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扬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697.9亿元
2014年,扬州市经济呈现高开稳走、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指标匹配性增强,结构性指标优化,质量效益明显改善,就业、收入稳步增长。2014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697.9亿元,可比价增长11%,其中第一产业240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1886.26亿元,增长11%;第三产业1571.63亿元,增长12.1%。人均GDP突破8万元。
(一)三次产业保持稳定发展
1、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农林牧渔业实现增加值240亿元,增长3.5%。粮食生产实现“十一连增”,粮食总产314.1万吨,增长0.6%。全年生猪出栏137.22万头,家禽出栏4334.11万只。农业产业化稳步推进,新建高标准农田24.26万亩,新增设施农渔业16.7万亩、农业园区面积10.4万亩,6个50亿元产值连片特色产业基地持续推进,农业综合机械化作业率达到82.2%。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迅速发展。新增规模经营15万亩。创成国家级示范合作社16个、省级示范家庭农场10个。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销售增长15.6%。
2、工业经济提质增效。2014年在汽车产业强势引领、重大项目支撑带动以及光伏、船舶产业恢复性增长等多重因素作用下,工业经济稳中有进。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9457.2亿元,增长11.5%;完成工业增加值2145.7亿元,增长12.0%。汽车及零部件、机械装备、船舶及配套件、石油化工、新能源和新光源等五大千亿级产业实现产值6951.6亿元,增长11.2%。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2810亿元,增长15.5%,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29.6%。质量效益明显提升,全市工业实现开票销售4196.5亿元,增长10.4%;工业入库税收186.8亿元,增长10.5%;工业用电量147.9亿千瓦时,增长6.3%。
3、服务业发展质态良好。2014年全年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571.63亿元,增长12.1%,高于GDP增幅1.1个百分点,占GDP比重提高1.5个百分点。物流、软件与信息、现代金融、商务、文化创意与研发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完成增加值728亿元,占服务业比重47.3%,比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旅游业总收入突破560亿元,增长17.7%,旅游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7%,成为全市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业务收入增长50%;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8%,存贷款余额稳步增长。全市人民币存款余额4296.75亿元,增长11.3%。其中,储蓄存款余额2117.09亿元,增长9.6%;人民币贷款余额2732.42亿元,增长16.7%。
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达865家,新增429家;实现营业收入322.3亿元,增长15.9%。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8500万吨、集装箱55万标箱。
(二)转型升级进程加快
1、需求拉动推进转型升级。投资拉动效应持续显现,全市固定资产投资2416.7亿元,增长19.3%,其中服务业投资增长25%,快于全市投资增幅5.7个百分点。房地产完成投资360.4亿元,增长14.1%。民间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增长21%,占全市投资比重达71%。工业技改投入增长27.5%,占工业投资的比重达59.4%,比去年同期提高7个百分点。消费市场呈恢复性增长,促进消费增长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软件服务业、文化消费、信息、休闲等消费热点在蓬勃发展,汽车、黄金类以及健康类等选择性消费继续扩大。2014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32亿元,增长12.1%。按行业分:批发业173.61亿元,增长10.8%;零售业939.42亿元,增长15.3%;住宿业13.64亿元,增长15.9%;餐饮业105.33亿元,增长18.8%。新业态加快发展,电子商务交易额230亿元,增长40%。进出口总值迈上百亿美元新台阶,进出口总额100.1亿美元,其中出口76.82亿美元,分别增长5.3%、1.7%。外贸商品和市场结构逐步优化,主导产品、重点企业、重要地区的出口都保持稳定增长,化工、钢管、光伏等重要出口商品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2、项目建设推动转型升级。坚持把重大项目建设贯穿全年,项目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全年新开工10亿元或1亿美元以上重大工业项目50个、重大服务业项目40个,新落户世界500强项目8个。上海大众新增10万辆整车项目和30万台发动机项目开工建设;江淮10万辆皮卡及SUV项目建成投产;101万平方米的Y-MSD项目开工建设;总投资50亿元的中航工业园、50亿元的海底电缆项目签约并即将开工;日本尤妮佳二期项目建成投产。大力推进企业资产重组和资本合作,江都科进船业与广船国际、亚威机床与德国库卡、市城控公司与中船总公司等61个项目相继实施,涉及资产资本总额超过150亿元,创历史之最。
3、科技创新推动转型升级。创新型城市加快建设,深入开展“科教合作新长征”活动,清华大学扬州智能装备、东南大学、扬州大学等科技园揭牌开园。培育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新增省级以上研发机构62家,牧羊集团创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专利授权1万件,其中发明专利400件。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获批高新技术企业92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较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科教合作新长征”计划深入推进,清华大学扬州智能装备科技园、东南大学科技园、扬州大学科技园正式开园,新开工科技产业综合体8个,引进省级科技创新团队5个、省“企业博士集聚计划”人才86名,位居全省前列。
(三)发展质量稳步提升
1、财税收入量增质优。全市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95.2亿元,增长13.9%;税收收入242.2亿元,增长13.9%,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比重82.1%。主体税种稳步增长,增值税39.8亿元,增长13%;营业税84.7亿元,增长20.5%;企业所得税25.3亿元,增长14.7%。其中,国税总收入217亿元,同比增长12.6%。重大项目支撑强劲,全市列统61个重大工业项目入库国税30.1亿元,增幅54%,占总增量的44%。上海大众仪征分公司入库各项国税收入32.7亿元,增长68%,成为全市唯一纳税过30亿元的企业。2014年全市地税实现各项收入347亿元,增长10.2%,其中税收收入224亿元,比上年增长10.9%。
2、居民收入稳步增加。2014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322元,增长9.5%;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283元,增长11%。储蓄存款余额2117.09亿元,增长9.6%;人均储蓄存款47325元,比上年增加4110元。推进创业富民和高质量就业,新建创业孵化基地12个,创业带动就业1.23万人,新增城镇就业7.2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86万人,期末城镇登记失业率2.08%。上调全市最低工资标准,市区和县市分别达到1630元/月、1460元/月。
(四)统筹发展稳步推进
1、保障水平持续提高。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均达98%。全面实施城镇居民大病保险制度,推进全市社会保险“一卡通”。连续10年提高全市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人均每月已达到1955元。市区城乡低保标准统一提高至每月535元。
2、民生工程稳步推进。市场物价基本稳定,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2.1。新辟、优化公交线路21条,实行公交持IC卡1小时内免费换乘。市区公交分担率22.6%,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建成主城区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设立租赁服务点310个,投放车辆1万辆。整治“城中村”15块、老小区60万平方米,公房解危4.5万平方米。新增住房公积金缴纳人数7.8万人。新改建农贸市场15个。新建蔬菜生产基地2000亩。城乡居家养老服务覆盖率分别达100%、80%。
3、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教育事业稳步推进,普通类本二以上达线率达58.4%,创历史新高;成立职业教育集团,建成7个省级以上示范性实训基地。文体事业有序推进,大运河申遗圆满成功,全市10个遗产点、6段河道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扬州马拉松三度蝉联国际田联金标赛事。基本建成城市社区“10分钟健身圈”。民生城建顺利实施,瘦西湖隧道建成通车;“不淹不涝”工程扎实推进,整治市区18个积水点;180项民生幸福工程全面完成。
(五)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推进
扬州市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省前列,编制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4-2020),出台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成功获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扬州和江都、邗江、宝应、高邮创成国家生态市(县、区)。全年新增成片造林面积2.9万亩、城市绿地102.5万平方米,顺利完成“绿杨城郭新扬州”建设任务;生态中心有序推进,新增绿化造林5600亩,恢复保护湿地1200亩。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建设开局良好,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能源结构持续改善。成功入围国家首批新能源示范市,江苏华电扬州电厂煤改气项目顺利获批。实施节能技术改造项目120项、减排项目116个,实现节能20万吨标煤。单位GDP能耗下降、PM2.5平均浓度下降、主要污染物减排完成省定目标。
(六)深化改革取得突破
1、跨江融合发展有序推进。深化与上海、苏南对接,全市开发园区与上海14家园区签署合作协议,落户亿元以上项目16个;18家苏南企业参与海峡两岸(扬州)农业合作试验区建设。《宁镇扬同城化发展规划》获省批准。完成宁扬城际轨道交通前期工作。
2、行政体制改革加快实施。清理并公布行政审批事项、行政权力、部门专项资金、行政事业性收费4项清单。改革食品药品管理体制,整合部门职责,执法重心下移。推进中介机构与行政机关、事业单位脱钩。对行业协会、商会等5类社会组织实行直接登记,试行注册资金认缴制备案登记。所有县(市、区)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实现就地办理。
3、经济体制、社会领域改革不断深化。推进国有资产监管全覆盖,完成市级行政事业单位所属国有企业清理整合工作。完成市属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项目41个。实行工商登记“先照后证”和放宽市场主体住所登记条件等多项举措。民营经济迅速发展,新增私营企业1.9万户、个体工商户3.9万户、民营企业注册资本金553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