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鸬鹚每年都飞到玄武湖《松鹤延年图》画的应该是鹭

08.12.2015  11:11

 

  3

  

  在南京日渐寒冷的冬季,白鹭高飞,野鸭成群,大雁低舞……南京冬候鸟大部队回归的高峰期已经到来,从各地聚集而来的候鸟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南京紧挨着长江,在开发过程中还留下了一些草滩、湿地。这些原生态的环境,对于很多鸟类而言,是长途跋涉中得以栖息、捕食、嬉戏的乐园。

  交汇点记者徐昇

  繁殖期鸬鹚的头和颈会变成白色

  其实,观赏冬候鸟也不需要跑得太远,就拿玄武湖来说,差不多每年都会有鸬鹚光临,它们也是南京的冬候鸟中来得比较早的一群。鸟友告诉记者,在他的印象里,总是鸬鹚最先到达南京,这似乎是候鸟迁飞的一条规律。此外,不久前,一大群鸬鹚还飞到浦口桥林镇徐家村附近的河面潜水逮鱼,它们似乎很满意这片食物丰富、气候适宜的栖息地。

  其实,这与鸬鹚迁徙的路径大有关系,鸬鹚是在境内外分部比较广泛的一种鸟类。最先抵达南京的鸬鹚,一般都是从距离南京较近的区域飞来的。多数水鸟不喜欢与人的活动范围距离太近,所以也不易被看到,而鸬鹚与人类比较亲近,并不太害怕人。

  “儿时抬头看见呈‘一’字或者‘人’字形飞过的黑色鸟群,我总会喊道‘大雁’。观鸟以后才知道这些黑色鸟群并不是雁,而是被人们称为‘水老鸦’‘鱼鹰’的普通鸬鹚。”南京一位观鸟爱好者告诉记者,被称为“水老鸦”“黑老鸦”,可以想见鸬鹚是一种生活在水边,身体如乌鸦般黑的鸟。每年10月至次年3月,总能见到它们在冬日阳光照射下泛着淡淡金属光泽的身影。

  其实,普通鸬鹚并非全身乌黑,它的脸颊、颏和喉为白色,眼及嘴裸露的皮肤呈黄色。到了繁殖期,鸬鹚的头和颈甚至会变成白色,来吸引异性。

  现在人们已很少劳役“捕鱼高手

  鸬鹚的另一个称呼“鱼鹰”则形象地说明了鸬鹚拥有雄鹰般矫健的身躯、锐利的眼神和敏捷的动作。普通鸬鹚约90厘米大小,高大挺拔的身躯时常久久地矗立在水边岩石或者树枝上。无论水是清还是浊,它们总能准确发现目标,然后一头潜入水中,利用翅膀和脚蹼快速追上猎物,接着用长而带钩的嘴突然袭击,“嘴到擒来”,把整条鱼吞入,最后浮出水面享受战利品。鸬鹚捕鱼这一连串的动作,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就连古今中外的诗歌中都有不少描写鸬鹚的作品。古代诗人吴嘉纪的《捉鱼行》:“茭草青青野水明,小船满载鸬鹚行。鸬鹚敛翼欲下水,只待渔翁口里声。船头一声鱼魄散,哑哑齐下波光乱。中有雄者逢大鱼,吞却一半余一半。

  “鸬鹚这种捕鱼方式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专家介绍说,其实渔民从鸬鹚还是雏鸟时就开始驯化,直到鸬鹚熟练地掌握捕鱼技巧。捕鱼时渔夫会在鸬鹚的脖子上套一个项圈,由于下咽受阻,上船后鸬鹚会把捕获的鱼吐出来。一只鸬鹚一天可以帮忙捕获40斤左右的鲜鱼。

  不过,这种画面现在已经很少看见。原因是多方面的:环境变化使得淡水鱼及近海鱼资源减少,鸬鹚可以捕获的鱼也少了;现代科技发展,这种古老的捕鱼方式已经显得落后,不能再满足人们的大需求量;而且随着人们爱护动物的意识逐步提高,已不再劳役这些“捕鱼高手”帮忙捕鱼。

  苍鹭夜鹭频频光临

  江苏野鸟会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江北湿地迎来了不少冬候鸟,包括白鹭、池鹭、牛背鹭、夜鹭、绿头鸭、凤头麦鸡、鸬鹚、豆雁等。其中雁鸭类候鸟,主要来自东北,最远则来自遥远的西伯利亚等地,到南京越冬,大多数会北归繁衍后代;另外一些,则要远涉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等地,到南半球寻觅自己的归宿,南京只是它们短暂停歇的“驿站”。

  白天,人们时常看见夜鹭缩着脖子站在水边的树梢上一动不动地休息或者梳理羽毛。夕阳西下,它们才开始活跃起来。夜鹭的俗名很多:夜鹤、夜鹰……从这些名称中,就能知道它们是比较偏爱夜间活动的鹭鸟。

  夜鹭的夜视能力很强,黄昏时常在稻田、草地捕食昆虫、青蛙,也会在水渠、湖泊、河流、沼泽、滩涂上捕食小鱼。还会趁着月黑风高偷捕池塘里的鱼苗,所以渔民对它们相当防范。夜鹭是聒噪的鹭鸟,飞行的时候长会发出“呱——呱呱——”的深沉喉音,还会作出追赶族群的事情,弄得同类不得安宁。

  善使“浑水摸鱼”之计的大白鹭

  身姿灵秀的白鹭深得南京观鸟者的喜爱,但一般人很难区分白鹭、中白鹭和大白鹭。观鸟专家告诉记者,白鹭是白鹭属鸟类的统称。白鹭属共有13种鸟类,其中有大白鹭、中白鹭、白鹭(小白鹭)等。白鹭身长约60厘米,比大白鹭和中白鹭小,英文名Little Egret指的就是小的白鹭,中文名“白鹭”是考虑到了我国传统文化对它的称呼。

  而大白鹭伸长脖子时,你会发现它脖子上段的特殊弯曲特别明显。嘴黄、脸黄、虹膜黄、脚腿黑色,根据这些特征,观鸟者就能够确定它是鹤形目、鹭科里体型最大的白色鹭——大白鹭。如果远距离观鸟时,无法判断其体型大小,观察不到脚和脚趾的颜色,也看不清颈曲时,观鸟者还可以通过观察白色鹭的嘴裂来判断其鹭种。大白鹭的嘴裂很长,超过了眼睛的后方,嘴裂末端在眼睛下面的中白鹭。

  白鹭是捕食能手,常在开阔的稻田、河岸、湖泊、泥滩以及沿海的小溪里觅食小鱼、小虾之类的小动物。它那细长的腿脚使其在泥泞中行动自如;锐利的眼睛则能轻易发现四周的猎物;修长的颈转动灵活;长而尖锐的喙像枪矛,是捕食的利器。

  大白鹭捕鱼更精明,先使出一招“打草惊蛇”,再用第二招“浑水摸鱼”。一位鸟友告诉记者,他观察到的大白鹭捕鱼,先“金鸡独立”一阵子,见水里没什么动静,就将抬起的脚放下,前后摆动,搅得周围水域一片混浊。突然,“”的一下,它把头垂直插入水中,又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拔了出来,嘴尖上竟然插了一条鱼。

  白鹭修长灵秀,鹤无法站立树枝

  你能分得清白鹭和白鹤吗?其实,古人也分不清楚。鹭与鹤都是涉禽,在体态上都有嘴长、颈长、腿长的相似特点,因此常常被人们混淆。关于鹭与鹤还有一个有趣的小故事,清代画家僧人虚谷所画的《松鹤延年图》,现在藏于苏州市博物馆,这是一幅著名的松鹤祝寿图,画的是丹顶鹤。松树与鹤的结合是一种艺术创作的境界,但不是生态的真实写照,在现实中,鹤是不会站在树上的,站在树上的应该是鹭。

  宋代王安石重修《浮丘公相鹤经》时称,鹤“行必依洲渚,止不集林木”,这句话说的是鹤栖息于河、湖边的浅滩、沼泽、芦苇塘等地,善于奔驰和飞翔,但从不上树。鹤的后脚趾短,位置长得较高,与前面三趾不在一个平面上,不能抓握树枝,是无法站立在树枝上的。

  白鹭修长、灵秀的体态,自古就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早在春秋时期的《诗经》就有“振鹭于飞,于彼西雍”(《周颂·振鹭》)的诗句,来形容它的飞翔时的气势不凡。唐宋时期有近600首描写白鹭的诗词,其中不乏“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样的佳句,李白还称赞它“白鹭下秋水,孤飞如坠霜”。

编辑: 吴宇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