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科学家鲍哲南:大美南京,是我起飞的地方

27.04.2017  09:23

  美国当地时间3月29日上午8点50分,47岁的鲍哲南教授步行来到斯坦福大学化学工程系大楼。

  每天步行一小时上下班被称为斯坦福大学“走路英雄”的鲍哲南教授,脚着球鞋步履轻盈,脸上绽放出腼腆又真诚的笑容,和当年中学同学合影照上并无区别。谦逊的鲍哲南不忘来路:“大美南京,是我起飞的地方。

   带领团队开发出柔性人造皮肤

  话题从她刚刚从巴黎领回的大奖开始:3月23日晚,鲍哲南出席巴黎2017年度“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颁奖典礼,她和另外4位女科学家获奖。

  鲍哲南说起一个细节,“我准备了两套礼服:蓝色和红色。我问同获奖的女科学家们,选哪个颜色?她们不约而同地指着红色的那款:当然是中国红!

  “鲍哲南教授领导的团队开发出一种能够感知压力并与大脑沟通的柔性人造皮肤,也许有一天会帮助用假肢生活的人获得真实触感。”这是领奖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评价。

  何为人造皮肤?鲍哲南教授用形象的语言解释。“一只苍蝇或蝴蝶停在脸上,人马上能感觉到。我们团队花了近3年研制出超强灵敏度的人造皮肤,它由敏感度极高的电子感应器所组成,当感应器连成一片时,就如同‘皮肤’。

  在鲍哲南看来,这种模拟人类皮肤的柔软塑料电子传感器件——人工电子皮肤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有望在假肢、机器人、手机和电脑的触摸式显示屏、汽车安全和医疗器械等诸多方面获得广泛应用。有了灵敏的‘触觉’,未来的假肢会更像病人本来的肢体;驾驶的方向盘如果安置了触觉传感器,驾驶员很累没有扶住方向盘的时候,方向盘可以自动感知发出提醒,这样也能减少交通事故。

     父母科学启蒙:大胆假设踏实求证

  “世界杰出女科学家”8分钟获奖感言里,鲍哲南首先感谢父母的科学启蒙。“我的父母对我影响很大。父母从不对我说:你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但他们会启发我对科学的兴趣。

  鲍哲南1970年出生于南京,父亲鲍希茂、母亲陈慧兰分别是南京大学物理系和化学系的教授。1987年,鲍哲南考取南京大学化学系,大三时全家移居美国,进入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学习,后被芝加哥大学破格录取为研究生。“父母工作很忙,但他们一定会抽出时间陪伴我和姐姐。有一次父亲带我去玄武湖玩,我当时在吃冰棍,父亲问我,冰棍落到水里是会浮起来还是沉下去?我想当然回答:肯定会沉下去。父亲就鼓励我自己验证一下。我把冰棍扔到水里,看到冰棍分明是浮在水面!为什么?父亲笑而不答,让我自己去研究,我后来才搞清楚,原来冰的密度比水小。

  “很幸运,父母从小启发我的科学思维:大胆假设、踏实求证。这让我终生受益。现在我也这样教育我的孩子、激发我学生的科研热情。

   兴趣,始于南大实验室

  南京是我起飞的地方。鲍哲南说,“对高分子化学的兴趣,最初始于南京大学薛奇教授的实验室。

  在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鲍哲南凭借在实验课上的出色表现,大二暑期进入薛奇老师的科研实验室。

  “我记得第一次接触到高分子的化学材料,实验结果产生了一个黏稠的东西,这使得化学在我眼前不再是抽象概念,我可以想象它运用到橡胶或者生物工程上的奇妙。我第一次感觉到,高分子化学特别有趣,第一次感觉科学研究直接与日常生活有交集。

  1990年鲍哲南来到了美国,她一边在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学习,一边打两份工维持生计。芝加哥大学看了她在南大的优异成绩后,决定破格录取她为研究生,师从华裔高分子化学家于鲁平。1995年取得博士学位后她申请贝尔实验室的博士后。答辩委员会的教授在第二天告诉她“我们接受你了”,且免掉两年读博士后的过程,直接聘请她做研究人员,这是贝尔实验室历史上少有的。在贝尔实验室的8年中,鲍哲南先后成为首席研究员、杰出研究员,在其领域创造了许多世界第一。

   按照自己的兴趣,会做得很开心

  2004年起她执教于斯坦福大学化学工程系。2016年初,鲍哲南当选美国工程院院士。

  在鲍哲南的办公室里,美国工程院院士的证书,被低调的她放在书柜下面最不起眼的角落,而她的学生为她制作的萌萌的手绘却被她“高调”地挂在醒目的墙上。她和家人的合影,则在办公桌上陪伴她度过忙碌时光。她说:“尽管很忙,但是坚持每天早晨5点起床为家人做早餐。家庭和工作都很重要啊,所以一定要平衡好。

  过去曾有报道说她直陈梦想:“当然是得诺奖”,见了面,问到鲍哲南教授,才明白这是个误会。她坦言:“我从来没有把得诺贝尔奖作为做学术的目标,如果说做学术为了一个荣誉,一个奖励,那会很辛苦。我觉得按照自己的兴趣,做一件事情,会做得开心,最后也会觉得很有价值。回看自己的经历,我都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然后不知不觉接触一些人,这些人、这些经历使我随着兴趣一步步、自然而然地往前走。

   ”到中学师友,眼泛泪光

  从第一声问候起,与鲍哲南教授的访谈里就充满了浓郁的乡情。

  鲍哲南中学时代就对理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养成了勤于动脑、勤于动手的习惯。就读金陵中学时,王余健老师教她英语,在王老师的印象中,鲍哲南“很沉静,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是做学问的料”。化学老师何国芳回忆,鲍哲南性格内敛,体育成绩也很好,擅长长跑,是一个全面发展的学生。

  当年一个学习小组的同学马劲松至今记得鲍哲南开学时的“自我介绍”:“我叫鲍哲南,哲学的哲,因为我的父母希望我有智慧。而南是南京的南,因为我出生在南京。”马劲松说,“鲍哲南人如其名,就是当年我们男生心目中的智慧女神。”同学们在视频里对大洋彼岸的鲍哲南发出邀请:“你看,春天的金陵中学的长廊开满鲜花,欢迎你回母校看看,一起回忆当年的美好时光!

  鲍哲南看到制作成视频的母校金陵中学师生的回忆和问候,惊喜中带着“岁月如潮涌来”的感慨,不假思索就报出了短片中老师和同学的名字。眼眶里泛着莹莹泪光,她隔空向母校师生问候:“很高兴看到老师同学,让我想起在中学很多美好的记忆。也很高兴看到现在金陵中学有这么大的变化!期待下一次回南京拜访老师和同学,一起回忆以前美好的记忆!

   乡音未改,家乡的味道最难忘

  春天的斯坦福校园很美,而在鲍哲南记忆里,南京的春天也很美。“梅花山、中山陵的梧桐大道,常常回忆起。每次回南京都去夫子庙吃小吃,盐水鸭和鸭血粉丝汤,全世界哪里的小吃都没有南京的好吃。这是南京的味道,家乡的味道。

  当被问到她还会不会用南京话向家乡人问好,在美国生活了近30年的鲍教授话锋一转,冒出了地道的南京话:“我是蓝鲸人,当然会讲蓝鲸话”。鲍哲南说,她的姐姐如今也在美国工作,姐妹之间平时还是用南京话交流。

  鲍哲南几乎每年都会回国,也会回江苏参加学术会议和交流,得知江苏科技创新能力连续8年在中国排在第一位,非常自豪,她说,“我回江苏看到江苏有不少研发机构,水平比肩世界一流”。这位从南京走出来的女科学家,与南京大学和江苏很多研究机构都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在她的团队里,就有多位来自江苏的博士生,是她得力的科研助手。

  她认为,江苏省对于科技创新的重视十分可贵。“未来,科技造福人类的速度和深度都将超过以往任何时期。贝尔实验室的宗旨是‘招世界上最专业的人’,这对我影响很大,目前我的团队就是要招最好的学生,最好的博士后。

   祝福江苏发展更上层楼

  身在天涯,家乡一直在心里。鲍哲南收到江苏发展大会组委会的邀请函,但那个时间已被两年前定好的一个计划排满了。她表示会通过新闻和网络关注盛会,“这是江苏人的一次盛会,我是江苏人一定会关注!

  她也带去对江苏发展的寄语:“大家好,我是鲍哲南,我是南京人,在江苏南京长大,南京大学是我的母校,金陵中学也是我的母校,现在在斯坦福大学任教。祝贺江苏发展大会的召开,也祝大家好,也祝福江苏的发展更上一层楼!”(沈峥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