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邮国有粮食企业加快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01.07.2015  13:36

   

  粮食生产实现规模化种植,将是今后粮食生产发展的必然方向。在农村土地流转力度逐年加大的新形势下,国有粮食企业主动适应新常态,加快发展步伐?近期,笔者就高邮市粮食生产规模经营和国有粮食企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调研,对国有粮食企业应如何顺应时代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思考。

  一、发展现状

  高邮市地处长江中下游里下河地区腹部,是农业生产大市,是全国著名的商品粮基地,是江淮稻区优质粳稻优势生产基地,江苏省首批“亩产吨粮县”,多次被表彰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全市耕地面积115万亩,常年种植稻麦83万亩左右,粮食总产量8亿公斤左右,小麦原粮商品率85%左右,水稻原粮商品率40%~50%。

  1 、粮食生产水平不断提升。 近年来,高邮市通过严格落实多项惠农强农政策,农民粮食种植积极性空前高涨;通过不断强化科技示范引领作用,推广运用标准化、规范化、成熟的集成技术模式,提高农业科技含量;通过不断提升科技服务水平,强化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全面普及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切实增强了粮食生产产能;通过粮食高产增效创建、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测土配方施肥等农业科技项目的实施力度,为全市粮食生产注入了强劲活力。

  2 、粮食增产形势不断延续。 近年来,高邮市粮食面积稳中略有调增,单产水平不断提升,总产也保持稳定增长。从2004年度起全市稻麦实现恢复性增产开始,至2014年度,粮食生产实现了创历史的“十一连增”。据统计,全市2014年度高邮粮食生产面积166.6万亩、总产86.13万吨,稻麦亩产达到1036.6公斤,已连续三年实现稻麦亩产达“吨粮”的目标。

  3 、规模种植比例不断提高。 近年来,我市粮食土地流转面积不断增加。据调查统计,截至2015年3月,全市已流转土地面积为38.9万亩,其中粮食规模种植面积为19.64万亩,占全市粮食总面积的23.7%,其中涉及家庭农场67家,合作社19家,公司13家,个体大户987个,粮食新型经营主体平均种植面积达180.8亩。

  4 、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大。 近年来,高邮市政府把推进发展家庭农场作为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重要举措和促进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主要方向,每年由市财政拿出80万元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项目扶持等形式,扶持家庭农场发展。从2013年5月成立全市第一家家庭农场以来,这一新型规模经营主体发展迅速,截至目前,全市已注册登记家庭农场254家。其中专业从事粮食规模经营的家庭农场达182家,经营总面积达6.12万亩,户均经营耕地面积约336.3亩。

  5 、国有粮企改革不断深化。 2012年以来,高邮市为培大做强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构建新型粮食购销体系,提升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市场竞争力,实行新一轮深化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对全市现有的33家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进行优化重组、整合,形成了“1+2+13”的企业布局。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改革成效十分明显。仅2014年,全市粮食行业完成购销总量130万吨,比上年增长28%。全市农民通过售粮实现政策性增收4600多万元,其中国有粮食企业帮助农民实现政策性增收3400多万元。

  二、存在问题

  从调查情况来看,高邮市粮食流通业在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存在的一些问题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及今后粮食规模经营的发展,将会直接影响到全市粮食产业现代化进程。

  1 、机械烘干设备缺乏。 从当前农村的实际看,各级政府积极鼓励土地流转,发展现代农业,种植百亩粮田以上的农户在逐年增加,种粮大户因农忙时劳动力缺乏且成本高,无整晒场地,无法对新收获的粮食进行整理,加上农忙时运输工具紧张等因素,只能选择新粮收购后等待上门收购,正常年份农民待售的粮食水分都偏高,小麦水分在17.5%左右,稻谷水分在20%左右。因这些粮食无法达到托市收购要求,无法安全保管,国有粮食企业因而无法收购。2015年夏收期间,高邮市出现多日连阴雨天气,导致前中期收割的小麦水分普遍超标,作为政策收购主体执行托市收购的国有粮食企业除了五里坝粮库以外,都没有配套机械烘干设备,因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收购进度和质量。

  2 、产加销衔接还不够紧密。 国有粮食企业与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规模经营主体的直接联接不够:一是生产环节,种植面积较大的粮食优质品种(如全省推广的水稻新品种“南粳9108”,食味品质好,但出糙率偏低),不但不能实现优质优价,还被压级压价,从而导致理应抢手的优质原粮销售不畅被积压;二是收购环节,一些收购库点还是习惯于过去单一的“坐点坐库”收购方式,采取订单收购的比例很低,对新型规模经营主体的市场引导作用不够;三是加工环节,粮食加工企业被动地收购农民生产的粮食,品种混杂,原粮质量不稳定,产品卖不出好价钱。

  3 、仓储设施老化有效仓容不足。 全市理论仓容在30.33万吨,98%的仓容都是上世纪所建,最早的为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苏式仓,本世纪所建仓容仅0.6万吨。其中:需大修的1.625万吨,待报废0.375万吨,实际有效仓容为28.33万吨。“十二五”期间虽有投入,但仓储设施老化的矛盾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粮食的安全保管。同时,仓容不足的矛盾也较为突出,特别是2015年夏收仓容不足的问题尤为突出,少数收割较迟的新型经营主体可能会出现“售粮难”的问题。

  4 、粮食市场监管难度大。 目前,高邮市有粮食经纪人400余人,获得粮食收购许可证的经纪人(个体工商户)70家,占全市收购许可证(总量共有122家)的57.4%。调查发现,部分粮食经纪人在收购过程中不讲诚信、短斤少两、压级压价,执行国家惠农政策打折扣,检化验设备缺乏或不标准,在销售中,掺杂使假、以次充好,严重损害国有收购企业利益。一些粮食经纪人未获取粮食收购许可证,严重扰乱粮食市场秩序。加之受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行政执法经费、车辆、人员编制制约,粮食行政执法监管难度较大。

  三、对策及建议

  在规模化种植日益迅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国有粮食企业应顺势而上,落实好国家粮食收购政策,加强产销对接,强化依法管理,推动国有粮食企业加快发展。

  1 、加快配套机械烘干设备,夯实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争取资金投入,尽快配套烘干机械等现代粮食流通企业必备的仓储设备,有条件为种粮大户、农场主、农户等提供及时、有效的粮食烘干服务,充分发挥好国有粮食企业(库点)服务“三农”的职能和义务。配置粮食烘干设备后,企业有能力处理水分相对较高的粮食,国有粮食企业可以实行订单收购、上门收购、与经纪人合作收购等形式敞开收购农民余粮,既有利于规范粮食经营市场,又便于企业掌控粮源。此外,要抓住国家大力改造危仓老库的政策机遇,搞好规划建设,全面完成危仓老库改造,增强国有粮企科学储粮能力和水平。

  2 、积极融入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提升粮食产业化水平。 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要积极探索参与土地流转,建立粮源基地,主动融入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改变收原粮、卖原粮的传统经营方式。为实现有效对接,国有粮食部门可以组织召开种粮大户和粮食加工企业产销对接座谈会,为新型经营主体提供粮食供求信息,帮助联系粮食企业扩展购销渠道。同时,大力推广订单收购,特别是对面积在100亩以上的种粮农户实行订单收购,实现农户、企业的“双赢”。此外,随着消费观念的改变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优质粮食品种的需求会不断增加,为适应这种消费趋势,应实行优质优价,拉大优质品种与普通品种的比较效益,引导农民增加优质粮食品种的种植面积。

  3 、大力提升粮食市场监管水平,稳定粮食市场收购秩序。 一是建立健全粮食流通监督检査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粮食执法机构,强化专职粮食执法队伍建设,保障执法经费,加强对执法队伍的培训,提高执法队伍的素质和水平,从而保证粮食执法的顺利进行。二是对市场主体严格实行收购许可证经营,规范粮食经纪人准入门槛,严格粮食收购许可证的办理,及时公示,做好粮食收购许可证的日常监督管理,以确保粮食购销工作顺利开展。三是按《粮食流通管理条例》赋予的监督管理职能,继续加强与工商、质检、交通、物价等部门合作,加强收购市场的监督检查,要严厉打击无证收购行为,坚决查处囤积居奇、哄抬粮价、扰乱市场秩序和不严格执行国家政策、压级压价等损害售粮农民利益的行为,促进粮食收购工作顺利进行,确保种粮农民的利益不受损害。

      4 、全心提升为农服务水平,全力助农增收。 一是国有粮食企业要转变服务态度,采取方便、快捷、省时的粮食收购方式,以国家粮食最低保护价的价格将新型规模经营主体的粮食及时收购入库,确保种粮农户的利益。二是提供专业服务。发挥粮食企业自身优势,联合相关农业部门,为规模种植大户提供选育良种、技术指导、多渠道销售的一条龙服务,发挥好市场对粮食生产的引导和促进作用。三是开展好“五代”服务。即代烘干、代储存、代销售、代运输、代选种服务,有效地解决种粮农民集中售粮、粮食整晒和质量达标等问题。四是开展新型规模经营主体科学储粮技术宣传推广工作。开展储粮技术培训,发放宣传资料,逐步改变传统储粮意识和粗放的保管方式。(韩国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