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观测到450余种鸟类 占全国鸟类种数近1/3
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有一只特别的鸟——“小白”,它出生不久就与妈妈失散,被市民送来动物园。如今,“小白”已是一岁多的成年鸟,总还把动物园当作自己的家,每天来回三五趟。
我省观测到450余种鸟类,占全国鸟类种数近1/3。随着城市的发展、生态环境的变化,人与鸟共享城市已经是常态。作为邻居,我们应该如何和谐共生?
“留级生”: 救护与放归
“‘小白’哪儿去了?”“刚刚切料时,它还回来吃过下午茶。”在红山森林动物园,如果问起“小白”,一定会有人满脸宠溺地告诉你:“刚见过它,又走了,下次不知道什么时候回来。”
记者在红山森林动物园野生动物收容救护中心见到“小白”——一种在我省颇为常见的鸟类白头鹎。救护中心陈师傅给尚在救护中心“学习”的野生动物们准备伙食时,“小白”不请自来,探探脑袋,毫不客气地自顾自吃起来。“它老是这么干!”陈师傅嗔怪。
“‘小白’会留下来,完全是巧合。”救护中心技术主管陈月龙介绍。去年4月,“小白”还是雏鸟,几乎没有羽毛,救护中心一点点喂大它。养到可以回归自然时,它却因意外折损飞羽,只能继续养着。可等飞羽养好,“小白”已经错失融入同伴的最佳机会。就这样,“小白”成了动物园的“留级生”。
不久前,救护中心欢送的“毕业生”林雕,身体素质优秀,“害怕人类”,完全符合回归自然的标准。“小白”身体考核也达标,但对人类毫无畏惧,在心智认知上“搞不准自己的定位”。现在,“小白”每天不定期回来三五次,每次十多分钟。
陈月龙介绍,救护中心去年共收留900多只野生动物,救助过程中,他们会特别注意避免它们亲近人类。例如,去年救护中心接收了四五十只斑头鸺鹠,工作人员将它们放在一起照护,尽量减少人为接触,保持它们的野性。因此,救护中心极少有“留级生”,只要符合要求都会放归野外。
“小白”这样的野生动物可以和人类共享城市空间吗?陈月龙认为,野生动物和人类的距离,取决于人类对它们的友好程度,如果人类对野生动物越来越友好,野生动物也可以和人类共享自然资源。
“小白”不害怕人类,给了救护中心近距离观察白头鹎的机会。通过观察它的粪便等情况,救护中心发现“小白”回来次数很多,但每次逗留时间变短,且开始拥有野外觅食的能力。“期待它在不断成长中和周围鸟类有更多接触,融入野生动物的世界。”陈月龙说。
红山森林动物园园长沈志军介绍,4月22日,南京市“爱鸟周”启动,红山动物园举办以“爱鸟护鸟、万物和谐”为主题的活动,除了“助它重返自然”野生动物救护活动,还组织50名观鸟爱好者,分组在紫金山、六合湿地、鱼嘴公园等适宜野生鸟类生存的地点开展为期24小时的鸟类集中观测活动,旨在增进市民对于野生动物尤其是鸟类的了解,宣传爱鸟护鸟理念,增强市民生态意识,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
“近年来,江苏努力为鸟类生存营造良好生态环境。”南京市绿化园林局局长周雯介绍,2010年至今,南京市累计完成绿化造林11.5万亩、修复沿江湿地7600余亩。去年,南京市沿江造林4000余亩,林木覆盖率和自然湿地保护率均位居全省第一。
观鸟人:重新发现自然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常年穿行于密林深处或溪流草丛间,只为寻找林间枝头那些可爱的鸟儿。他们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不仅能用望远镜、长焦相机发现鸟类行踪,更能凭听觉辨识不同鸟类的叫声……他们,是观鸟爱好者,常常自称“鸟人”。
4月底的一天,傍晚6点,天色渐黑,南京中山植物园内,一场无声的竞赛正悄然展开。在这场“震旦杯”城市观鸟大赛中,10支由专业“鸟友”组成的参赛队伍,在24小时之内分别前往南京市内各区的观测点,搜集鸟类品种,统计本地鸟类动态。
在中山植物园蔷薇园,记者见到了选手刘晓。作为组长的刘晓,不时举起望远镜眺望树枝、环视草地,期望找到被业内人士称为“高光鸟”“至尊鸟”的珍稀鸟类。“快看,那里有只红嘴蓝鹊。”刘晓伸手指向远处,同行的两名队员立即端起相机,顺着方向记录下这只鹊鸟的形象。
夜色渐深,茂密的树林里看不到任何光亮,比赛仍在继续。“晚上观鸟只能用耳朵听。”闻声识鸟是刘晓的强项,有6年观鸟经验的她,已经能从叫声中分辨出不少鸟类。夜晚带队行进,刘晓会提醒队员放轻脚步、小声交流,以免惊扰到枝头的鸟儿。在一棵杉树下,刘晓停下脚步,把耳朵靠近树干,“听!这叫声的谐音像不像‘胃溃疡’?这是鹰鹃。”“这叫声像不像‘苦哈哈’?这是噪鹃。”“听这声音,是两只黑脸噪鹛在打架呢。”
24小时的比赛,白天黑夜连轴转,平均一个点位停留不超过5分钟,强度很大,刘晓却乐在其中。刘晓是一名网络工程师,“我工作中常常久坐,当初观鸟是为了治疗颈椎病,舒缓身心,没想到接触之后一发不可收拾,从此爱上了这项活动。”刘晓说,观鸟满足了她的探索欲、发现欲,让她感受到每一种生命都是独特的、值得欣赏的存在。
“这蓝白相间的羽毛,是喜鹊吗?”“不是哦,这是鹊鸲,和喜鹊长得很像。”4月21日,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红山分校举行观鸟宣讲会,台上台下热烈互动。活动主讲人是90后观鸟人高原,河海大学思政专业的一名研二学生。
高原的观鸟生涯,要从学校里的一片草坪说起。“这片草坪是我每天往返宿舍和教室的必经之路,无数次从旁边路过,我都觉得它平平无奇。直到有一次,我在上面看见了一只黑色的鸟儿。”
“这只鸟一身乌黑的羽毛,眼圈是漂亮的金色,它把头伸进草丛,似乎在寻找什么。”高原蹲下观察,只见鸟的嘴里叼着一条蚯蚓,“它身体后倾,两腿蹬直,拼尽全力把蚯蚓从土里向外拽。”回到宿舍,高原对鸟和蚯蚓的“生死拔河”念念不忘,上网搜了好久才知道这种鸟叫“乌鸫”。“原来我们身边,除了麻雀、燕子、喜鹊,还有这么多我们不知道的鸟类。”
高原说,鸟的形态和颜色是最吸引他的地方。“鸟的毛色搭配有千万种,比如白颈鸦通体乌黑,唯独脖颈处是一圈白色,怀氏虎鸫黑黄相间的羽毛就像老虎的斑纹,还有蓝喉拟啄木鸟毛色是‘红配绿’,这种在人类世界里艳俗的搭配,在鸟的身上却异常清丽。”
“观鸟的目的,科学研究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唤醒我们身上的博物学精神,也就是对大自然的观察、关注和爱护。”高原介绍,观鸟活动起源于18世纪的英国,其初衷就是让人们脱离固有的生活系统,重新发现自然,体验自然界中的精彩和美。
“大数据”:人鸟关系更和谐
根据江苏观鸟会近年观察,南京市内能见到的鸟类有340种,其中中华秋沙鸭、黑鹳、白鹤、白尾海雕、白头鹤5种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小天鹅、鸳鸯、林雕、斑头鸺鹠等46种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具备16年观鸟经验的江苏观鸟会会长辛夷介绍说,南京常见鸟类如麻雀、喜鹊、斑鸠、红嘴蓝鹊、白头鹎、乌鸫等,在城市里遇见率也较高。
我省13个设区市,南京、盐城、南通观测到的鸟类种属位居前三。南京林业大学生物与环境学院教授鲁长虎介绍,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有丰富的沿海滩涂,适合鸟类生存。长江、秦淮河、滁河、玄武湖、莫愁湖、石臼湖、固城湖等湿地也吸引大量水鸟。老山林区的林鸟,七里河、滁河湿地以及石臼湖的水鸟构成南京市郊区鸟类的主体。
南京市内有钟山、清凉山、将军山、汤山、栖霞山等,溧水境内有茅山山脉,浦口境内有老山山脉,天然的林地为鸟类提供良好的栖息地。随着紫金山、老山等地的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一些林地鸟类开始出现,如黑领噪鹛、棕噪鹛等,在老山还发现了仙八色鸫、小鸦鹃等世界濒危鸟类。
近年来,全国观鸟人数量逐渐变多,带来日益完善的鸟类数据。至去年底,有近1.5万名包括观鸟爱好者、科研人员、一线自然保护人员在内的活跃用户,记录涉及1321种在中国有分布的鸟类,记录地点涉及全国71.44%的县级行政单位。2018年、2019年、2020年新增观鸟记录数分别达26.9万、18.4万、37.7万条。
“人类和自然的和谐共存,是城市发展必须正视的难题。”鲁长虎说,观鸟人数量增多是一个符号、一个缩影,背后显示出社会对鸟类、对自然的保护意识普遍提高。近年来,城市绿化率有所提高,更加重视湿地保护,这些都为鸟类和人类和谐相处提供良好条件。
□记者 刘春 金亦炜
来源:新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