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的区域思考”:江苏突出系统思维,整体谋划推进
新华报业网讯 对一个区域而言,高质量发展必须突出系统思维。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强调,“江苏作为发达省份,经济总量大,未来发展的格局要更大、视野要更宽、系统性要更强”。
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考验系统思维
高质量发展是一个系统化工程,最迫切的是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3月14日,连云港火车站雄姿初显,扫尾工程正在加紧进行。
城市发展要素的流动首先要靠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江苏要围绕高质量发展要求,全力加快建设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中,各种运输方式应当分工协作、互联互通。”省交通运输厅厅长兼省铁路办公室主任陆永泉说,要进一步提升综合客运枢纽建设水平,通过优化设计,让枢纽内各种运输方式换乘更加顺畅,让城乡交通之间衔接更加高效,提升枢纽的信息化服务水平,促进铁路、公路、公交等各种交通方式之间的信息互联互通和共享。
不同的交通运输方式之间,需要系统化谋划;同样的交通运输方式在各地如何布局,同样离不开系统化思维。
淮安涟水机场建成通航7年,去年迈过了百万吞吐量门槛,增幅连续两年位居全省第一,但由于缺少大型航空货运龙头企业带动和航空货运航线,目前航空货运仍处于低速发展状态。“淮安地理位置优越,机场完全可以辐射周边宿迁、连云港、盐城货源,涟水机场具备打造成为东部沿海重要的货运机场条件。相关的货运航线资源亟需跟上。”省交通运输厅规划研究中心主任尹红亮说。
“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中,一项重要内容是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而每个地方发展的支撑条件和发展方向各不相同,各地如何定位、重点是什么、突破口在哪里,同样必须树立全省一盘棋的思维。
连云港在“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中身肩重任,而港口是连云港最大的特色与优势。连云港市市委书记项雪龙表示,连云港要在六个“大”上下功夫,其中首要的“两大”就是建设大港口、构建大交通。30万吨航道二期工程建成后,连云港港的功能将得到大幅提升,集聚辐射能力也会得到有效增强。
作为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徐州则应充分发挥铁路枢纽作用,支撑向东向西开放。“建成辐射淮海经济区的国家综合交通枢纽,构建具有徐州特点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还需系统谋划未来。”徐州市交通运输局局长蔡前锋表示,徐州将围绕构建“米”字型高铁网络总目标,完善跨区域铁路网络,高标准贯通“河海统筹、欧亚陆桥、快捷路网、空中走廊”四大物流通道。
“1+3”重点功能区建设,整体谋划必不可少
在江苏“1+3”重点功能区建设中,整体谋划的系统化思维,同样应是贯穿始终的遵循。
江苏区域现代化研究院院长章寿荣表示,“1+3”重点功能区是系统发展的一个整体,必须要以系统思维科学地推进。应该朝着系统功能最大化、最强化的目标,优化系统结构,调动系统要素,正确处理系统内外各种关系包括系统上一级与并行级的多种关系。
“每个功能区自具特色,互补而彼此推动,各功能区走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汇聚适合特定区域的发展要素,在空间上既形成了发展的整体性,又能体现出高质量发展。”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成长春教授对此深表认同。
图片来源于网络谈到“1+3”中的“1”——扬子江城市群,成长春表示,城市群的形成,实际上是基于各城市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可以协调发展。但目前,一些城市之间功能耦合与深度融合不够,产业同构、竞争大于合作等突出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从总体上讲,尤其是注意三点:要在城市群的发展中实现协调性均衡,而非部分城市的繁荣;要加大各级政府和非政府机构的合作,形成发展的合力;应充分发挥各城市的比较优势,更多展开基于产业链的产业分工。”
在省社科联研究室主任刘西忠看来,“1+3”重点功能区,是建立在放大优势、强化功能、彰显特色基础之上,通过生态水系、功能特色、基础设施、体制机制的链接,形成一个功能互补、协调联动、融合融通的江苏发展共同体。其中,扬子江城市群重点推进“城市+”,把一群城市织成一个城市群,促进一体化发展;沿海经济带重点推进“海洋+”,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再造一个海上江苏;江淮生态经济区重点推进“生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重点推进“一带一路+”,在对接国家大战略中做大格局、做出影响、做成区域中心。整体谋划推进,还需促进“1”和“3”的连接对接。
“六个高质量”,需全局视野系统推进
江苏提出了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城乡建设、文化建设、生态环境、人民生活六个“高质量”,这六方面发展各处特定区域,又合为一体。
2月16日,徐州市,马庄村首届香包文化节暨第三十二届农民运动会在马庄文化广场开幕。
“六个高质量发展有着内在的逻辑和联系。”省社科院研究员丁宏认为,经济发展是发展基础,改革开放是内在动力,城乡建设是外在形态,文化建设是引领灵魂,生态环境是质量保证,人民生活是最终追求,“实现更高质量和水平的发展,六个方面互为补充,相互支撑,才能形成江苏在新时代走在全国前列、为建设现代化强国先行探路的整体发展格局。”
“六个高质量”的系统性,体现在坚持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统一,经济发展与惠及民众的统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适合新时代战略措施的统一。“这是缺一不可、相互支撑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工程。”在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小锡看来,其中任何一项工程是短板,“六个高质量”目标就不可能整体实现。“六个高质量”必须整体推进,没有改革开放的高质量,江苏就跟不上全国发展的节拍和进程,就无法与全球化进程接轨;没有城乡建设的高质量,社会主义现代化将不可能真正全面实现;没有文化建设的高质量,民众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不能提高,一切工程建设将会精神动力不足;没有人民生活的高质量,一切建设工程将会失去活力和积极性。
“六个高质量,每一个方面都与人民的美好生活息息相关。”江南大学教授刘焕明表示,最眼前的是人民生活的高质量,核心是不断探寻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变为现实,比如努力做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通过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在发展基础上多办利民实事、多解民生难事,实现人民生活高质量作为发展出发点,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其他的高质量自然会得到增强,发展的整体性从而得以实现。
对此,灌云县副县长张立冬深为认同。他认为,系统性推进“六个高质量发展”,一方面要从顶层设计上确定高质量发展的“指挥棒”,必须加快制定配套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另一方面,在以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要立足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导向,统筹协调经济与民生、文化、生态和社会职能的关系,以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交汇点记者 梅剑飞 杭春燕
标签:
编辑:陈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