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子投降,商贩以大减价方式祝贺 学校将周训标志写成“胜利周”
今日宝应县中学旧址即70年前的日军鬼子窝所在地
郝宇铭回忆往事 新四军攻克宝应县城时的报纸记载。(资料图片)
“当我看到昔日耀武扬威的日本鬼子,走在大街上不敢正眼看人,这是何等的解气。”说这话的人是扬州市宝应县曹甸中学退休教师郝宇铭,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这天已经10岁的他将日本兵这幅丑态一直记忆在脑海里。他说,以致70年后的今天提及此事还仿佛昨日。
江南时报记者童金德
日本宣布投降鬼子终于低头夹起尾巴
1936年出生的郝宇铭出生在宝应县曹甸镇,在他的记忆中,日本鬼子没有宣布投降之前,天天都能听到大人们说,日本鬼子又杀人的消息。他告诉江南时报记者,年仅10岁的孩子,一听到大人们提到日本鬼子,就吓得浑身发抖。1945年8月15日,正在家中玩耍的郝宇铭忽然听到大街上有人欢呼,“鬼子投降了,日本鬼子投降啦!”郝宇铭说,他跑到屋子外面看到,人们在大街上奔跑着,呼喊着,跳跃着,整个宝应县城沸腾了。
这时,最让郝宇铭终身难忘的一幕出现在他的眼前:有两个日本大兵提着蔬菜、猪肉,在路旁边低着头走着,正眼看人都不敢,昔日的威风凛凛、耀武扬威全没了。看到日本大兵这般模样,路人纷纷指着、骂着。忽然有两个人冲上去夺下他们手中的菜和肉,并摔在地上,朝他们大喊着,“你们还想吃中国的肉!”。愤怒的人群将两个日本大兵围成一团,两个人抱头鼠窜,人们追着打,最后他俩灰溜溜地夹着尾巴逃跑了。两个日本大兵狼狈的样子,引来人们哈哈大笑。郝宇铭说,这种场面,让人感觉解气,真是大快人心!
在大街上,郝宇铭还记得有人讲诉日本鬼子“作恶”的事情,印象最深的是,就在日本宣布投降的前几天,有人看见两个鬼子在大街上抢走了农村老爹进城卖的几只鸡子,老人与之争夺,被鬼子用枪托子打伤了腿,当场就站不起来了。
商贩以商品大减价方式表达高兴之情
“1939年日本鬼子占领宝应城之后,鬼子、汉奸、二黄(即伪军,汪精卫投降日本的卖国政府的军队)经常抢商店货物,抢行人钱财、包袱,有时无缘无故地打人抓人,以显示他们的威风。多少无辜百姓屡受屈辱,惨遭杀害。”郝宇铭告诉记者,就在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一周之后,新四军就解放了宝应城。
“在脱离日本鬼子魔爪控制之后,宝应街上可热闹了,一片新气象。”郝宇铭称,当时的沿街店铺,家家挂上了全色的大红旗。街上的一些大商家、大店铺,还放起了留声机,那时就算是新鲜玩意儿,街上人也特别多。“没有鬼子来巡逻,戒严场面不见了。街上的场景也发生了大的变化。”郝宇铭介绍,日本鬼子投降后,各家商店终于可以抬起头来做生意了,为了表达自己的心情,许多商家纷纷搞起“大减价”活动,有的商家在布旗上写着“庆祝抗战胜利大减价”、“庆胜利大减价”。
原来大姑娘、小媳妇为了不引起日本鬼子的注意,出门时常常在脸上抹锅烟灰,日本鬼子投降的消息传来,他亲眼看到,街坊邻居的大姑娘、小媳妇将脸洗得干干净净,走在大街上也都敢挺起胸脯走路了。而老太太、老爷爷也是挺直腰杆上大街,不再那么提心吊胆,前顾后盼。“能够自由自在地走路了,好像被压抑了许多年,一下子释放出自由的能量,这才好像真的体会到扬眉吐气了。”郝宇铭发出感慨。
学校开学后将周训标志写成“胜利周”
“1945年,我在宝应县痘神庙街(现名军民街)的宾曦小学(现名宝应县城中小学)读四年级。”郝宇铭告诉记者,这年的9月1日如期开学。
郝宇铭回忆,9月1日开学这天,他一走进学校大门就看到一番新气象:迎门大红横幅上写着“热烈庆祝抗日战争伟大胜利”,红旗招展,彩旗飘飘,二道门上方的横纸板上是周训标志牌,以前常写着“忠孝周”、“仁爱周”什么的,每周一个主题,这次学校将主题写的是“胜利周”。
“下午学校在东部的大操场上开校会,校长郝梦陶先生,穿着长衫,戴着眼镜,文质彬彬的,向我们介绍新四军代表讲话,讲了抗日战争取得伟大胜利的意义。忽然间,同学中有人提出,那个王汉奸怎么不见了,随即引来一片哄笑声。”郝宇铭向记者解释,这个王汉奸,指的是鬼子派来的“训育主任”,是中国人,是日本走狗,专门教日文日语课,抓军训,抓“中国童子军”(迫害中国儿童的奴化组织)课程和训练,穷凶极恶。郝宇铭说,这时,在学生中响起了口号声:打倒王汉奸!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全场响起了热烈的鼓掌声,整个校园沸腾了!
郝宇铭和十几个同学
相约去大砸“鬼子窝”
“在欢庆抗日战争胜利的日子里,还有一件大快人心的事值得一提。”郝宇铭称,听老人说,那时的鬼子窝(注:日本兵驻宝应城总部,旧址位于今日宝应县中学)就是当时的画川书院,解放后成为宝应县中学所在地。鬼子来了,霸占了房子,挤走了画川书院。鬼子加高了墙头,铁丝网,碉堡,狼狗,鬼子投降之前谁也不敢去,就像那里有“鬼”,被抓去的人死多活少。
日本鬼子投降一个星期之后,郝宇铭和他们学校十几个同学相约去大砸“鬼子窝”。郝宇铭回忆,当他们小伙伴走进“鬼子窝”看到,里面空荡荡的一片死寂,遍地狼藉。不少门窗隔扇都被人掰走了,地上许多鬼子的坏衣服、破罐头盒,一片破败景象。“鬼子窝”的西南角,在10多米高小土山上有个凉亭。让郝宇铭好奇的是,土山的西南边有一个精致的游泳池(注:位于今日宝应公园的一角),面积不大,东西约20米,南北约30多米,深度约两米,那时候没有水泥,池底和四壁都是汉白玉条石拼接砌成的。
这么大的游泳池,哪来这么多汉白玉?郝宇铭细细一看,原来是把城里各处的“状元坊”、“孝子坊”、“贞节坊”、“节孝坊”等牌坊、牌楼拆掉搬来的,有的石头上还有“圣旨”的字样,“乾隆”、“光绪”及官名、人名的石刻字样都还在上面。这些让郝宇铭一直惦记在心中许多年,他说,如果有可能,将这些牌坊挖掘出来,尤其是汉白玉条石,应该有相当大的文物价值。
郝宇铭接着回忆道,他们十来个同学在“鬼子窝”里跑了一圈,发现墙上还留下鬼子写得“大东亚共荣圈”“日中亲善”等标语,于是,小伙伴们用旁边“戚家汪”边上的稀泥砸向标语,边砸边叫“打倒鬼子”,大家感觉这样很解恨。
“70年,弹指一挥间,70年前的往事恍如昨日,记忆犹新。”郝宇铭称,今年80岁的他能亲眼看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都过上了好日子,心中感慨万分。郝宇铭告诉江南时报记者,就在去年,虽然已经79岁的他,还申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共产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