应,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秸秆多元化、资源化利用,培育秸秆综合利用新型经营主体。做大做强现有秸秆综合利用项目,新招引一批秸秆利用大项目落户淮安,同时加大秸秆综合利用模式科技研发创新力度,为秸秆综合利用提供有力的项目和科技支撑,扎实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推动农民增收。
       
作者:宋莹莹志荣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