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20多所高校向“手机入侵”宣战 能否拯救课堂
龙虎网讯 上课不玩手机21天,你行吗?近日,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分别有200多名同学参加了“挑战21天上课不用手机”活动,活动发起者表示,希望用这种方式让被手机“套牢”的大学生们自我监督,回归课堂。
“手机”入侵课堂,已经成了大学师生的共识。记者昨日走进南京仙林某高校教学区,发现1楼某阶梯教室内,至少有1/3的学生在摆弄手机。记者随机调查10名同学,有9名同学承认自己在课上玩过手机,其中6名同学表示,看手机频率很高,甚至每5分钟就刷一次朋友圈。
麦可思今年的一项调查研究显示,在校大学生中,超九成拥有智能手机;而拥有手机的学生中,超九成会带手机去上课。其中,17%的大学生平均每节课使用手机时间超过30分钟。通讯工具是他们最常使用的功能,玩手机最常见的理由是课程枯燥。
从“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到今天的“短信声、QQ声、游戏声,声声不息”。如果说“手机挑战”是来自学生的自省,手机“入侵”课堂早就让不少学校如临大敌,纷纷打响“课堂保卫战”。
据记者统计,针对“课堂失守”的情况,全省至少已有20多所高校先后推行“无手机”课堂。比如南京理工大学要求上课“关机”,江苏大学上课时间断网,扬州大学某院系高价购置了手机信号屏蔽器,更有某些学校强制学生进课堂前先“上缴”手机,放到手机暂存袋。
伴随着争议而生的“无手机”课堂,似乎给高校教学带来了一些生机。南京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陈荣明告诉记者说,该学院早在两年前就开始实施“无手机课堂”,效果明显。“刚开始,辅导员还需要电话抽查学生是否违规开机,但后来所有学生都能够自觉关机了,上课精神状态变化很大,跟老师互动也多了。”自从和手机说再见后,该学院的补课率在全校是最低的。江苏大学文法学院的教师贺建国说:“在课堂上看到学生玩手机,我就会感到失败和痛心,我非常支持手机暂存袋之类的方法,至少我们老师上课时候感觉好多了。”
但类似举措在网上引发争议吐槽无数。有研究生在网上留言说:“我都快奔三了,学校是不是把我们当成了没自制力的小孩子看?”“用一些强制的手段让学生把手机上交,缺少对学生们基本的信任。”据记者了解,江苏大学等校的“无手机”课堂纷纷遭遇失败。有老师表示,学生总是很“聪明”,他们有的有两只手机,交了一只还有另一只好用。
事实上,很多学生根本已经离不开手机。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的“手机挑战”结果显示,最多只有10%的人能够坚持下来。南大商学院金融系研一学生小邱告诉记者,两个小时的课至少看七八次手机,改变习惯太痛苦。有老师表示,“有的学生手机被‘保管’后,好像天塌下来,心神不安,做什么都提不起精神。”
“强制措施是有必要的。”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的张姜知老师表示,留学生在课堂上也经常玩手机,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一种“国际难题”。哈佛大学曾有老师没收学生手机,却被学生告以侵犯人权,只得无奈归还。美国马里兰州一所学校更狠,首次发现要罚款,第三次就要约见家长,最严重可能被开除。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则认为,“强制”不如“自主”。如果像“手机挑战”这种自发倡导的活动,自然无可非议,但学校强制要求学生课前交手机,属于以管理方式解决学生玩手机问题。学校应从“控制型”向“独立自主型”教育模式转变。“应该鼓励学生自主管理,自己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有专家表示,与其对学生玩手机“堵”和“拦”,不如光明正大地引导他们用好手机。国家教学名师、南大环境学院教授左玉辉在课堂中主动引入手机,建立一个统一的课程平台,教师通过微信平台随时在课堂上提问,学生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回答,否则显示页面自动关闭,学生的答案会自动在平台上生成统计,方便教师查看。学生可以在微信上自由提问,一堂课下来常常会有30多个问题,比过去的传统课堂活跃度反而提高了。左玉辉说:“学生在校用手机不可避免,课堂的形式也会受到一些影响,老师的身份角色也要逐渐改变。我们不但不怕学生带手机,反而要求学生带手机。只要合理引导,手机可以给课堂增色。”
“但这一切的前提在于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兴趣,如果学生不愿意听,那么自然抵抗不了手机的诱惑。”左玉辉说,说穿了,课堂的敌人不是手机,而是自己。在“互联网+”的时代,我们必须找到教好学生、做好教育创新的新方法。本报记者 杨频萍 王 拓
原标题:省内20多所高校向“手机入侵”宣战—— “零手机”,能否拯救大学课堂
来源: 新华日报 编辑:叶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