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103户居民赶潮屋顶发电 “卖电第一人”两年发电1.4万度

02.06.2015  20:17

  资料图片

  中国江苏网6月2日讯 2013年6月4日,江都村民朱启杰的5千瓦光伏发电装置正式并网发电,成为江苏省个人卖电第一人。昨日,记者从扬州供电公司获悉,去年6月份全市仅有7户居民“屋顶发电”成功并网,而截至今年5月底,如今扬州全市已有103户居民屋顶发电项目成功并网卖电。与两年前投资屋顶发电相比,投资屋顶发电每千瓦成本也降低一两千元,更刺激了不少市民赶潮流。

  “卖电第一人

  两年已发电1.4万度

  2013年6月4日中午11:48,朱启杰家的屋顶太阳能发电装置正式并入国家电网后,光伏发电装置一直源源不断地向电网输送电能。如今,朱启杰的“屋顶发电”已经成功运行近两年时间,昨日记者在电话中采访朱启杰,对方告诉记者,去年6月4日时,总发电量5980度,如今两年时间,屋顶发电量已达1.4万度。

  “不管有无阳光,光伏发电装置都能发电,晴天每天可达20多度,阴天10度左右。”朱启杰告诉记者,第一年因光伏发电装置被雷击损坏,错过了7、8月份的高温黄金季节,总发电量5980度,如果正常测算下来,一年的发电量可达7000度左右,平均每月发电达600度。

  “不仅获得国家补贴,卖电还获得收益,如今每个月25日,费用自动结算到我的银行卡上。”朱启杰告诉记者,去年5980度获得了4449元的收益,今年的收益更多,要等到具体结算日才能知道。对方介绍,按照光伏发电的政策,个人分布式发电可以获得0.42元/度的补贴,卖电可获得0.43元/度的收益。

  去年7户居民并网

  如今已有103户居民屋顶卖电

  朱启杰成为江苏省卖电第一人后,不少人跃跃欲试。去年6月份前,记者从市供电公司统计数据显示,全市仅有7户居民“屋顶发电”成功并网。而昨日,记者再次从扬州供电公司获悉,截至今年5月31日,全市范围内,已有103户个人“屋顶发电”成功并网,同时还有10多人正在申请之中。

  “目前到供电公司申请屋顶光伏发电的用户157户,其中并网成功的有132户,个人屋顶发电成功并网用户为103户。”扬州供电公司营销部工作人员吕弋告诉记者,132个成功并网用户中,包括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企业建筑屋顶上“金太阳”示范工程,以及一些企业自主申请并网的屋顶发电项目,“渔光互补”等地面光伏电站不在这个数据当中。从数据上可见,单纯按数量分析,扬州居民的“屋顶发电”占近8成。

  对方介绍,朱启杰作为省内第一位卖电人成功并网后,不少人还在观望,等到朱启杰拿到国家补贴和卖电收入后,个人用户向供电部门提出申请的人数就增多了,个人分布式光伏发电如雨后春笋般在扬州冒出。

  城郊居民占多数

  大部分用户容量5千瓦左右

  从总装机容量来看,132户屋顶发电的总装机容量为3.86万千瓦,而其中家庭屋顶发电虽然户数较多,装机容量都比较小,个人用户总装机容量仅5兆瓦左右。记者发现,大多数个人屋顶发电的容量都在2千瓦到10千瓦之间,最小的仅2.1千瓦,最大的为30千瓦。

  “按照目前的市场上较为常见的250W太阳能光伏板,2.1千万相当于8块电池板。”供电公司相关人士表示,在与市民接触过程中发现,大多数申请屋顶并网的个人用户图新奇占据一定比例,大多数个人用户申请并网的容量在5千瓦左右。“按照‘自发自用,余电上网’的原则,5千瓦对于一般家庭用电绰绰有余。

  从申请屋顶发电并网的群体中,记者看到,扬州主城区为21户,江都为48户,仪征26户,宝应为4户,高邮3户。“整体而言,按照屋顶发电,城郊要比市中心的多。”供电公司相关人士表示,个人分布式“屋顶发电”大多数集中在屋顶上,而市区的商品住宅楼屋顶属于公共所有,不太适合做分布式屋顶发电项目,所以从申报的用户来看,一般是农民自建房或别墅等。“因为屋顶上建造分布式发电项目,不仅要考虑屋顶的承重问题,还要在屋顶打眼,要考虑屋顶防水的问题。

  成本降低一两千

  如今六七年即可回收成本

  “越来越多的市民赶潮流,和当下光伏租金成本下降不无关系。”业内人士介绍,相比两年前,投资屋顶发电每千瓦成本降低一两千元,屋顶发电需要的光伏电板、逆变器等一套设备在内,平均一千瓦的成本只需要七八千元,而在两年前成本在万元左右,这就意味着投资回报年限缩短。“原先投资需要8-10年回收成本,现在估计六七年即可回收。

  越来越多市民赶潮“屋顶发电”的同时,一些问题也逐渐凸显,如光伏组件的质量是否合格,安装公司和人员资质是否达标等。“我们在接受申请上门查勘时会发现,不少市民从网上购买质量不过关的光伏组件回来自行安装。”供电公司相关人士表示,不少对光伏发电有兴趣的人喜欢从网上购买设备,然后自行进行安装,其中存在不少安全隐患,在后期并网时也会存在隐患。“分布式光伏发电站也属于电气设备,质量好坏不仅是从使用年限更是从安全角度出发,在安装时最好是请专业的安装人员和有资质的公司进行安装。

  记者居小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