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邮:浅析破解粮食惠农政策“最后一公里”难题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惠农利农政策,特别是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极大地调动了种粮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而作为承载国家这一惠农政策的执行主体,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理应发挥愈来愈大的作用。但由于粮食购销市场化以来,收购主体日趋多元,售粮渠道日渐增多,市场竞争日益加剧,一定程度上波及了国家惠农政策的实施,也不同程度影响了种粮农民的丰产丰收。
那么,如何才能有效破解粮食惠农政策“最后一公里”难题,真正实现种粮农民既丰产又丰收,笔者认为,作为我们国有粮食企业一定要发挥粮食收购主渠道作用,面对挑战,要“因企制宜,因地制宜”冲破传统惯性收购思维的束缚,积极创新收购方式,牢固确立以“优化服务,强化合作”为主题的收购理念,要稳定和扩大国有粮食企业的收购量,着力在“六抓”上下功夫求实效。
一、从耕地源头抓起——以农村土地流转为契机,加快推进粮食基地建设。
作为我们国有粮食企业,要积极顺应城镇化建设、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发展的需要,加快推进粮食基地建设。主动介入组建多形式股份合作公司,实行土地“返租倒包”,建设优质稻谷、小麦基地,并聘请租地农户到基地做工,实行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收割,创建新型粮食产业化经营模式,既保证优质粮源,又促进农民增收。粮食产业化经营是以农户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龙头,以利益机制为纽带,实行生产、收购、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实行粮食产业化经营比较优势明显,是粮食企业在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后做大做强的必然选择,是促进粮食增产、粮农增收、粮企增效,保障粮食安全的有效途径。粮食产业化经营是今后粮食流通业发展的方向,是推进粮食基地建设的重要载体。
二、从粮食田头抓起——以签订在田粮食预售合同为手段,切实提高订单粮食履约率。
根据在田粮食长势和田亩签订粮食订单收购合同,约定收购价格,缴纳收购订金,提高合同履约率。粮食订单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粮食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全国各地积极探索推行。从各地的实践来看,订单合同已不是简单的农产品买卖合同,而是一种特殊的资源配置方式;粮食订单主体之间,也不是一般的买卖关系,而是一种特殊的利益关系。作为粮食收购的主渠道国有粮食企业应越来越重视以全方位的服务来培育和稳定自己的粮食订单。一是资金服务。对个别粮食种植大户或粮食生产基地,采取给农户垫付资金,先付后还,有的还为农户提供贷款担保;二是物资服务。近几年粮食部门在发展订单中,部分地区以低价供应种子,服务农户;三是技术服务。企业为了确保粮食产量和质量,首先给粮食种植户签订了承诺协议,确保农户稳产基础上增收;其次聘请粮食技术专家,定期到田间进行技术指导和服务。
三、从乡镇村头抓起——以驻村收购为抓手,合理布局粮食收购网点。
根据基层粮食收购站所与村组所在地理位置的远近,科学合理确定驻村收购的地点和数量,既相对集中,又服务全村。过去,粮食购销企业习惯在库内收购和集中收购,等粮上门。而现在农村经纪人活跃在村组,上门收购,方便农民售粮,使得农民已成为习惯。同时,农民对粮食销售具有话语权,适时适价方可销售。这样,国有粮食企业很难形成粮食收购量,影响到粮食购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失去了粮食购销市场。因此,新的形势要求粮食购销企业必须深入到村组,掌握粮食生产形势、品种和品质、数量和质量。主动把握粮食市场需求,灵活粮食购销经营,不但服务上门,而且推进粮食订单农业,形成粮农联合的合作方式,来巩固企业的经营主渠道地位。
四、从农户场头抓起——以上门看样流动收购为形式,扩大粮食企业优质服务的影响力。
在提高服务质量上下功夫,采取坐站收购与设点收购相结合、预约收购与下村收购相结合、集中收购与零散收购相结合,改变以前坐库、坐所、坐站收购方式,做到早开门、晚关门,随来随收,随收随结,下大力气加强收储基础设施建设,千方百计方便农民售粮,让售粮群众“暖心”、“舒心”。同时,要加大零距离宣传国家粮食收购政策的力度,引导农民把握好卖粮时机,选择好出售对象,减少卖粮成本、增加卖粮收入,将国家的优惠政策用好用足。此外,要指导农民做好安全储粮,充分展示国有粮食企业诚信经营、服务“三农”的良好形象。
五、从购销两头抓起——以粮食质量为标准,立足购得进、销得出、有效益。
要根据不同的质量,采取不同的收购、销售方式,如即购即销、外购外销、择机销售、代收代储等。关键是要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的粮质、不同客户不同的需求,采取不同的收购方式,制定不同的销售策略,按比例销售,防止出现前高后低的情况,规避经营风险。同时要针对流动收购、就船收购等质量难把握的粮源,要采取即购即销、边收边走、以销定购的形式,防范风险,锁定效益。说到底,在收购过程中抓两头,就是要根据客户的需求跟踪质量做到“两手抓”:一手抓收购,一手抓销售。
六、从多渠道、多头收购抓起——以常年收购与内购外采相结合为原则,通过成立经济合作组织,努力扩大收购粮源基地,实现量的扩张、效益的突破。
对粮源问题,大家都有同感,粮食是丰收了,但国有企业的量却上不来。针对粮食收购市场,有种说法是“农民等、企业急、加工忙、储备抢”。作为国有粮食企业,不能总是强调客观原因,而要切实从主观上找原因,彻底改变传统的粮食收购理念。改制后人手少,必须注重多方联合,搞活粮食收购工作。联合粮食经纪人多为企业组织粮源、联合加工企业合作购销经营、联合销区代购代储、联合各级储备代购等等灵活经营方式,使得企业粮食收购工作保持常年性和持久性,使得企业经营效益逐步得到提高。要变一年单纯夏秋季集中收购为常年常时零散收购。不仅要立足本地市场,同时要开拓外地市场,要有效利用粮食经纪人,积极组建粮食经济合作组织,不断扩大收购粮源基地。同时要实施诚信收购,努力提高优质服务的水平。
总之,粮食收购工作涉及到农村千家万户,关联到区域各类粮食收购主体,而作为国有粮食企业是国家粮食最低收购价惠农政策的执行载体,我们一定要“因企制宜,因地制宜”大胆冲破传统收购思维的束缚,着力提高优质服务水平,全面加强与农民合作组织、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用粮企业等粮食经营主体的深度合作,为国家惠农政策,特别是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的落地开花,发挥应有的越来越大的作用。(盛福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