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米之乡,“禁”“退”有道
“以前常年拉网,手都伸不直,指甲缝里都是黑的,到了冬天还会开裂,摸起来跟枯树枝一样。”今年52岁的泰州渔民韩春华,退捕后手伸得直了、腰也不疼了,还在当地找了份工作,每个月有3000多元收入,“整个人的精神面貌都更好了。”
在全省,像韩春华这样的退捕渔民共有38865名。截至10月11日,我省长江干流、保护区退捕工作已全部完成。十年禁渔,为子孙谋,如何既禁得住、退得出,又管得好、促转型?鱼米之乡江苏,争分夺秒地“干”、快马加鞭地“赶”、动真碰硬地“抓”,在实践中探索出“禁”“退”之道、发展之方。
告别,退捕是对湖与水的反哺
“再见啦,太湖,下次再来,我要指着湖里成群游动的鱼儿跟孩子说,这里面爸爸也出了一份力。”一艘载满捕鱼工具的渔船缓缓驶入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茭白港,靠岸后船主秦巧云举起自己的捕捞证合影记录、准备交船。镜头里,秦巧云既有对太湖的不舍,亦有对未来的憧憬。
位于太湖东南岸的东山镇,9月28日正式开始渔民退捕签约工作,10月2日晚,1577名渔民全部签约。看似只用了5天时间,实际上早在今年7月,东山镇就做了大量前期基础性工作。副镇长杨忠星介绍,东山镇对渔船渔民信息进行采集和集中录入,确保“一证一船一档”,同时充分了解渔民的补偿诉求。
“其实这两年太湖的鱼已经比以前少多了,上世纪90年代太湖特有的胭脂鱼几乎看不到了。”十岁就开始跟着父亲在船上“讨生活”的秦巧云,对太湖有着很深的感情,现在禁捕退捕能够让太湖生态环境变得更好,他“双手赞成”。
为了“禁得住”,我省构建起现代化执法体系。“针对退捕后的保护区管理,我们构建了空天湖立体执法模式。”省高宝邵伯湖渔管办渔政处沈钢介绍,通过雷达+远程监控、无人机、快艇巡航执法相结合,可以对保护区24小时监管,最大程度保护渔业资源。
上岸,退捕渔民有了新身份
在南京市高淳经济开发区贯通电子公司装配车间的操作台前,51岁的夏连青正熟练地按工序操作着,不一会就组装好了一个工件。而在10多公里外的高淳区淳溪镇碧桂园小区,夏连青的丈夫魏红头正在小区里打理着绿植。半年前他们还是一对在石臼湖里打鱼为生的渔民。
“我每天早八晚五,一个月有3000多元的工资。”魏红头说,这些年,石臼湖的渔业资源越来越枯竭,在湖里打鱼已经没有什么收入了,“上岸后才发现,只要肯干,发展的空间更大。”
高淳区人社局就业促进科科长姜义鸿介绍,该区劳动年龄段有就业意愿和就业能力的709名退捕渔民已经全部实现就业,就业途径包括务工、创业、灵活就业、水产养殖特色产业、农业生产等,收入不低于当地平均工资,“我们把有就业创业需求的退捕渔民全部纳入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提供1次职业指导、3次岗位推荐、1次技能培训‘131’服务。对符合参保条件者100%进行参保登记、100%落实参保缴费代扣代缴、100%落实社保待遇。”
昔日捕鱼人,今变护渔员。11月10日21时,泰州高港区护渔员王福德和队员们从基地出发,22时40分,江边的一丝亮光引起他的注意,当冲锋艇靠向岸边时,他立马卷起裤脚跳下水,查看岸边情况。
“有人在禁钓区钓鱼,钓上来一条七八两左右的白丝!”王福德说,附近电厂的两个出水口都在这儿,水是热的,鱼群喜欢聚集在这里。
“他们对长江很熟悉,知道有人偷捕会选择哪里。”泰州市渔政监督支队支队长张荣根表示,泰州面向水上工作经验丰富的退捕渔民,招募了50人组建护渔员协管队伍,“渔政执法+护渔队”大幅提升了长江渔政执法效果。
“水上作业是渔民就业的第一选择,比如水草打捞、景区操船。”苏州市吴中区人社局就业服务科俞刚说,“我们对退捕渔民开展招聘专场、创业培训、技能培训、政策解读等46场专项活动,确保完成退捕渔民转产转业工作。”
在高邮,退捕渔民创业时可享受政府贴息,15万元以下的贷款由人社部门全额贴息,可享受3次。“如果渔民征信没有问题、在银行也没有其他经营贷款,我们还会让银行取消所有担保手续,即办即走。”高邮市人社局就业服务中心创业股股长张其成说。
转型,渔业现代化探新路
禁捕退捕后,转型升级成为渔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今年9月,省滆湖渔管办与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江苏余年农林生态发展有限公司签订滆湖生态渔业发展科技攻关合作备忘录。
“禁捕退捕后,面对滆湖巨大的生态优势、资源优势、地理优势,我们要让这优质的自然资源在助力乡村振兴、实现兴湖富民中发挥作用。”省滆湖渔管办主任索维国说,滆湖为写好禁捕退捕下半篇文章先行先试,探索湖泊生态渔业发展新路。
增殖渔业作为一项新兴产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渔业行业本身所具有的高风险特点,也让很多社会资本望而却步,所以在前期探索对接过程中,滆湖渔管办主动引进地方国有资本江苏恒诺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推动5万亩滆湖(武进)鲢鳙净水控藻增殖渔业试验区建设。
“未来我们将以增殖渔业为主导产业,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加强对休闲渔业的探索和规划。”索维国说,通过打造渔业文旅品牌、创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建设美丽渔村等,来传承和弘扬渔文化。发挥“互联网+渔业”、体验式渔业、休闲渔业等新兴业态对渔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作用,不断促进渔业经济实现良性增长。
依托渔村丰厚的生态、文化资源,扬州市邗江区方巷镇沿湖村的村民开拓出了一条渔旅并举的乡村振兴之路。
“直播间里的宝宝们,今天向你们推荐的是我们村里的‘沿湖三宝’——芡实、虾米、虾粉……”镜头前37岁的黄成娟是沿湖村的“渔三代”,也是村里直播带货的“领头人”。
黄成娟告诉记者,靠直播带货、带领游客体验文创手作品等经营项目,在旺季时每个月能有七八千元收入,淡季时则做些甜品送往附近乡镇。
沿湖村党总支书记刘德宝表示,为了帮助渔民上岸转型,村里邀请扬州市职业大学的老师们来手把手教学。在老师们带领下,村里涌现出像黄成娟这样的一大批网红,村民人均年收入5年间翻了3倍。如今的沿湖村立足渔村文化、渔村产业、渔村旅游、渔村电商、渔村文创等,倾心打造“最美渔村”。(洪 叶 吴 琼)
原标题:鱼米之乡,“禁”“退”有道 ——来自我省禁捕退捕一线的调研
编辑:顾名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