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协新会员 60岁前不识字 70岁后成作家
姜淑梅一头银发,姿态端庄,但手是粗糙的、劳动人民的手。图据南方周末
“ 姜淑梅,1937年生于山东,1960年逃荒至黑龙江。早年读过几天书,忘得差不多了。1997年开始认字,2012年开始写作。2013年4月起,部分文字刊于《读库》,并陆续刊于《新青年》《北方文学》等。2013年出版第一部作品《乱时候,穷时候》。2014年8月,出版第二部作品《苦菜花,甘蔗芽》。
“我们讲话前,我有一个小小的要求,请你说家常话,像平时唠嗑一样,因为我听不懂书面话,我写作都一个成语没用。我没啥文化。”
是的,姜淑梅60岁之前是不识字的,所以她老说自己没啥文化。而她自创的识字方法是看戏曲频道,听着唱段看字幕。
如今,姜淑梅已经出版了两部作品,第三部作品也即将面市。
在中国作协近期公布的2015年新会员名单中,有一位会员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她就是78岁高龄的姜淑梅。
姜淑梅的特别之处不仅在于她是431位新会员中年龄最大的一位,更因为她“从文盲老太太到作家”的传奇经历。茅奖得主、黑龙江省作协主席迟子建曾评价说,“姜淑梅是横空出世的作家。”
昨日,带着浓厚东北腔的姜淑梅在电话中告诉成都商报记者:“俺没啥文化,俺可没想过当作家,这次成了作协会员对我是莫大的鼓励,俺就喜欢写。第三本书月底马上出版,第四本书也写了十万字了!”天生会讲故事的她谈吐间自带几分幽默、乐观。老太太说,她每天都要看书、看电视学字,现在还在学画画,还会带着录音笔出门采访寻找故事。
年龄,对姜淑梅来说,只是一个符号,心态让她生命的长度和宽度变得不同。
大字不识的人
总说自己没啥文化 女儿是“启蒙老师”
姜淑梅曾一直是家庭主妇,一切改变源于1996年的车祸。那年,她虚岁六十,与老伴回老家,不幸出了车祸,老伴去世。“我娘到北京看我,她强挺着安慰大家,她没文化但说了个比喻,就像看书一样把这页翻过去吧。”大女儿、黑龙江女作家艾苓(本名张爱玲)当时正在鲁迅文学院学习,担心母亲寂寞伤心,就带她一起听课。她跟母亲说,你不是特羡慕有文化的人吗,你也学写字练字吧。
没想到姜淑梅说干就干,后来竟然给艾苓写了两封信。“别管男的女的,看着挺善良的就找人家问,‘你给我写一句话呗’。别人写下来我就照着写,一句一句地攒,一页信纸都写不满的信写了半个多月,求了多少人都记不住了。”姜淑梅说。
姜淑梅自创的识字方法是看戏曲频道,听着唱段看字幕。姜淑梅说自己特别喜欢河南作家乔叶的小说《最慢的是活着》,细节真细!纺棉织布这些细节他怎么知道呢?艾苓笑了,“细节是文学概念,你怎么知道?”姜淑梅说,当年在鲁迅文学院听人讲课,一堂课就记住两个字,看电影电视要看细节。“我娘成为作家还有一个机遇,在鲁迅文学院听我朋友谈咋讲故事,有个书商说,大家都知道的事情就别写了,要写就写别人不知道的事,我娘就记住了。”艾苓说。
昨日,姜淑梅和记者聊天前说:“我们讲话前,我有一个小小的要求,请你说家常话,像平时唠嗑一样,因为我听不懂书面话,我写作都一个成语没用。我没啥文化。”是的,姜淑梅60岁之前是不识字的,所以她老说自己没啥文化。
在一般人眼里,70多岁了就该老老实实安享晚年,学写字是小孩子的事,伏案写作那是作家的事,所以,当初没人相信目不识丁的姜淑梅要写作,以至于当她说出这个想法时,“连家人都觉得好笑”。她的二女儿调侃说:“赶紧写吧,东边茅楼儿没纸了!”大儿子也取笑她:“妈呀,你要是发表了文章,国家领导都要接见你。”看着大家都在说风凉话,姜淑梅说:“我写的劲头倒大了。”
而后,大女儿艾苓就成了她的启蒙老师,姜淑梅也总是称她为“张老师”。“张老师教我认字,帮我改错字……”很快,姜淑梅就沉迷于写作之中,就像从未见过玩具的孩子,忽然得到积木爱不释手。
姜淑梅还有一个癖好,喜欢在凌晨3点起床写,她说:“半夜三点写,脑袋瓜清醒。”目前,姜淑梅还是不会用标点符号,虽然跟女儿学过,但记不住,还是只会用问号、句号和实心点。
会讲故事的人
原原本本讲事情 “无技巧写作”
在大多数人的记忆里,可能都有一个会讲故事的老人,姜淑梅就是这样的老人。她阅历丰富,历经战乱、饥荒等,一张嘴就是一个精彩的故事。但一个大字不识的农村老太太,突然开始写文章,她能写好吗?很多人都觉得难以置信。
姜淑梅说,“第一本书《乱时候,穷时候》出来以后,卖得可好了,刚开始一个月加印一次。”这本书感动了许多人,好评如潮,她也被网友称为“六十学写字,七十来写书”的传奇奶奶,出版社还为她在北京开了个读者见面会。“当时有个女孩想问俺啥,她叫了声奶奶就哭了,一边哭一边说,说的啥俺没听清。她这么难过,俺觉得对不起她,就说:‘孩子,看俺的书不要哭,不要流泪,事都过去了。要是没有这么多苦难,俺也写不出这本书来。’俺这辈子跟弹花锤子似的,两头粗,中间细,经历的事太多了。”
昨日,当记者问到“你觉得读者为什么会喜欢你的书”时,姜淑梅说:“俺也想过这个问题,因为发自内心的讲故事吧。”大女儿艾苓认为,开门见山,不煽情,是母亲的书畅销耐读的原因。“雕琢的气息太浓,常常拒人以千里之外。”她说,“写作的最高技巧是无技巧,也许正是我母亲的这种无技巧写作,吸引了广大读者。”
姜淑梅的风格是只讲故事不作判断,可以抱怨、骂人、赞美的事情,她只原原本本讲出来。“我娘写庞法立救她二哥命时曾写过:法立真是两肋插刀不嫌疼的好朋友!后来删了。这事情本身就有劲儿,评价是多余的。”艾苓说。
这个年近八旬的老太太说,自己每天要看书、看电视学字,日积月累学习,“像俺这个年龄的人,坐在一块儿唠嗑的时候常常会说现在学啥都记不住了,我就说那是你们不喜欢,只要喜欢就记得住。”姜淑梅说,她就想写以前的事,她要写很多现在60岁以下的人不知道的事,刚开始想写出来给后人看,没想出版,后来才开始发表。“一开始是消磨时间,后来是爱好写作。”
喜欢创作的人
经常出门采集故事素材 第三本书即将面市
昨日,记者联系上姜淑梅时,她正在家里画画,她说自己的编辑说她的新书需要插画,“俺的张老师,就是俺闺女突然说,俺娘会画。俺说:‘你咋胡说哩?俺什么时候会画?’张老师就说‘不会可以学习’。俺睡了一宿,想明白了,就说,‘张老师对不起,我错了,我慢慢学,不行再说’。”现在,她已经学了半年,每天比着书上画。“主要是画个味儿。”
除了画画,她还要出门“找货”。姜淑梅说,她把采访写作叫“上货”。“缺货”了,就要出去找,“平时遛弯儿都要拿录音笔,拿个记录本。看到愿意说话的,我就跟他聊。我知道哪个故事有劲儿,哪个没有劲儿。”
以前刚开始写作时,姜淑梅的张老师总是一遍遍给她纠正,“因为俺不会写字,一天写不到一句。”现在越写越多,“俺现在可以写一天,不用找张老师了。”
如今,姜淑梅已经出版了两本书,《乱时候,穷时候》和《苦菜花,甘蔗芽》。姜淑梅透露,她今年将出版第三本书。“正在审定中,书名确定叫《长脖子的女人》。俺告诉你,你告诉大家,我的第三本书月底出版,胆小的不要看,就像一部小《聊斋》,涉及鬼怪、民间传说和家事。”
她还向记者透露,她的第四本书现在也写了十万字了,题材和前两本书一样,以写实为主。“俺说过,俺写故事不要求数量,要质量。人家都笑。但这是真心话。”姜淑梅说,自己现在能吃能喝,身体很好,会继续写下去。
《乱时候,穷时候》节选:
一九六一年三月,俺在三家合买的一间半房里生下二儿子,丈夫提前从厂子拿来一个破棉帐篷,拆下上面的窗帘,又铺了一张窗户纸,就把孩子包起来。接生的看俺穷,一个鸡蛋、一两红糖、一块褯子都没有,不吃饭要走,俺说准备好了炝锅面条,下锅煮就行。人家听了起来就走,南炕俩嫂子送走了接生的。那时候接生三块钱,俺给了她四块钱。俩嫂子回来就给俺煮小米粥,煮了两碗,俺都吃了。
吃完粥,丈夫用旧毛巾包着十个鸡蛋回来,说是从隔壁邻居那儿买的,让俺好好补补身子。邻居知道俺生了孩子没鸡蛋,问他买不买,她卖给别人一个鸡蛋七毛钱,卖给俺八毛钱。俺生丈夫气,说俺能吃饱肚子就行,让他现在就把鸡蛋退回去。
他一个月工资才四十多块,这十个鸡蛋就是八块钱,哪是个小数,俺心疼。丈夫啥都没说,落泪了。结婚七年多,跟他过了很多苦日子,第一次见他落泪,俺也心疼,就不再说啥了。
坐月子第二天,下午两点多俺就下地了,南炕两个嫂子说:“俺俩都能给你做饭,你快上炕,你的嘴唇都是白的。”俺说:“没事,晚饭俺能做了。”(记者 陈谋 综合南方周末 环球人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