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OUT”就关注这些技术
无人机:超越记者到达极限
随着无人机向各行业不断渗透,“无人机+媒体”的应用也显示出良好前景:通过航拍、信息传输等进行新闻数据采集;无人机间的连接与信息交换,可以与新闻系统实现对接;构建无人机新闻信息采集规范,可以强化隐私保护……
无人机已经成为许多媒体报道重大突发事件的“秘密武器”,其广泛应用,使得媒体报道突破记者的极限,能够到达记者以往无法到达的角落。2013年4月,美国公共电视台利用无人机俯拍焚烧草原的场面,画面极具张力;同年11月,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用无人机“鸟瞰”了菲律宾台风“海燕”重灾区。在国内,媒体应用无人机也逐渐成熟:2014年8月,江苏昆山市金属制品公司发生爆炸,腾讯新闻和《都市快报》航拍新闻被多家媒体转载;2015年天津港“8·12”重大火灾爆炸事故中,新华网无人机拍摄到爆炸核心区域的高清图片,震撼人心。
机器人写作:推动媒体自动化
机器人写作通过语义理解、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已经打破依赖人力密集的新闻行业生态,机器人写作的智能演化已经逐渐驱动媒体朝着自动化的方向发展。
机器人写作的操作流程是基于算法的新闻内容生产,机器人通过获取APIs、XML、CSVs等形式的相关数据,进而分析数据内在关联性和变化趋势,再通过数据分析和相关背景材料匹配并提炼观点,最后按照一定的格式和结构标准对观点进行故事化叙述。
《华盛顿邮报》在2012年制作了第一篇机器新闻;《纽约时报》通过机器学习脸谱上的“爆文”特征,让“机器人记者”独立制定标题、摘要文案和配图等;《卫报》将社交网络上的分享热点和关注热度进行统计分析,随即进行内容筛选、编辑排版和印刷,最后由机器算法分析生成一份报纸。
今年9月,国内首次出现机器新闻;11月7日,新华社推出自主研发的“快笔小新”,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有机结合实现了机器新闻的生产。
VR&AR技术:开辟新闻新视角
VR&AR虚拟和增强现实技术,通过硬件设备的系统搭建和软件内容的产品服务,为市场提供虚拟现实的新型体验。VR和AR让新闻记者能够更直接、真实地抓取新闻要素,同时也能够让读者更切身、自主地体验到现实场景,这种超越传统媒体的表现形式能够在真正意义上实现跨时空的新闻呈现,开辟新闻新视角,让身临其境读新闻成为可能。
《纽约时报》在10月宣布推出新闻VR应用程序“NYT VR”,订阅者会收到免费的Google Cardboard,然后通过NYT VR应用观看新闻故事。《纽约时报》后期将会继续推出更多的VR新闻报道,涵盖叙利亚难民营、埃博拉病毒幸存者等话题。
传感器技术:驱动万物媒介化
传感器技术的应用空间非常广泛:媒体可以利用精确的传感数据,在突发性报道中及时反馈信息(如地质勘探传感器在地震报道中的作用),从而提升新闻报道的权威性;根据用户定位传感器,媒体可以定向推送本地化新闻及资讯服务;利用生理传感器,媒体可以实现对广告、视频效果及用户体验的前期监测……
《华尔街日报》曾借用用户手机上的GPS定位及运动轨迹,根据用户提供的公开数据,创作了“看图猜城市”的可视化互动新闻;BBC探索频道利用声音传感器将录音转化为频率,把传统广电报道的形式转化为数据报道。 (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