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淳:引入第三方评估大走访
党员干部大走访“两聚一高”大落实
新华报业网讯 初夏时分,南京市高淳区固城镇九龙村大坝自然村村口,村民们正围观筑路的挖掘机。63岁的村民贺德春特别兴奋,因为拓宽道路的要求正是他提出的,很快被区、镇两级政府采纳,没过几天,筑路队就进村了。
村书记杨义信对记者说,九龙村早几年是远近有名的蘑菇种植村,这几年调整结构,改种芦笋和早园竹,村民的收入一直不错。但多年来大坝自然村的村民有个“心病”:村里通往外界的1000多米道路非常狭窄,路幅宽只有2.5米,车辆难以通行,村里的农产品运输就成了问题。而且,路的一边是水塘,路面和水面高低落差达3米左右,很危险。4月,镇干部来村里大走访,老贺反映了这个问题。几天后镇里就给了回音:由区交通局、镇政府和村集体共同出资,把出村道路拓宽到6米。接着,工程人员就来给路基放样了,只过了个把月时间,路基工程基本结束,整个工程可赶在夏天汛期前完成。
无独有偶,邻近的义保村双河口自然村20多亩的当家塘10多年来没有清淤,水质变差,蓄水量日渐减少,给村民的生产生活用水带来极大困难。区农商行到村里走访时,49岁的村民傅新明提出能否帮着给当家塘清淤,几天后村里就得到回音:农商行将与有关部门一起出资清淤。
这是高淳区党员干部大走访中的两个镜头。高淳区委书记霍慧萍说,群众的意见建议,是改进工作、改进作风的一面“镜子”、一条“鞭子”。群众反映的事再“小”,党委政府都要当作“大”事,大走访就是要融入群众、深入群众、心入群众,把基层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带上来,把百姓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矛盾带上来,把群众心中沉淀的良言良策带上来。走访有没有成效,要由群众来打分。
对于党员干部大走访的成效,企业和群众最有发言权。位于高淳开发区的南京润京乳胶制品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医用乳胶手套的新建企业。4月,区市场监管局局长杭邦聪带领走访组来到这家企业,企业反映说,由于产品属于医疗器械,GMP认证地在北京,按规定,3年内产品投放市场前,先要送到北京检验,然后再拉回来销售,这一来一回,既多花时间,又增加成本,提出能不能在本地检验。市场监管局立即联系省市有关部门帮助协调,很快解决了问题。企业副总经理杨晓胜说,这样一来,企业不仅每年节省了200多万元的物流成本,还提高了效率。“这样的走访,企业当然太欢迎了。”
高淳区法院党员干部走访的是东坝镇青山村和青枫村,每名党员走访40户,在走访青山村王家自然村时,发现该村地处偏远,村民反映村道边没有路灯,晚上出行不便。法院工作人员晚上走访时,对这一问题感同身受。经与村委和镇政府协调,东坝镇将青山村安装路灯事项列入年度解决民生计划,青山村委将王家村列为第一批安装路灯村落,6月底前落实到位。村民深有感触地说,如果党员干部只是白天来走访,可能感受不到没有路灯带来的不便,不过他们的工作作风真踏实,晚上也来走访,大家都觉得,这种走访就不是做做样子,是真心沉下基层了。
漆桥镇管片民警杭晓华在逐家走访中发现,双联村有个从云南嫁过来的女子,叫姜老妹,16年来户口一直没迁过来,她本人因此办不了身份证,出不了远门。杭晓华下决心帮她解决这个问题,不过,由于离家早、老家也没有什么亲人,姜老妹又不识字,只知道自己是云南盈江县人。杭晓华就通过公安户籍网查询,发现盈江县有100多个叫姜老妹的人。杭晓华一次次登门,让姜老妹仔细回忆老家在什么镇,姜老妹终于想起,老家的地名中带一个“城”字,杭晓华赶紧上电脑查询,判断是旧城镇,与云南警方联系上后,终于搞清了姜老妹的身份,很快为她办理了落户手续。姜老妹的老公公孔祥顺说,因为儿媳妇的“身份不明”,全家人在邻居面前有点抬不起头来,现在解决了,儿媳妇就可以加入新农合,还能享受政府的有关政策。“民警真热心啊,前前后后忙了一个月,没喝我家一口水。”
为了真实了解群众对党员干部大走访的满意度,高淳区委区政府委托南京市社科院民调中心,从第三方角度了解群众对大走访工作的满意度。民调中心按照等距离原则,随机对2400名群众做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为:群众满意度平均得分为93.93分,其中“解决问题”一栏的群众满意度得分高达94.62分。
本报通讯员 左年生 杨军 本报记者 朱新法
原标题:高淳:引入第三方评估大走访
标签:
编辑:廉昕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