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淳淳南李氏家规:恤孤寡、务俭约

18.05.2016  09:59

  “敦孝悌、崇礼仪、睦宗族、恤孤寡、务俭约、勤耕织、守谦让……”这是高淳淳南李氏家族的家规。淳南李氏是北宋泰宁军节度李从善的后裔,自明初迁至高淳港口村以来,一直在此聚族而居。李氏家族注重子弟教育,扶危济困,宗祠里曾设“劝学堂”、“爱存堂”,都是族人捐资建成,劝学向善之风至今犹存。

  交汇点记者李爽实习生朱炫桥

  通讯员赵慕明宁纪轩

  【家风故事一】

  订“李氏世范”以德立身

  “陇西分派,春秋迭迭,经几千年,其间亦不乏忠臣良将,经国安邦肇新淦;芝山衍祚,世泽绵绵,历数十代,个中又莫非士夫贤达,崇文尚武启港口。”这副介绍高淳淳南李姓迁徙经历的对联,道出了淳南李姓的前世今生。淳南李氏始祖李清三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迁居高淳港口。时光如流水,淳南李氏在港口湾安居乐业,繁衍生息,已经发展成了高淳大姓望族,形成聚族而居的庞大村落。

  明崇祯六年(1633年),淳南李氏族众推举嘘云公经理族事。族人倡议,首建宗祠。崇祯七年,宗祠建成。同时创修家谱,李氏族人昭昭群议,订立“李氏世范”,共13条,分别为敦孝悌、主忠信、崇礼仪、尚廉耻、睦宗族、重婚姻、贞教育、慎丧祭、恤孤寡、务俭约、勤耕织、守谦让、息争讼。后将“李氏世范”立于祠堂,刊于家谱,以教育李氏族人以德立身,勤勉做人。

  【家风故事二】

  “政洽风清”的李敬斋知县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李氏族人发动本族富户捐资捐田,修缮宗祠享堂并修建宗祠右侧厢房,办成学堂,取名“劝学堂”,以劝勉淳南李氏学子勤奋苦读,立志成才。本族子弟皆免费就读,贫苦子弟读书上进还有奖励。

  清朝中期,淳南李氏曾出了一个远近闻名的清官——李蕃。李蕃(1715-1769年),字超群,号敬斋,少有干济才,乾隆年间例仕。任清江县(新淦)知县,代理临江府(新淦樟树)府事。他在任上时,当地政简刑清,黎民戴德,同时,操守清洁,俭约自持,平时穿的是布衣,吃的是粗茶淡饭,下属同僚给他的一切馈赠,他都退回不受,而遇有贫乏者则慷慨接济。当时只要说到清官,人们就会想到李蕃。吏部尚书史贻直曾赠送给他一个匾额,题为“政洽风清”。

  【今人风采】

  抗日英雄不忘家乡父老

  纵观淳南李氏子弟,虽非功名显赫,但在“李氏世范”的滋养下,李氏族人崇德重教,洁身自好,清白处世,行善助人。

  李先钦(1915-1995年),号徳珊。从小就聪颖过人,少时就读于村里的劝学堂,成绩优异,后考入华东大学读书。曾就职于镇江铁道部门,抗战爆发后从军,随中国远征军奔赴缅甸、印度,抗击日本侵略者。建国后,曾请水产养殖专家到港口,指导家乡农民养殖四大家鱼,以增加乡亲收入,当地人民大受其益。李先钦家乡是圩区,易受水涝,他设法筹措资金,购得几台抽水机,以助乡民抗击水灾。

  2016年1月,淳南李氏宗祠重建成功。李氏族人又将“李氏世范”立于祠堂,要求子孙后世谨遵祖训,尊老爱幼,刻苦上进,勤俭持家,让良好家风代代传承下去。

  【家训解读】

  ①敦孝悌、崇礼仪

  【解读】百善孝为先,子女要诚心实意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崇德向善,恭敬守礼。

  ②睦宗族、恤孤寡

  【解读】家和万事兴,同族子弟要和睦共处,和衷共济,关爱困难家庭,帮助弱势群体。

  ③务俭约、勤耕织

  【解读】细水长流,遇灾不愁,持家务必俭朴节约,要靠勤劳诚实敲开幸福之门。

编辑: 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