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邮基层国有粮食企业员工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基层国有粮食企业一线员工为何难招
——高邮基层国有粮食企业员工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基层国有粮食企业物价员、保管员、司磅员、出纳员俗称“一线员工”,他们承担着基层国有粮食企业收购、保管、调运的重要责任,是一支必不可少而又十分重要的力量。笔者通过对高邮国有粮食企业“一线员工”状况的调查发现,基层企业“一线员工”的力量十分薄弱,有的已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转。解决基层国有粮食企业“一线员工”难招的问题已经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一、现状:企业有一本难念的经
目前,基层国有粮食企业都有一本难念的经,那就是“一线员工”普遍存在年龄大、身体差、无学历、人难招的现象,严重制约了粮食流通业的发展。
1 、年龄大。 “一线员工”普遍存在着“超期服役”的现象。以高邮为例,全市基层企业现有在岗员工223人,55岁以上的有60人,40-55岁的有146人,40岁以下的只有17人。临泽粮油经营公司员工平均年龄为53岁,最小的43岁,最大的已达67岁,还担任企业保管员。夏粮收购期间,有的企业主要负责人还承担司磅员的岗位。甸垛、张轩、送桥等粮油经营公司为了保证收购,不得不留用退休职工担任物价员或司磅员。
2 、身体差。 粮食市场放开后,农民卖粮是“不晒不扬,不挑不扛”。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对农户送来的水份大、杂质大的粮食,购销企业只好硬着头皮往里收,否则工厂收、经纪人收,购销企业就无法收粮。购销企业收下粮食后,水份大的要二次整晒,谁来干?购销企业的一线员工和职工。不需要曝晒的进仓后,为确保存粮安全,有时需要翻粮面,谁来干?仍然是购销企业一线员工和职工。这些体力活,年龄大的不适合,身体差的更不行。但企业为了能正常运转,对一些存在慢性疾病的老员工,既怕用、不想用,但又不得不用,不少企业很是无奈。
3 、无学历。 全市基层企业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只有39人,占在岗总人数的17.5%,其中中级职称的有10人,初级职称的有29人。还有的企业找来年龄偏大的临时工,从事保管工作,他们不懂粮食保管知识,年老体迈,有时还野蛮作业,让人放心不下。临泽粮油经营公司8名员工中只有一名会计具有初级职称,仓储、检验等技术岗位上的员工都没有职称。
4 、人难招。 由于租赁经营期间,企业承租人忽视员工队伍建设,把一些“门外汉”的直系亲属进入了企业,占据物价、保管、司磅等关键岗位,导致一些业务骨干人员因看不到希望而纷纷离岗。据不完全统计,2002-2011年间,共有80多名业务骨干人员离开了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在2012年全市国有粮食企业实施新一轮改革后,为补充力量,招人便成了当务之急。但据菱塘粮油经营公司负责人说,企业想招一名会计,招聘时甚至无人问津,在高邮人才市场招了两年都没有招到。汉留国储库招了两名大学生,干了不足一年,全部离开了单位。
二、原因:员工有一股无言的苦
基层企业“一线员工”大都是从事粮食事业二、三十年,他们之所以能留下来,大都有着浓浓的粮食情结。即便如此,收入低、工作苦、待遇差等现实问题,仍是他们心中无言的苦。主要表现在:
1 、员工工资少、待遇低。 基层国有粮食企业的粮食收购、保管、出库的过程,都伴随着空气中的灰尘和企业职工的汗水,苦活脏活累活多。然而,购销企业的职工工资水平却较低。全市16个独立核算的企业中,剔除法人代表外的普通员工的月平均工资为1000-1200元(除去医疗保险),即使算上年终奖金,年收入也只在20000元左右,这在本地不算是吸人眼球的工资水平。
2 、从事工作累、负担重。 粮食购销企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其劳动强度主要表现在粮食收购,为争取粮源,多收粮、收好粮,收购期间需起早带晚,披星戴月,劳动时间长、强度高。特别是夏粮收购高峰期间,有的每天要连续工作18小时以上;再有就是粮食保管,保管过程需要查粮情,搞薰蒸,打探管,翻粮面等。员工经常是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十分劳累。据不少“一线员工”反映,与其在企业这样没日没夜的干,不如回家做粮食经纪人或另谋他业。
3 、企业规模小、效益差。 全市现有的16家独立核算的企业中,仓容3万吨以上的只有五里坝国储库、汉留国储库和三垛粮库等几家,多数企业仓容在1万吨左右,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加之新一轮改革的不断深入,实行了统一下达收购指标、统一资金供给、统一收购价格、统一收购质量、统一销售粮食、统一费用标准的“六统一”的管理模式,如果企业经营不力,靠收购、保管费用过日子,企业仅能勉强解决职工工资等基本问题,职工福利待遇更是无从谈起。
4 、发展空间小,前景淡。 在大力发展高效农业、推进城镇化的新形势下,粮食工作存在着被边缘化的危险。少数乡镇对粮食工作重视不够、关心不够、支持不够,“米袋子”省长负责制下的各级行政首长负责制意识弱化,粮食安全成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口号。不少人认为,到基层粮食企业工作发展空间太小,提拔不了,希望渺茫,前景暗淡,没有什么希望。
三、对策:破局有一条漫长的路
人才是企业的灵魂,只有留住人才,用好人才,营造出用才、爱才、惜才的良好氛围和工作环境,创造一流的经营效益,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做大做强,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走出招不到人、留不住人的困境。
1 、建立人才培育机制 。要确立“求贤若渴”的理念,激活人才启动机制。不但要下决心建立“内培”机制,每年选派1至2批基层企业业务骨干到连云港工贸学院、淮安职业技术学院脱产系统培训,每年4、5月份和9、10月份,可举办3-4期检验、保管、财务管理等方面的业务培训班,提高员工素质。还要下决心建立“外引”机制,设立人才基金,对企业新引进的大学生,除享受企业正常工资、奖金、福利外,要根据引进人才层次高低,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对有突出贡献的优秀粮食行业人才,在职务晋升、福利待遇等方面予以特殊倾斜,以加强专业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解决当前招人难、留人难的问题,为推进粮食流通业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
2 、加大机械装备投入。 要把提升机械化作业水平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在调查研究和外出学习的基础上,制定机械设备投入发展规划,各基层企业要配备粮食出入库环节中的输送机、扒粮机、吸粮机,以及粮食保管环节中的环流熏蒸设备、粮情检测设备,大力推进粮库信息化建设,基本实现粮食出入库机械化,以实现减少用工、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基层国有粮食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3 、提升企业经营水平。 要把主攻经营作为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的突出重点,彻底打破“一季定全年”的传统思维定势,变季节性经营为常年化经营,变单一品种经营为多品种经营,变基层企业“单打独斗”经营为以总公司为载体抱团经营,探索完善与农户、家庭农场、粮食合作社的合作模式,积极开展外购外销、即购即销、代购代储等业务,做大总量,搞活流通,千方百计提高企业经营效益。
4 、加大企业整合力度。 鉴于目前国有粮食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粮油工业和商业分家的实际,进一步深化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推进资产重组,优化企业布局,以做大做强市粮食购销总公司为抓手,集中人才、资金、品牌等要素,巩固和发展“总公司+子公司”的经营模式,形成以中心库辐射带动重点收储库的粮食流通体系,对一些地势较偏、粮源较少、交通不便的企业,加大整合、撤并力度,提升企业运行质态。同时,利用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平台和优势,有计划、有重点地加强与央企、省企、民企等各类主体的资本合作和经营合作,探索多种所有制共存的现代粮食流通业发展之路。
5 、努力提高职工待遇。 员工收入高,在购销企业工作有安全感、满足感和自豪感,生活上无忧无虑,工作上环境舒适,企业才能留住人。否则,员工的收入不能养家糊口,不能满足自身生活的需要,想招到人、想留住人就是一句空话。因此,要以人为本,千方百计提高职工收入,让改革的成果惠及广大企业职工,让职工安心工作,坚定对粮食事业的地位自信、作为自信和发展自信。(许爱俊 刘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