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高质量发展 各地新年首份文件释放强烈信号

09.03.2018  14:03

        “高起点开局、高标准起步,准确把握新时代江苏的新方位新坐标,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在年初召开的全省两会上,省委省政府明确了发展新目标。

        面对新使命,江苏各地如何破题?陆续出台的在地方全局工作中具有“风向标”意义的“一号文件”,尽管焦点不尽相同,但都围绕高质量发展,汇聚成江苏大地你追我赶、奋勇向前的动人乐章。

        争抢要素资源,打造创新“第一动能

        经济总量全国第二、工业规模稳居第一,“江苏号”经济动车平稳快速运行的同时,驱动力量正在转变:去年减少煤炭消费量1000万吨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2%。今后五年,江苏主要创新指标要达到创新型国家中等以上水平。

        紧盯这个目标,各节“车厢”都在迅猛发力——

        高层次人才首套房不限购,公积金贷款额度还可放宽至120万元;高校毕业生领租房补贴的时间由两年延长至3年;实施青年大学生“宁聚计划”,每年吸纳就业创业20万人以上,5年内建设人才安居房1000万平方米……南京市政府2018年“一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安居工作的实施意见》一发布,立马引起广泛关注,有媒体惊呼:南京在“抢人”!

        不止“抢人”,所有优质要素资源南京都在“”。紧随“一号文件”之后,一系列政策陆续出台:开办股权投资企业最高奖励1500万元,房补最高3000万元;40岁以下的本科毕业生可先落户后就业;对顶尖人才领衔的团队资助额度不封顶……

        全省经济体量最大的城市苏州,正奋力构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在该市刚刚刷新的引才政策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引进顶尖人才的最高补贴已被提至每年2000万元。与此同时,苏州以实体经济为主阵地,以企业为主体,持续发力高端创新要素供给,启动建设清华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等25个单体投资超5000万元的重大科技创新载体,规划到2020年建成130家符合区域产业需求的新型研发机构。

        南通正全力建设具有较强区域影响力的创新之都,推出“100亿扶持基金、100万平方米人才公寓”的激励政策,打造“江海英才计划”升级工程、“226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外国专家“1111”引智工程等重点人才工程,使各类人才能引得进、留得住、干得好,为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释放更多的活力和动能。

        加快城市转型,提升发展能级

        实施城建重点工程170项,总投资2820亿元!

        随着徐州市政府“一号文件”《2018年度城建重点工程计划》发布,一场新的中心城市建设淮海战役在徐州打响。

        徐州城市建设的指向是成为整个淮海经济区的“CBD”。徐州市市长周铁根说:“徐州将集中力量建设经济、商贸物流、金融服务、科教文化‘四个中心’,全面提高城市首位度。

        “即使是春节期间,中央创新区建设也没有休假。”站在通沪高架上,眺望17平方公里的中央创新区建设一天一个样,南通中创区建设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倪勇兵心潮澎拜。

        汇聚科创、文创、医学、会展等“四大中心”功能的中央创新区,不仅是南通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创新之都”的破题之作,更是建设上海“北大门”的“钥匙工程”——打造沪通创新资源合作承载区,是其主要功能之一。在南通市委书记陆志鹏看来,建设上海“北大门”,当务之急要抓住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打造卓越全球城市的机遇,搭乘上海创新“便车”“快车”,加快建设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等“一中心三城市”,从而使“北大门”外在形象上与上海呼应、内在水平上向上海看齐、发展动能上与上海匹配 。

        提高民生温度,投入只增不减

        解读各市“一号文件”,字里行间吹来一股股民生“暖风”。

        10511.8亿元!无锡跻身“万亿元俱乐部”,2017年发展成绩令人振奋:增速5年来首次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在更高平台上发展的同时,该市以“一号文件”形式提高民生“温度”,宣布今年实现全市低保家庭人均年收入达1万元以上,“阳光扶贫”覆盖2万余户、3万余人,并为市区特定困难对象设立医疗救助责任保险,覆盖重大病患者5万余人次。

        盐城的民生实事清单上,解决500万人饮水安全问题、新开工建设3500套棚改安置住房等“大事”被列入,农贸市场建设、街头绿化提升等“小事”也在其中。要完成这些事,盐城总共需要投入160亿元,比上一年增加60多亿元。

        高质量发展,最终目的是要让群众享有高品质生活。打开各地的民生账本,切给民生的“蛋糕”越来越大、品质越来越高。常州去年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首次突破80%;南通今年力争民生支出至少增加8亿元;扬州今年“三公”经费和市级机关运行经费预算分别压缩6.8%、12.3%,民生投入只增不减。放大到全省,财政支出效益将不断提升,全省公共财政支出75%以上用于民生,省级财政民生支出比重超过80%。(徐 超 陈 明)

来源:  新华日报  转自: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