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之花绽放武进高新区——常州武进国家高新区科技创新月综述
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发展的源泉。唯有坚定不移实施科技创新,方能推动产业转型,方能实现逆势赶超。
乘着全区科技创新月的东风,常州武进国家高新区乘势而上,集中开展了近10场系列创新活动,在创新资源集聚、创新平台建设、区域“智造”竞争力提升、重大项目启动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一系列创新活动将为高新区加大转型升级力度、加速创新型经济发展、加快‘二次创业’增添强劲动力。”区委副书记、武进国家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凌光耀如是说。
“外智”与高地共舞
7月23日,2015武进国家高新区绿色智能制造海智对接大会举行。7名海智专家携各自研究的高科技项目,与高新区100多位企业家进行了对接。
相比以往“走出去”战略,今年高新区积极利用自身平台,邀请“外智”进驻,发布的智能化数控系统与“蓝天数控”的开发实践、智能多功能微纳材料的制造与产业化、智能机器人在新能源汽车上的应用等7个项目,得到了企业家们积极响应。
“引进来能更好地提升项目对接成功率、加速科研成果转化。”高新区科技局局长吴宁轶说。
8月中旬,高新区承办了第三届江苏科技创业大赛先进制造行业半决赛。这项由省科技厅牵头,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等部门共同指导的全省大型赛事,旨在以大赛为纽带,整合创新创业要素,搭建集项目征集、辅导优化、路演竞赛、创投对接、宣传推介等功能于一体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吸引海内外优秀创业团队及企业入驻。
“大赛中的多个项目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我们深受启发。”不少主动前去观摩的高新区企业家这样说。
高新区不仅是外资企业的高地,更是民营经济发展的“摇篮”。当前,民营企业在发展中对科技与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政府搭台,开展科技创新月活动,对企业转型升级、推进产业跃升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事实上,近年来,高新区始终把借力“外智”作为园区科技创新的重要策略,坚定实施“引智”战略,先后引进68名“国家千人计划”领军人才和55名省“双创人才”,大大提升了区域创新能力。
“摇篮”与产业共促
8月24日,柳工美卓建筑设备(常州)有限公司在高新区正式揭牌。这也是柳工集团打造东部研发制造基地落户的第三个项目。
工程机械行业并不景气,为何柳工仍然加大投资步伐,并再次将项目落户高新区?揭牌仪式上,柳工集团董事长曾光安回答得十分干脆:强大的产业配套基础、紧邻科教城的资源优势,这里就是产业发展的“摇篮”。
近年来,高新区始终坚持“筑巢引凤”,打造深水良港。24平方公里“九通一平”全部到位,50平方公里道路框架全面建成,综合保税区、国检、海关等功能平台加快完善,为高新区招商引资插上了腾飞之翼。如果说基础性设施是高新区招商引资的先决条件,那么,建立并打造创新平台则是招商引资的重要引擎。高新区始终致力于完善孵化功能,更高更优提升服务平台。此次科技创新月活动期间,一批创新功能平台在高新区启用或揭牌。8月20日,武进国家高新区正式被授牌为江苏省知识产权示范园区。这块金字招牌意味着高新区将受到更多“高智”青睐。就在同日,高新区半导体照明产业专利联盟正式成立。该联盟将致力于促进龙头企业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知识产权中介机构的沟通联系,促进盟员之间知识产权有偿共享、转移转化,共同应对风险,推进产学研合作创新,优化半导体产业发展结构。
“互联网+”与发展共融
高新区作为全区制造业的主要集聚区,如何在未来保持强势?转变发展方式是必经之途。高新区的秘诀在哪里?为产业发展安上“互联网+”。
8月6日,常州天安数码城“互联网+”创业园内,22家互联网企业集中入驻。该创业园与阿里巴巴、京东商城等5大电商平台建立了合作关系,帮助入园企业与电商对接,打造“互联网+”创业园。同时,创业园引进第三方电商运营服务商品牌——梦工场,为园区企业进行专业的电商运营服务指导和培训。
同样位于常州天安数码城内,仅占地700平方米的青武•创客空间内,34个项目已实现入驻。作为小微企业、草根科创的“摇篮”,创客空间提供“格子魔方”、“魔力魔方”等一站式服务。
“用地少、附加值高、无污染,符合高端产业的一切标准,更与武进目前的产业紧密结合。”凌光耀表示,“互联网+”是新时期的又一次产业革命,“互联网+”能加速全区现代产业的转型升级,吸引更多的人才加盟。他希望,高新区要以“互联网+”创业园企业入驻为契机,加快引导“互联网+”的发展,全力支持“互联网+”的优势打造,营造全民参与“互联网+”的氛围,助推园区未来发展。
来源:武进区科技局